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11 更新时间:2024/1/19 9:28:38

朝堂曾因南迁争论不下,崇祯对此犹豫不决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此时的局势对明廷来说已经极为不利,农民军已成燎原之势,再加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正在遭遇持续长达十年的瘟疫,京师已经随时有被围攻的危险。

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建议崇祯放弃京师,尽快南迁。李明睿的这个建议显然已经说动了崇祯,但崇祯依然难以下定决心,因而对李明睿说道,“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意思是,我虽然也有南迁之心,奈何朝中大臣不同意。李明睿继续劝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意思是当断则断,万万不可再有所犹豫。

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南迁之事便一直拖延到了三月,此时李自成已经一路势如破竹的直驱京师而来。然而,即使到了这种危急时刻,崇祯仍然不愿承担放弃京师的骂名,虽然正式提出了南迁之议,但却依然是以李明睿的名义提出的,他对大臣们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结果,此意果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在陈演的示意下,兵科给事中李时亨说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陈演更是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结果,事情闹到这一步,再也没人敢提南迁之事,而崇祯也因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放弃了南迁。

以当时情形判断,南迁的确非常危险

那么,如果崇祯坚决南迁,是否有可能成功呢?事实上,即使崇祯真的下定决心南迁,此事仍然极难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南北被义军隔断,南迁太过危险。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农民军在北方已成燎原之势,而从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地区,都是起义军的活动区域,这种情况下贸然南迁,护卫兵力太少的话,将会变得极为危险;而如果护卫兵力太多,行进速度则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且目标过大,难免会陷入到了义军的重重打击之中。

2、朝臣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对于南迁这样的大事,由于大臣们争论不下,而始终难以有所决断。其实大臣们反对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南迁路途危险,自己小命重要;二是大臣们多年的根基,以及积攒的财产全在北京,要他们放弃这些南迁谈何容易;三是太原陷落后,李建泰曾建议护送太子南迁,从而有备无患,然而一旦以南方为主,北方大臣又该如何自处?虽然明廷已经危机重重,奈何大臣们却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国家存亡,正如崇祯后来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尔”。

3、前线败的太快,朝廷反应不及。以上不过是朝堂争论不下的原因,而真正导致南迁失去希望的,则是前线战事的迅速恶化。从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起兵攻向京城,堪称势如破竹,到二月时形势便已经急转直下,到三月崇祯发布“命天下兵勤”的诏令时,李自成已经攻入山西并迅速向京城挺进,京师已经是危机重重。结果,就在吴三桂刚刚率兵抵达山海关时,北京城便已经告破。

综上所述,不论是崇祯南迁,还是太子南迁,一方面由于崇祯自己犹豫不决,另一方面由于朝廷争论不下,已经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再加上前线败的速度实在太快,等到三月初四南迁之议失败,无论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还是再选择迁都,都已经来不及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存在上千年的神秘组织,灭了元朝打压明朝,后又准备推翻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靠啥打元朝,明朝怎么把元朝灭了,明朝最神秘组织

    明朝便和明教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其实明教便是摩尼教,起源于公元三世纪的波斯帝国,有波斯国的先知摩尼创立的。摩尼教是在周朝武则天时期传入中国的,据悉是因为在摩尼教中妇女地位比较高,所以武则天特别允许摩尼教传教。不过在唐玄宗登基后,认为摩尼教不适合在中国船舶,便改变了政策。在740年摩尼教的僧侣们纷纷离开

  • 画像公开逗笑众人?郑和下西洋曾带回两只麒麟,惹得朱棣稀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郑和下西洋朱棣画像,郑和带回兵器惊呆朱棣,郑和所戴的麒麟画像

    《宋书》中记载: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动物。也正因如此,民间老百姓经常喜欢按照麒麟的模样制作出各种饰物和挂件摆放在自己的家里面,借此来祈福以及保佑平安。 就历史事实来看,关于麒麟的传说故事虽然不少,但一直没人见过麒麟的真实样貌究竟是什么样子。

  • 包拯斩杀了助手公孙策,包拯真的如此狠心,背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死后公孙策去了哪里,历史公孙策被包拯杀了,包拯 公孙策

