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后来结局如何?

秦国名将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后来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859 更新时间:2024/1/24 7:19:35

[var1]

李信乃秦军后起之秀,率军攻楚却先胜后败

战国末期,由于秦国对外战争相对频繁,再加上王翦、蒙骜等老将逐渐老去,以及秦始皇亲政前后朝局的剧烈动荡,因此秦国此时的军事人才缺口很大。于是,在秦始皇正式亲政以后,一大批年轻将领开始迅速受到重用,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var1]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在秦国攻赵战争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彼时王翦奉命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而李信则奉命出兵太原、云中,配合王翦围攻赵军,最终攻破赵国。

次年,“荆轲刺秦”事件爆发,秦始皇在得知燕国为主谋后,派王翦率兵进攻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领先锋大军轻骑突进大败燕太子丹,随后又配合王翦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李信以数千轻骑紧追燕太子丹,最终迫使燕王喜杀死太子丹,史书中对于李信的评价是“年少壮勇”。正是凭借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李信开始迅速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var1]

在攻灭三晋和燕国后,秦始皇开始将战略重心调整向南方,于是便有一天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请将军估算一下需要调多少军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秦始皇又去问王翦,王翦则说,“非得六十万不可”。秦始皇便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命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两人皆大败楚军,李信随后又攻克鄢郢。然而,就在李信打算乘胜追击之际,昌平君却突然以楚国公子的身份在郢陈起兵反秦,并得到了鄢郢附近楚国百姓和韩国百姓的响应,导致秦军退路被切断。

如此情形,李信不得不转向西北进攻侧后方的郢陈,并决定与蒙恬在城父会师。然而,就在李信回军之际,与李信正面作战的项燕,趁机率领楚军主力自后追击,前后夹击之下大败李信,攻入秦国两个军营,斩杀了七名都尉。

[var1]

秦军战败之后,秦始皇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付出,并调集了六十万大军。即便如此,王翦用时一年才击败楚军,俘虏了楚王负刍,之后又击杀项燕,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才彻底攻灭楚国。

李信虽败但另有原因,秦始皇并未严厉苛责

由于司马迁并未给李信单独列传,其事迹大多穿插于《史记·刺客列传》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等史料,记载实在不算多,但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信攻楚败的应该算是挺惨的,但李信作为败军之将,秦始皇对于他的惩处并不算太重。

[var1]

而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做,我想应该是秦始皇意识到,李信之所以战败,责任并不全在于他,而是另有其他两个原因。

1、楚国外戚的临阵倒戈。从有限的记载来看,李信攻楚可以说是先胜后败,战争前期进展极为顺利,战局的转折点就在于昌平君的突然背叛,导致李信陷入了腹背受敌境地,这才有了李信撤军反攻郢陈,结果反被前后夹击的结果。

[var1]

战国中后期,由于秦楚两国的长期联姻,秦国存在非常强的楚国外戚集团,前有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和魏冉、芈戎集团,后有秦孝文王时期的华阳夫人、阳泉君集团,秦始皇时期的昌平君、昌文君同样如此。两人虽然出身楚国,但却长期在秦国为官,且在嫪毐叛乱事件中立下大功,因而极受秦始皇宠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将王贲攻楚,夺取郢陈等地,昌平君于是被秦始皇派去安抚新占领的郢陈等楚地。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李信率兵攻打楚国之际,昌平君却突然在郢陈起兵反秦,这是导致李信战败的重要客观原因,因而李信的战败可以说是有情可原。

或许正因如此,在王翦率兵第二次攻打楚国,并重新攻占郢陈之地,并俘虏了楚王负刍后,秦始皇回头就把同样是楚国外戚的昌文君给杀了。

[var1]

2、秦始皇的用人失误。我们知道,从秦始皇攻灭韩国,拉开统一天下的序幕开始,秦国的统一战争步伐几乎从未停止,即使秦国的动员能力再强,在接连对外发动战争的情况下,秦国的用兵压力恐怕也是极为严重的。

就战争进程而言,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相对较为顺利,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就是一帆风顺,虽然六国已经很难对秦国造成威胁,但民间对秦国的反抗却几乎从未停止。而就在秦国发兵攻楚前夕,原韩国的都城新郑地区便爆发了反秦叛乱,而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来巩固已占领地区,这同样加剧了秦国调兵的压力。

秦始皇选择不用王翦而用李信,恐怕也与此有关,毕竟要调用六十万军队攻楚,即使秦国国力再强,压力也太大了。此外,王翦等老将的逐渐老去,以及秦始皇正式执政后需要提拔一批新的将领,恐怕也是秦始皇选用李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李信的战败,可以说也是有秦始皇用人失误的因素在,这恐怕也是秦始皇在得知李信战败后,亲自跑去向王翦道歉的原因。

[var1]

或许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秦始皇对战败的李信并未太过苛责,只是予以了降职处分。而在之后秦国攻打辽东和攻灭齐国的战争中,仍然允许其率兵出征,虽然仅仅是作为王贲的副将,但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并未彻底放弃李信。

