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与此同时,周王室权威与力量严重下降,无法维持统一秩序、无力约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论如何,战争都是非常残酷的。这种局面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社会秩序紊乱,导致一定程度的人口死亡、民生艰难。
从这一视角来看,这种局面是不是“自由”过度膨胀,尤其是诸侯国国君的“自由”过度膨胀,所导致的结果呢?
孔子着眼于这种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提出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所谓“礼”,其实是指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所谓“仁”,则是指普遍性的道德规范。
这些展现了他的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孔子的这种情怀和追求,可以说是殊为难得的。
[var1]
孔子的主张,是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和平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益方案。因为他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尊崇社会上层的权威,客观上有助于巩固皇家贵族们的利益,所以也为后世君主所提倡,并且在西汉取得了“独尊”地位。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孔子的主张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对于孔子当时生活的时代,也应当看到,“礼乐崩坏,天下大乱”其实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性结果。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各个诸侯国竞相改革,社会氛围相对宽松,民众身份相对自由,士人阶层崛起,才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明盛宴,中国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中华文明也实现了从“青铜文明”到“铁器文明”的进阶。
而且,随着历史的推演,孔子的主张被后世教条化、极端化,甚至宣称“存天理,灭人欲”,也导致对社会个体的压迫和摧残。这是其负面效应所在,无法否认。但是,如果把这种后果的出现完全归罪于孔子,或许有失公允吧。
所以,凡事不能极端,需要有一个度。对于这一点,孔子主张里的“中庸”思想,其实已经提供了调和与化解方案。所以也可以说,孔子思想的副作用,是需要后世继承者去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的。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提出的那些主张,是符合当时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后世不应该对孔子过于苛责。
[var1]
另外,“自由”是一个西方文化的“泊来品”。现今,西方文化是人类的主流,西方的价值观也大行其道,被视为“普世价值”。“自由”的理念也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比“平等”、“民主”、“正义”、“诚信”等理念都高。这是有些不合理的。
不过,因为“自由”符合个人的立场与追求,所以很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追捧。但是如果“自由”没有了边界,很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伤害,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破坏。
例如,人都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的。如果一个人不受控制,几乎就相当于古代拥有绝对权力的国王,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历史已经证明,能够控制自己欲望并造福黎民的国王,实在是少得可怜。
所以,这就需要认清“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需要实现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孔子的主张偏重于“社会利益”,其实最终也是有利于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