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把握好形势的变化,才能掌控好全局,刘邦不察变故陷白登之围

把握好形势的变化,才能掌控好全局,刘邦不察变故陷白登之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38 更新时间:2024/1/22 20:56:58

汉高祖刘邦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特意将韩王信(非汉初三杰之韩信)由河南禹州市一带转封到今天太原一带,都城就在晋阳(今太原南)。但是出乎刘邦和韩王信的预料,当时的匈奴以汉朝举国之力也未必能战而胜之,何况一个诸侯国。韩王信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到这年秋天,王都马邑也被围困,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对异姓诸侯王本就猜疑的刘邦得知后,认为韩王信有“二心”,随即“使人责让信”。韩王信非常惊恐,他担心刘邦会治罪与他,索性就投降了匈奴。

把握好形势的变化,才能掌控好全局,刘邦不察变故陷白登之围

韩王信的“跳槽”是基于自保的深层动机,他知道刘邦多疑之秉性,担心长此以往可能要被解聘,甚至可能掉脑袋。与其战战兢兢地冒着生命危险给刘邦卖命,还不如反戈一击,攻打自己潜在的对手,如果一旦胜利,自己就可以除掉心腹大患,高枕无忧了。况且,当时的情形下,新的雇主匈奴那边的军事实力明显地强于汉朝这边,所以韩王信的打算也是一种很现实、很精明的考虑。

在这种情形下,公元前200年,刘邦御驾亲征前去平叛韩王信的叛乱。大军从长安出发,不久在铜革是(今沁县南)大败韩王信主力,斩杀了其大将王喜,韩王信远逃到匈奴,与匈奴兵联合,准备会战。冒顿单于派一万多骑兵逼近晋阳与汉兵交战,被汉军击败,逃至离石,又被击败。匈奴且败且走,收拢败军在楼烦(今宁武),而汉兵又鼓余威败之。

当时,刘邦正驻扎在晋阳,汉军连连得胜,他不免对匈奴起了轻视之心,又听说冒顿单于正驻扎在代谷(今桑干河谷),就要亲自带人去追击,想就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弭边患,至少也可以像秦将蒙恬击败匈奴一样,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把握好形势的变化,才能掌控好全局,刘邦不察变故陷白登之围

为了万无一失,刘邦派了十数人前去打探,使者回来报告说,一路上见到的匈奴人,都是老弱病残,连马牛等畜生,也羸弱得像好多天没吃过草或者刚刚经历了一场瘟疫,据此看来,这仗打得。虽然这样,刘邦还是不敢轻进冒攻,又派了娄敬去打探。娄敬回来说看到的情况与前面一样,但其中恐怕有诈,因为两国交战,都要把最强的一面展示给敌人看,以使敌人有畏惧之心,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匈奴的情况,好像不堪一击,这很有可能是敌人意欲诱敌深入,然后埋伏奇兵、以逸待劳,打我们个措手不及,这仗打不得。

然而,汉军大部人马已经开拔,越过了句注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况且骄傲的刘邦已经听不进去这番话,骂娄敬不过是个以口舌之利得官的“齐虏”,在大军即将战斗时说这样灭自家威风,长别人志气的话,分明是要扰乱军心。他立即将娄敬捆了押到广武———等打败了匈奴回来再收拾你,看是你的嘴厉害,还是我的兵厉害。

刘邦一路追击,匈奴不住撤退。为了加快追击速度,刘邦亲自率领的两三万骑兵突进,而约三十万的大部队步兵,渐渐被甩在身后。一路上倒也顺利,但等过了平城(今大同),抢占了高地白登山后,却发现匈奴的精骑四十万已经将白登山团团包围,让他大惊失色,想赶紧退却,却为时已晚。时值冬季,天降大雪,久在中原作战的刘邦部队根本没有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作战的经验,加之军需补给供应不上,非战斗减员也十分严重,军卒“堕指者十之二三”。无奈之下,刘邦只得在白登山上,据险而守,等待援兵。

把握好形势的变化,才能掌控好全局,刘邦不察变故陷白登之围

鬼谷子有言: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慎重细致的掌握天下政治形势的变化,真正的了解外交形势的举足轻重,时局的把控才能更加精准。刘邦一生精明过人,“白登山之围”却暴露出其性格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他骄傲自大,不纳贤言。最初的接连胜利,使刘邦滋生了轻敌之心,这种心理使他很难听取别人的规劝,这就为他后来的中计奠定了心理基础;在刘邦骄傲自大的心态下,又亲眼看到了匈奴的老弱病残之兵,所以宁可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想听娄敬之忠言,结果真的是兵不厌诈,被围困于白登山。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把握好形势的变化,全局也会掌握的更好。然而,人们总是宁可相信自己,而不轻易相信别人。兵不厌诈的关键就在于要让你轻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这样才可以引你上当受骗。所以越是在成败的关键时刻,越要谨慎,要牢记“眼见未必为实”这句话,提防他人借助“眼见为实”的惯常心理进行布局。那些隐密微暗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世情,需要我们用心去扑捉,用心去把控。

更多文章

  • 张鲁是张良后代,为何宁愿投靠曹操,也不愿意归顺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鲁是张良的几世孙,张鲁和张良,张鲁为什么投靠曹操

