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向刘邦荐韩信,又向吕后献计杀韩信,萧何是在拿韩信当驴使?

萧何向刘邦荐韩信,又向吕后献计杀韩信,萧何是在拿韩信当驴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85 更新时间:2024/1/15 20:18:11

提起“卸磨杀驴”,我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西汉第一任相国萧何,萧何身上有一个流传极光的成语,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讲的是西汉淮阴侯韩信发迹和被算计的故事,而韩信的这种遭遇,其实就是一个“卸磨杀驴”的故事。

没错,在萧何眼中,韩信就是一头驴。

鸿门宴后,项羽开赴咸阳,并在咸阳主持分封诸侯的仪式,分封中,项羽违背了楚怀王熊心事先定下的约定,把原本应当封给刘邦的封地一分为四,最好的老秦人故地分成三块,分给了三个降楚的秦将,即章邯董翳司马欣,把刘邦赶到了又偏又远的巴蜀和汉中,汉中还是刘邦的谋臣张良走关系要来的。

刘邦不甘心,便在巴蜀秣兵历马,意欲东取天下。是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胃口很大的男人,你项羽没把他刘邦应得的东西给到他刘邦手里,他刘邦就会想办法去争取更多的东西,你不把整个大关中给他刘邦,他刘邦就要夺了整个天下。

夺天下需要人才啊,需要军事上的人才,如果能发掘出一两个军事上的天才就更好了。正当刘邦求贤若渴的时候,军事天才韩信出现了。

韩信本在项羽帐下做事,奈何干了三年,主动献了几回计策,仍旧不被重视,仅仅做到了一个执戟郎中,咸阳分封结束之后,韩信便主动离开楚营,另谋出路。

刚到汉营的韩信,也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被面试官根据他在楚营原本的职级安排了一个连敖,一段时间后,身为连敖的韩信犯了军法,理应被问斩,法场上,韩信前边的十二个人都被依次斩了首,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抬起高傲的头颅,大声问了句,“汉王不是要东取天下吗?为何要斩杀人才?”

当时负责监斩的是汉王刘邦的亲信将军夏侯婴,夏侯婴见韩信气度不凡,便和韩信聊了几句,而后确定韩信是人才,便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因为夏侯婴的举荐,韩信从刑场上的死刑犯摇身一变,变成了治粟都尉。

治粟都尉应当是比较重要的军官了,陈平当年搞定了殷王司马卬,项羽才封他一个都尉,而韩信初到汉营,无功无劳,竟然得到一个治粟都尉,可谓平步青云了。

之后,韩信又和汉营二把手萧何搭上了线,几次神探之后,萧何确定韩信是一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找机会向刘邦推荐韩信,当时的韩信已经是个大龄青年了,心态很急,见萧何很欣赏他韩信但他韩信却始终没得到进一步的提拔,便怀疑汉王刘邦不想重用他,于是他打算再次另谋高就,毕竟在汉营已是治粟都尉了,再跳槽到别家,怎么也不会比都尉小。

另韩信没想到的是,萧何早已派人暗中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只要韩信这边有什么风吹草动,萧何便能立刻知晓,韩信前脚刚逃,萧何后脚便去追赶。

萧何追回韩信,立马向刘邦举荐了韩信。萧何举荐韩信时说的话很耐人寻味,萧何说,“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这段话说得文邹邹,如果用比喻来讲,就很粗浅了。如果把争天下比喻成拉磨,韩信就是可以拉磨的驴子,如果刘邦不想争天下,就不需要韩信这头驴子。

刘邦一听,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萧相国也。就按萧相国说的办,封韩信为大将军,东争天下。

多年以后,天下大定,刘邦回忆起萧相国举荐韩信时说的话,认为萧相国果然是高,如果把争天下比做拉磨,韩信是唯一一个可以拉磨的驴子,如果把争天下比喻成打猎,萧何就是猎人,其他人则是猎狗,猎人清楚地知道各个猎狗的脾气秉性并对猎狗进行分工,所以,汉家天下的得来,猎人萧何的功劳最大,驴子韩信的功劳次之。

又过了几年,韩信成了淮阴侯,终日待在家中,郁郁寡欢,心思也便有了异动,而这种异动,早就被猎人萧何看在眼里,毕竟当年韩信还只是一个小小治粟都尉的时候,萧何就盯上韩信了,就能迅速根据韩信的举动做出最恰当的反应,如今韩信是一头拉完磨的驴子,拥有争天下的能力,萧何必然会继续看着韩信了,不看着韩信,萧何还怎么做猎人?

