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认为不存在什么削藩过急这种说法,你就算是温水煮青蛙,那个温度到了一定的临界值,难道青蛙会任由自己被烫死吗?可见,这本身就是由于分封制和中央集权之间产生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来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
毕竟藩王也不傻坐等着自己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这个削藩在历史上是无解的,除非这些藩王都是一群没有脑子的货,心甘情愿让皇帝来削自己的藩。但只要这些藩王里有那么一两个不老实的,皇帝就休想削藩成功。
当然,
不可否认朱允炆在后期和朱棣的正面对抗中严重缺乏军事调度能力,把李景隆这个笨蛋调到前线去和朱棣对抗,结果这号大神最后还是他打开南京城的大门把朱棣迎接进去的。
但我们不说这个,只说朱允炆真的是把朱棣逼反了吗?
我看不见得,有的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像汉武帝一样用“推恩令”的形势削弱藩王,但是可别忘记了汉武帝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推行“推恩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景帝打赢了“七国之乱”。朝廷的权威树立起来了,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但是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汉景帝时代,实际上按照题主的说法,如果朱允炆把朱棣逼反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汉景帝逼反了七国,康熙逼反了吴三桂。
但这个结论真的成立吗?
我看不见得,汉景帝时代由于刘邦大封刘姓诸王的缘故,这些诸侯王“拥兵数万,坐拥千里之地”,几乎可以说完全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换做是任何一个人去当皇帝,恐怕都不愿意这么一把“达摩克斯之剑”悬在自己的头顶吧?
所以我挺赞同晁错在《削藩策》中说的: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这些诸侯王你不削他,等有一天他实力足够大了,不敢说他绝对会反,但肯定不会轻易服从你朝廷的指挥,这一点可以参照唐朝的藩镇割据。
其实削藩的最根本原因不是这些藩王究竟有没有造反,而是它已经对朝廷的统治形成了威胁。汉景帝当时面临的情况正如《削藩策》中说的: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所以说藩必须是要削的,至于怎么削我觉得没法假设,就像有些网友说推行“推恩令”,从理论上来说确实风险最小,手段相对柔和
,不像一上来就削掉藩王的土地和爵位这般粗暴。
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推恩令”这个政策不会激起藩王的反抗。
要知道汉武帝当时能够推行“推恩令”得益于汉景帝打下了基础,打赢了战争,让藩王们的实力遭受严重损失,在此基础上,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时才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再来说朱允炆,他在三位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的策划下开始着手削藩,实际上朱允炆远比汉景帝要更加小心谨慎,在削藩这个问题上他们是经过仔细分析的。
现在有些人说朱允炆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先削朱棣,反而去削其它弱小没有威慑力的藩王。
其实你能想到的,人家朱允炆的幕僚们早就想到了,问题在于,朱棣又没有犯什么过错,你用什么借口一来就削人家的藩?这叫师出无名,有点脑子的人估计都不会这么做。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直接削朱棣虽然风险大,但是如果成功了,后面基本上就稳妥了。
但谁能保证朱棣不直接造反?
所以当时的齐泰就是建议直接削朱棣,但黄子澄就认为师出无名,不如先削那些犯了过错的藩王。
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计划制定下来后是非常顺利的,朱允炆先后废除了五个藩王,都没有遇到什么反抗。
除此之外,人家朱允炆还知道一边监视朱棣,一边削弱朱棣的实力,调走他的军队。
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
总之不管后续朱允炆在政策上出现了怎么样的失误,我觉得都不能说他逼反了朱棣,就像晁错说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你不削藩,将来藩王做大了,你能保证他不反吗?同样的,你就算削藩,你也不能保证他不反。
结果朱棣最终选择了反,他不甘心呐。早年大哥朱标去世以后,朱棣满心以为朱元璋会把自己册立为皇太子,结果没想到朱元璋非常喜欢朱允炆。
不当皇太子就算了,现在这位侄子还要来削自己的藩,朱棣内心肯定是有一丝不平衡的。所以干脆特么反了算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所以说朱棣造反既不能怪朱允炆,也不能怪朱棣,要怪就怪朱元璋,因为这是他留下的烂摊子。
只能说朱允炆和汉景帝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朱允炆打输了战争,汉景帝打赢了战争。但是别忘了,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直接把晁错给杀了,人家朱允炆可没有杀齐泰和黄子澄。
其实,朱允炆如果打赢了这场战争,哪怕他一上来就削朱棣,恐怕也没人会说有什么不妥。仅仅因为他打输了,所以人们才会跳出来说他干的怎样怎样不好,那里犯了错误,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没有一点可行性。
那些只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是死的,不变的,假如说当初咸丰帝像汉武帝一样把慈禧给赐死,是不是清朝的结局就会好一点。
但是吧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假如,很多事情当时之所以发生,自然有它的道理和原因,事后再来说它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人家孔子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那位英名的康熙帝在削藩的问题上不也栽了一个大跟头吗?
可见凡是和利益相关的东西,从来没有说有四平八稳的手段可以合理解。
此外也充分说明“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不仅铁还没有打成,自己反而被火花烫了一身的伤,这只能说朱允炆有心想要重新锻造朱棣这块铁,但是自己的技术和实力还不达标吧。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