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说回诸侯的讨董联盟,因为盟主袁绍以及他的弟弟袁术,自恃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他们反对董卓,一方面在于董卓杀了他们袁家太多的亲族长辈,另一方面,还是受不了这个西凉军阀在天下树立权威,在袁家兄弟心中,自己才有资格让天下英雄俯首帖耳。
特别是袁术,他认为自己是袁家的嫡子,比起那个当庶子的哥哥袁绍,更有资格号令群雄,所以,这哥俩在内部,也是彼此不和睦的,完全就是各怀鬼胎的状态。因此,当讨董联盟解散后,董卓一看,这些人拉大旗扯虎皮,轰轰烈烈地反对自己,到头来不过是一场闹剧,也没什么好怕的,既然如此,就跟袁家兄弟这对带头的,搞好关系,以后自己也就可以放心了。于是,董卓派出使者以招募安抚为名义,跟二袁和谈。结果,这哥俩在这方面的做法倒是一致,杀掉了来使。并且毫不犹豫地宣布,董卓是国贼,跟我们袁家还有家恨,于公于似,都不可能跟他议和,只有死战到底!
但是,死战说说可以,该怎么战呢?联军都打不过董卓的西北军,更别说自己出来单挑了,于是,这哥俩各自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决定。袁绍这边的想法是,董卓既然是国贼,那么他扶立的皇帝,也就是后人称呼的汉献帝就没什么合法性了,我们这边再从汉室宗亲中选择出一个人来,尊奉他为真正的皇帝,这样的话,我们的皇帝和朝廷就是正统,董卓那边就是反贼,道义也自然站在自己这边,于是,袁绍选择了当时的幽州牧刘虞。
结果,那时还是袁绍发小好友的曹操,直接泼凉水,说这种做法就是胡闹,之所以大家跟我们结盟,反对董卓,那是因为董卓劫持幼主,毕竟当今天子没有过错,只是被董卓挟持,如果再立刘虞,算怎么回事?那你袁绍不就成了要造反的人了吗?反正曹操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重新扶立一个皇帝,自己心中只有那个远在长安的小皇帝。袁绍一看曹操如此不给面子,索性不搭理这个“阉宦遗丑”了并且也正是因为此事,曹操彻底看不起了袁绍,并且开始有了除掉袁绍的想法。
当然,刘虞本人也是不同意袁绍想法的,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袁绍心愿没有达成,还得罪了一圈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从此,他被人彻底盯上了,并且一步一步迈向败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