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迁说:管仲射中小白腰带,小白咬舌吐血骗管仲,他说:扯淡!

司马迁说:管仲射中小白腰带,小白咬舌吐血骗管仲,他说:扯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50 更新时间:2024/1/19 19:24:51

[var1]

论实力,公子纠的背后,有着实力相对比较强大的鲁国,起码在当时,鲁国要比混乱的齐国强很多,而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庄公,也始终在积极地为他的舅舅公子纠回国,做着积极的努力。所以,对小白唯一有利的就是争取时间,早一天进入齐国国都,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他们从春天就开始往回赶。那么,鲁国现在在做什么呢?这个时候,鲁庄公并没有着急,一方面他们离齐国更近,另一方面,他需要找到齐国有分量有地位的人物,为公子纠赢得普遍的支持与保障。这样,鲁庄公找到了齐国有头有脸儿的贵族,以及各路官员大夫让他们盟誓,支持公子纠,在这些准备好以后,已经到了当年的夏天了,这时,公子纠才在管仲的帮助,以及鲁国重兵的保护下,浩浩荡荡杀回了齐国。

[var1]

在他们看来,这些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用现在的说法是,齐国上下,内定了公子纠做新任国君,谁知道他们刚刚走入齐国境内的时候发现,并不是像原来想的那样,齐国上下会夹道欢迎公子纠,就反而出现了阻挡他们的部队。这时,公子纠他们才听说,小白和鲍叔牙,已经回到了齐国,并且联系到了齐国的国氏和高氏,两大根基雄厚的家族,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认可。小白得以成功地继任为国君。

[var1]

公子纠他们便不得不灰头土脸地回到鲁国,鲁庄公一看如意算盘全部落空,非常郁闷,只能厉兵秣马,准备到了秋天发兵攻打齐国。结果在乾时这个地方爆发了一场战争,最终,师老兵疲的鲁国军部队,遭到了一场惨败,严重到鲁庄公的战车在乱军中都找不到了,这位国君没有办法,只能随便找一个其他将军,驾驶的普通车辆,回到了自己的国内。在这一仗中,当时还在公子纠身边的管仲,自然要奋力与敌人厮杀,并且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此事史称为“射带中钩”。

[var1]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的故事,似乎和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不太一样,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版本是,小白和公子纠一起往国内跑,然后跑到半路,狭路相逢后,管仲一箭射向小白,小白腰带中箭,立刻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喷出鲜血,让管仲和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地赶往齐国。而小白假死骗过管仲之后,快马加鞭,赶回齐国,最终成为看齐桓公,应该说,这种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var1]

但老乐个人还是更加相信乾时之战的记载,因为小白骗过管仲,这一系列的过程,有着太多的漏洞与不合逻辑之处:首先说,如果小白咬破舌头,而后狂喷鲜血的话,那么他的性命,又怎么能保得住呢?其次,以管仲的才能与谋略,他如果认为射中小白之后,小白即使死了,他也不可能就此掉以轻心,慢慢悠悠大摇大摆地往齐国赶,只能会乘胜追击,快马加鞭回去,这样的话,小白也赶不上管仲的速度。所以,以老乐个人之见,小白咬舌吐血骗走管仲的故事,可信度极低,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

[var1]

那么,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小白假死的故事,是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而我们多次说过这一点,司马迁记载的风格,很多是存而不论,未必百分之百可信,甚至在很多时候,同一个事,都有自相矛盾之处,不免小说风格。而在《左传》中,看不到关于小白假死,提前跑回齐国抢占有利时机的相关记载,那么这种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呢?目前,老乐能考证到的,最早的提出此观点的人,是魏晋时期的名将杜预,也就是终结了三国的那位英雄,更是诗圣杜甫传说中的祖先,按照杜预的分析,射带中钩一事,发生在乾时之战中。因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历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这一幕:杜预一手拿着《左传》,一手拿着《史记》,看到司马迁所记载的,小白咬舌吐血骗倒管仲的内容时,淡淡一笑,说出了两个字:扯淡!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楚国的称霸崛起,也意味着他们衰败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国是什么时候衰败的,楚国是如何称霸的,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

    [var1]吴国虽然在西周与春秋早期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他们的血统非比寻常,因为他们是周王室的同宗同族,他们的先祖,正是周文王的两个伯父。因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很喜欢自己的孙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因此,他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倾向了姬昌的父亲季历。但问题是,季历看名字就知道,他只是古公亶父的小

  • 为什么吴国强大后攻破楚国,却没有彻底消灭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国灭了楚国后楚国后续如何,吴国能灭楚国吗,吴国是怎么灭楚国的