此外,由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距离战国末期太过久远,很多资料已经难以考证,因此对于部分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分记载极为模糊,例如战国四大名将的出生日期全都不详,甚至连汉高祖刘邦的出生时间都无法确定,而除了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之外,正常死亡的王翦去世时间同样没有记载。因此,由于《史记》并未提到李信之死,那么李信大概了应该是善终了。

更多文章

  • 战国名将廉颇、李牧,都死在了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奸臣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国大将廉颇李牧,战国名将一人杀死廉颇李牧,廉颇赵奢李牧都是哪里人

    廉颇、李牧、王翦、白起被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几乎代表了战国时期最高的战力成就。[var1]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所杀,而王翦大概率是自然死亡,其中当属廉颇和李牧死得最憋屈。因为二人竟然死在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手中,也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奸臣郭开。赵国小人郭开出身晋阳的郭开,虽然学识不高,但是为人

  • 千万不要大白天睡觉,因为孔子会对你说:“朽木不可雕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白天睡觉的经典语录,孔子说要学会独处,孔子讲生活习惯

    睡觉本来是很放松的事情,几乎所有人都会把睡觉当成是放纵情绪的事情,即便是天子诸侯们,真的是要睡起觉来,是根本顾不得什么礼仪的,在床上可以睡,在席上可以睡,就是在车上也是可以睡的,仪态感没有了,威严感也没了,端着的高大上也不要了。睡觉就是睡觉,就是那么简单,所谓“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跟今天没有什么不

  • 北朝陵墓发现《升仙图》,难道《山海经》中的生物,就长这个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升仙图,山海经里描述陵墓的邪兽,山海经里的古神仙画像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2013年的时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山西博物院等机构进行合作,一起对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展开了发掘工作。九原岗北朝墓,其原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

  • 孔子——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人,没有他中华文明可能就不存在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子给中国带来的文明,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孔子与华夏文明

    “德不孤,必有邻。”天才从来不孤独,他们会结伴来到人间。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天才大爆发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出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波斯出了索罗亚斯德教的创立者索罗亚斯德,古印度出了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而我们中国则出了孔子、老子等先哲。我们中国是人类唯一未有中断文明

  • 为什么战国的规模动辄几十万,三国只有几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城池规模,战国兵力为什么多,战国时期的兵力有多少

    [var1]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影响,东汉末年人口断崖式下降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便已经开始推行户籍制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将此制度推行全国,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历朝历代的人口变化有个初步了解。而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东汉末年人口下降极为严重。[var1]由于先秦史料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

  • 燕王哙遇上了好时代,燕国却没有遇上好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燕王赵哙,燕国燕哙结局,燕王哙让位的启示

    对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而言,是好时代。燕王哙的爷爷燕文侯支持苏秦,让苏秦挂了燕国相印,还支助苏秦游走六国。苏秦巧舌如簧,挂了又挂了五个国家的相印,取得了人生中最巅峰的成就。燕王哙的爸爸燕易王,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儿,导致六国合纵格局破裂。凡事有好就有坏,燕国跟秦国结盟,相当于就是背叛了五国,所以此后多年

  • 吴王夫差盉,夫差和西施的爱情信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王夫差和西施故事,吴王夫差和西施历史记载,西施喜欢过吴王夫差吗

    十八年后,越国丞相范蠡搜寻美人时,发现了西施, 并把她送给了吴王夫差。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吴王夫差沉溺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吴国的灭亡。文人墨客总喜欢把误国归罪于女性的身上,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并不可知。但是吴王夫差对西施的爱,那可是真真切切的。我从何得知2500年前的真相?一件文物就能证明

  •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那秦国是怎么来的,为何最后能一统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宣王为什么分封秦国,周武王分封秦国,周国和秦国有什么关系

    [var1]01.从秦非子至秦襄公:历百年终于位列诸侯秦人先祖可以追溯至颛顼,其后代大费(也称伯益)曾与大禹一起治水,后留在舜帝身边负责驯养和调校鸟兽,因功被赐姓嬴。西周之初,秦人先祖造父因给周穆王驾车,并在平定徐偃王造反中立功,被周穆王赐封于赵城。[var1]周孝王时期,造父之侄大骆迁居于犬丘。周

  • 三国的战争规模为何比战国小?论动员能力,袁绍军还比不上黄巾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各方真实兵力,袁绍是黄巾军吗,三国时谁的兵力最强

    [var1]关东17路王公会讨董卓,只驻扎在的豫、兖的就有:计十数万。二袁的部队还不算在内。这样的规模,与战国斗争史相比,恐怕差的还不算多吧?然而,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发现,随着诸侯兼并的进程,军队的规模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比如在决定北境所有权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只有10万人。难道是四州王者的袁本初

  • 五国攻秦,齐国却伐宋,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时候齐国伐宋好处,五国攻秦之际齐国灭宋,五国合纵伐秦齐国为什么不参加

    关东六国为了节制秦国的强大,百年内五次联手征讨秦国,这便是历史上的“五国攻秦”。[var1]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组织魏、楚、韩、赵、燕五国征讨秦国。当时楚国实力最强,楚怀王被推举为纵长,可实际和秦国交战的只有三晋之兵。当联军攻打到函谷关时损失较大,魏国派使者告之楚国,如果再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