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层原因,电视剧《汉刘邦》的设定中,萧何把女儿嫁给了韩信,由女儿负责盯梢工作。

汉十年,即萧何发现韩信的第十个年头,韩信意欲联合陈豨里应外合,造刘邦、萧何的反,萧何果断采取反制措施,骗韩信进未央宫为皇帝刘邦打胜仗道贺,而后,心狠手辣的吕后直接杀了韩信,韩信临死前大骂吕后为“儿女子”,即“小孩中的小女孩”,没见识的意思。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吕后有没有见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韩信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头驴子啊。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唯一完人,军功卓著还是海内大儒,现有韩国后裔三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时期真正厉害的人物,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人前五名,三国时期厉害的军事将领

    纵观历史,三国堪称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名扬一时甚至流芳千古的风云人物。在他们之中,才能卓越、武艺高强的比比皆是,然而真正称得上“完人”的却是寥寥无几。客观而言,魏武帝曹操太过自傲、吴大帝孙权优柔寡断,昭烈帝刘备则仁慈过度。在历史记载中,文武兼备且几乎找不到缺点的,唯卢植一人。▲卢植剧照

  • 陈余送去劝降信后章邯已欲投降,但项羽又给其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章邯投降项羽具体时间,章邯在哪投降项羽,陈馀劝降章邯的信

    实事求是地说,章邯这个时候主动撤退,以守为攻的部署,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楚军控制运粮甬道后,最稳妥的打法肯定是守住甬道,切断王离粮道,最后逼迫王离军团粮尽溃退。而一旦项羽这么干,给了章邯留出整顿兵马的时间了,主动权就在章邯手上了。然而令章邯没想到,也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项羽这个杀神会居然这么彪悍

  • 赤壁之战时曹军并未占绝对优势且士气不足导致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赤壁大战曹军失败,赤壁之战曹军的兵力,赤壁之战曹军将领排名

    曹操兵力虽然占优,但却并非占据绝对优势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提到“赤壁之战”双方兵力时,我们总会想到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从而认为曹操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占优,但却并非占有绝对优势。所谓“八十万大军”,出自于《江表传》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其中提到“今治水军八十万

  • 长孙皇后死前说了三句话,若李世民都照做,就没武则天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长孙皇后死李世民为啥没有再立后,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影响有多大,李世民临终时对长孙皇后说的话

    长孙皇后出生名门,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后来在她哥哥长孙无忌的撺掇下嫁给了李世民。直到后来李渊起兵,太原无人值守,隋朝官兵围攻李渊太原府,李建成逃跑的时候忘记带她这个弟媳,但是长孙皇后居然自己突围出来,可见武力一斑。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

  • 逍遥津战神张辽,原来不姓张而姓聂,还跟唐朝这个女刺客是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聂隐娘相信大家也熟悉,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在2015年戛纳坎城大放异彩,讲述唐代知名女刺客聂隐娘的故事。一个姓张,一个姓聂,两个人怎么会有关系呢?翻开三国志载张辽身世,“本聂壹之后,以避怨改姓”,就是说仇家多,唯有改名换姓避开仇家。聂壹结下什么仇怨?原来聂壹是汉武帝时马邑之谋的策划者。马邑之谋代表

  • 唐高宗李治真的很“懦弱”吗?其实,真实的他非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高宗李治活了多少岁,唐高宗李治真的很懦弱吗,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西方人推崇

    试想,在这样两个人的照耀下,李治能不没用吗?此外,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于把他置于唐太宗的光环之下。甚至于,对他统治时期的政治评价,也会与贞观的治理联系起来,说他的功绩都得益于唐太宗的付出。其实,李治是一位非常特别的皇帝,他并没有那么没用。在李治即位之初,就立即停止了对辽东的战争和土木工程的建设。在登

  • 司马炎善待亡国之君,为何历史上司马氏纂位非议最多?有三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氏篡位的真实历史,司马氏篡位为何能成功,司马炎篡位历程

    公元266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炎废曹魏末帝曹奂,改国号为晋,不得不说司马炎此人比起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来还是要宽容和大度得多,他对三国几位亡国之君都算不错:曹奂被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刘禅的安乐公食邑万户虽然不是在他手上封的(蜀汉亡国时是司马昭当政,那时曹魏还没亡国),但是他也没对此作出改变;孙皓待

  • 他是唐朝窝囊皇帝,生前没有主动权,去世被妻子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有多窝囊,唐朝最窝囊的皇帝是谁,唐朝最懦弱的皇帝

    李治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非常优秀的皇帝,而且寿命还很长, 在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名气比这位唐高宗李治的大的不是一般的多。幸运的是自己是太子等到李世民死后,就继承了皇位。可出乎预料的是半路楚然出来了个长孙无忌这个权臣,而且这个权臣还是自己的长辈,没办法李治只能跟他慢慢的耗。毕竟长孙无忌已经很

  • 1900年敦煌出土《唐太宗入冥记》,揭开玄武门之变隐藏的两个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玄武门之变发生地点,唐太宗玄武门之变遗址,唐代发生过几次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记载道:建成集合东宫与齐王府精兵共两千人,前往玄武门。在到达玄武门以后,守门将士却拒绝让建成等人入门,随即大怒的建成便让麾下兵卒结阵攻城。双方激战了很久,建成及其部下也没有攻入城中,这时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兵卒赶到,随即与建成部发生激战。最终建成被秦军射出的流矢射中身亡,倒在了门

  •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她为何会得唐太宗如此深爱,只因她值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孙皇后和唐太宗典故,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见钟情,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关系好吗

    它有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着“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哀婉的爱情故事;更有着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这样举案齐眉、相互扶持的动人感情。提及浪漫,我们总是会不可避免的想到爱情。的确,爱情是多么动人的二字,只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