    [var1]应该说吴国在强大后始终研究着如何对付楚国,经过近十年的摩擦与争夺,阖闾找到了大举攻楚的理由和口舌,只因楚国对唐蔡小国羞辱得过火,吴国趁机找诸侯联合,大军压境誓将楚国攻破,凭借伍子胥伯嚭的骁勇拼搏,再加上孙武的运筹帷幄,楚国郢都被攻破是必然的结果。年轻的楚昭王只能四处逃躲,可伍子胥却感觉不

  • 为什么说周王朝的历史上,很可能出现过两个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国是周分封的吗,东周楚国的历史,周王朝与楚国的关系

    [var1]这位老先生来历非同小可,据说在周文王振兴西岐的时候,当时已经八九十岁的鬻子,也相应周文王的人才招揽政策,赶赴西岐。等到周文王死后,鬻熊就像是周武王的老师一样,尽心辅佐,但是老爷子年龄也一大把了,等到武王伐纣成功,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鬻子已然离世。[var1]所以周武王就给鬻熊的后代封赏到

  • 楚国在春秋战国只有“半次变法”?他表示:其实我也有“半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国二次变法,先秦楚国有没有变法,楚国进行了什么变法

    而变法在这样的大乱世当中所显示出来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以说,哪一个国家掌握了变法的先机,哪个国家就可能异军突起,就可能成为那个消灭其他的国家一统中原的诸侯国,而秦国能够实现最后的统一,也大抵是商鞅变法之功,当然这也是后话。但是在这些争霸的诸侯国当中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楚国。[var1]被后

  • 战国竹简证实:马陵之战另有内幕,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马陵之战在哪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吗,马陵之战是史记吗

    数十年后,孙膑横空出世,率领齐军连胜两场,尤其是马陵之战,一战歼灭十万魏军,杀死魏大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重创了魏国,改写了战国局势,从此魏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对于改写战国局势的马陵之战,史记描述得非常神奇,先在马陵道击杀了轻兵冒进的庞涓,后是“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重点突出孙膑用计击杀

  • 春秋时期周天子为何势力一落千丈?春秋五霸为何敢欺负周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五霸与周国关系,春秋五霸和周王朝的关系,春秋周天子实力

    [var1]周武王一口气分封了八百多诸侯,周天子只留下了中原作为王畿之地。在西周初期王畿之地,方圆数千里绵延不绝。此时的周天子是所有诸侯里面最强大的。四方诸侯也都唯周天子马首是瞻。按时进贡、带兵随从作战。[var1]根据史料记载,周天子拥有三支强大的王师,这些王师就是周天子直接指挥的。一是驻防镐京的

  • 封君与封侯均为诸侯僭越行为,战国后期侯的地位超过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封君一览表,战国封君制的特征,战国时期封君和封侯

    顾炎武曾谈道:“七国虽称王,而其臣不过称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是也。秦则有称侯者,如穰侯、应侯、文信侯。”他看到了称王和称君之间的关联性,但所言“不过称君”则似乎欠妥。各国封君情况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就其本身身份来说,不外乎是:国君的亲属和外戚,国君和太后的宠臣,有功的将相大臣。在各国的

  • 范睢中苏代反间计与白起结怨?别信,这只是司马迁脑补出的神情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杀范睢,范睢与白起有矛盾吗,历史上的范睢和白起

    秦国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并在战国七雄中胜出,进而豪取天下,有五个人居功至伟。这五个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秦国五大名相”: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百里奚辅佐秦穆公三置晋君、尊王攘夷,提高了秦国的声望和政治地位,最终独霸西陲。商鞅推行变法,强根固本,极大地增强了秦国国力。张仪首创连横策略,

  • 一口气看懂十六国混战!历史上真实的十六国,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十六国全部的关系图,十六国历史简述,十六国演变全过程解说

    [var1]在这段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过程当中,北方涌现出来的割据政权,其实不止十六个。但对于有些存在时间过短的政权,后世史学家就没有统计。而那些存在时间比较长,对历史影响也比较大的政权,总共有十六个,所以后世就将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十六国时代。因为当时南方还有一个东晋政权,长时间存在着。所以这段历史

  • 为何赵国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却选了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邯郸是赵国还是燕国的,战国赵国晋阳分布图,晋阳是赵国吗

    (一)定都晋阳赵国最早的都城,正是在晋阳,而当时选择晋阳其实和“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当时的晋国国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氏六卿控制。而其中赵简子赵鞅,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他精心挑选之后,发现晋阳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战略意义的大本营。为何这么说呢?他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的:首先,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