    张鲁是张良的后代,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大臣,作为张良的后代,张鲁也应该也汉臣自居才是,但在乱世之中,如何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张鲁来说,拥有汉中这一块地盘,就等于有与诸侯争夺的底气。张鲁不仅是汉中的土皇帝,更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任教主,这注定了张鲁管理汉中的方式是政教合一,利用教义教化民众,再加上注意

  • 不开玩笑!曹仁和曹纯有一个亲姐妹,曹操还曾因为这堂妹夫被连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与曹纯,曹操和曹纯哪个好,曹纯和曹仁的关系

    假如给曹操他老爹曹嵩一次写回忆录的机会,在熹平三年到光和三年期间的这段日子里,曹嵩一定会感叹自己的“老大”曹操真不让人省心。话说在桓帝时期,曹嵩就给自己的“儿子”曹嵩留好了爵位,剩下的就由曹嵩自己去努力。公元159年曹腾去世,曹嵩因为他父亲的“余威”和自己在朝中特殊的为人处世方式。曹嵩在桓帝末年担任

  • 刘邦用了不到七年一统天下,为何曹操穷尽一生仅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与曹操哪个年代更久远,刘邦一统天下后的措施,刘邦一统天下霸气配乐

    汉高祖刘邦开创了西汉王朝,在秦朝时期,刘邦仅仅是一个亭长。官职不高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够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09年,刘邦起义,这时候的刘邦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也就是说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刘邦就从一个起义军的首领,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不过西汉和东汉出现

  • 刘邦晚年为何要让陈平除掉樊哙,到底是另有深意还是老年昏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还特地称呼这个家伙为壮士,并且还特地下令赐予他生猪肉吃,这个樊哙呢,他也没有客气,抓着生猪肉就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切下来就往嘴里一顿啃,完全是一个猛汉形象。抛却鸿门宴上樊哙拯救刘邦的这个恩情不讲,单单就聊聊这个猛汉跟刘邦的交情,这哥俩的感情非常好,樊哙这样的猛人他属于那种从沛县时代就一直跟随着刘邦的元勋

  • 诸葛亮作为蜀汉军师,为何刘备打仗都不带他?曹操怎么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曹操谁厉害,历史中的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跟刘备真实关系

    诸葛亮是演义中“三绝”之中的智绝,知天文,晓地理,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将蜀汉总工程师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被拜为军师中郎将,负责军事行动。然而,刘备每次出征都不带诸葛亮,如入川战张鲁,夺益州,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这是为什么呢?据传,曹操曾用五字道出玄机,这五个字为“诸葛亮

  • 甘宁和凌统有杀父之仇却能共保孙吴,和吕蒙有矛盾最终一笑泯恩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蒙甘宁凌统配将,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吕蒙和孙吴的关系

    甘宁字兴霸,从小为人仗义,好“游侠”。所以,年纪轻轻就有一批人追随。甘宁最开始跟着刘表,但是刘表是个文人,不识军事,甘宁觉得刘表此人干不成大事。于是,甘宁就带领自己的门客数百人准备投奔东吴。但是在途中,被黄祖截住,也就留下来跟着黄祖干。黄祖虽占据地利,但是不会用人,放着甘宁这么好的一员猛将不重用,寒

  • 法正帮助刘备取得益州、赢得汉中之战,曹操也感叹未能将其招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法正让刘备做汉中王,法正的临终遗言,魏延黄忠法正能配吗

    法正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奠定蜀汉政权生存基础的两大行动:入据益州、进取汉中,都离不开法正。法正,是一位曾经被性格缺陷束缚的失意者诸葛亮当初在襄阳的《隆中对》中,提到了这么一句话:“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里的智能之士,指的就是法正这种人。法正并不是益

  • 法正奇谋不断,为刘备立下大功,与诸葛亮可谓互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与法正,诸葛亮和刘备取胜策略,刘备与诸葛亮的共同点

    刘备长期缺少算无遗策、谋略制敌的一流谋士。法正的出现,一度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于法正,诸葛亮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在他看来,法正的出现,如同给刘

  • 干支纪年与观象授时有关,自东汉初年才开始正式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干支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干支纪年始于何时,从哪一年开始使用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来自“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兴自东汉,元和二年(85年)正式实施。据说,西汉初就有使用这种纪年法的了。东汉以降一直到民国前,基本是照此纪年。“十二生肖纪年”,由此生发演化而成。一些书中对汉代以前也用这种纪年法标注。但这仅仅是后人的“标注”,当不得真,因为汉以前不用这种纪年法。中国

  • 关羽当年真的是立刻被杀的吗?三国之后的一部古书,可能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本人看关羽被杀,正史中的关羽被谁杀,三国演义老版关羽被杀

    徐晃到樊城以北的阳陵陂后,整军备战,等待曹操随后为他派去的各路援军。关羽亲自从樊城之围中抽身,北上。徐晃和关羽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附近,相遇。关羽亲提五千军战徐晃,徐晃上屋抽梯,骗关羽失了偃城,又调虎离山,把关羽在樊城之围中打败,关羽狼狈而退。关羽退军时,晴天霹雳发生了。路上,关羽得知东吴已偷袭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