    包拯、展昭和公孙策在《少年 包青天》里面是一个铁三角的关系。他们这个组合是一个无敌的存在,他们联手破获了很多的大案,还惩治了很多的贪官污吏,让他们原形毕露。他们不仅是好兄弟,还是好知己。但是历史上的公孙策是被包拯斩杀的,是不是让大家很吃惊。当时的江南有一群反贼,他们的首领叫做混江龙。有一年包拯和公孙

  • 岳飞入狱后,岳家军12名大将有9人证明他是反贼,岳飞真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岳飞死时9个手下反他,岳飞的岳家军有多少个武将,岳飞的岳家军在当时有多少兵力

    现在也兴起了洗白秦桧之风,认为岳飞之死,乃是宋高宗赵构的意思,秦桧只是猜透赵构的小心思,再加以推波助澜。史学界对于岳飞之死,也是争议颇多,一部分学者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剖析出了一部分“岳飞之死”的蛛丝马迹。比如:岳飞主张“北伐,迎请二帝还朝”,这也威胁到了赵构的皇位;二来是岳飞干预了立储,犯下了

  • 宋朝: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丨吴晓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是一个怎么样的朝代,宋朝是最优秀的王朝吗,宋朝的政治军事有多强

    宋朝: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文:吴晓波 编:木叶前日,有杂志给我发问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我想了一下说:“宋朝吧。”▌一个最弱的朝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朝代为什么是宋代呢?那不是一个老打败仗、老出投降派、老没出息的朝代吗?连钱穆老先生都说:“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

  • 刘豫:他是南宋著名的儿皇帝,死心塌地投靠敌国,诗却写得很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宋刘豫,刘豫南宋皇帝图片,东晋权臣刘豫

    刘豫:甘作儿皇帝,千古遭世唾 提起儿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石敬瑭,那幽云十六州让几代北宋皇帝想了一生,是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但到了南宋,又出现了一个儿皇帝,他叫刘豫,这是一个比石敬瑭更无耻,更奇葩的儿皇帝。当年金人攻陷东京,二帝北行,大片中原领土沦陷,这时金人立足未稳,对统治诺大的宋地没有信心

  • 朱元璋大肆杀功臣,为什么没动耿炳文?有2个条件其他功臣不具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到底都有哪些,正史朱元璋都杀哪些功臣了

    朱元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属于一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直接到达了一个社会最顶层的人,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政权,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在他的一生当中创设了很多的制度,促成了明朝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还直接影响到了清朝,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统一管理的状态,制度制定的也相对比较完善

  • 朱元璋进寺庙上香,问和尚:朕要跪拜佛吗?和尚的回答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要跪吗,朱元璋拜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进了寺庙该拜还是不拜

    提到中国的宗教信仰,我相信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佛教。佛教可以说是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很好地发扬,而且佛教还和当时的皇室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皇帝也大肆的建立各种各样的寺庙。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将佛教发扬光大,而且还派出玄奘不远万里到西天去取真经,可见佛教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佛教距今已经有两

  • 八股取士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也对明朝的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八股取士的措施,八股取士在明朝的突出特征,明朝八股取士的历史渊源

    对这个问题,吕思勉曾提过,由于八股文的影响,明清的人对历史也不是太熟悉:八股文“其式由明太祖及刘基所定,故亦谓之制艺。其用意,大概是防士子之竞鹜新奇的。”“八股文体的性质,尽于二语:(一)即文中的话不算自己所说,而算代圣贤说一篇较详尽的话。(二)则历来所谓对偶文字,系逐句相对,而此则系逐段相对,所以

  • 东林所谓“吾党”之说类似“吾辈”,“东林党”之称为阉党所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三才被加上了盗用皇木营建私邸的罪名,使他声名狼藉。李三才在狼狈不堪时,还不忘为东林书院辩白,他上疏皇帝,希望消党祸以安天下。他指出:“东林者乃光禄卿顾宪成讲学东南之所也,宪成忠贞绝世,行义格天,继往开来,希贤希圣。而从之游者,如高攀龙、姜士昌、钱一本、刘元珍、安希范于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