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若正德不死,明朝不亡?看他的3大战略布局,他才是千古一帝

若正德不死,明朝不亡?看他的3大战略布局,他才是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98 更新时间:2024/2/3 21:02:33

说到正德皇帝或许这个年号不怎么出名,但提到“豹房”则是历史爱好者较为熟悉的名词,它的拥有者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能够把美女与野兽都安置在一处的大概只有正德皇帝一人了,豹房是他最喜爱的玩乐场所,在这里他做尽了荒诞之事,看到这里无论如何他都与明君、仁君靠不上边。

在正德皇帝的宠信下,太监再次兴起,以刘瑾为首的太监们一边怂恿正德皇帝纵情地无度嬉戏,一边把持着朝政大权作威作福,正德皇帝自己最后因贪玩落水引发肺炎而死于非命,死时才31岁。正德皇帝的死都被认为是一代昏君的结束,殊不知,假如正德不死明朝也就不会灭亡,为何要这样说呢?其实看他的三大战略布局,他才是千古一帝。

全盘布局,意在制衡

第一战略布局:正德皇帝是一个看似荒诞却是非常有正事儿的皇帝,他表面上纵情吃喝玩乐,甚至上朝都不按时,随心所欲的性情让顾命大臣们产生深深的无力感。顾命大臣们为何会有无力感,其原因就是正德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大事、正事一件也没落下,只不过平时没有好好“上班”罢了,最多是一个不着调却十分有能力的皇帝。

正德皇帝这样不听命于老臣,避免了皇帝被臣子掣肘的情况,“好话、赖话我都不听,想摆弄我的日常行为是不可能的”,正德皇帝就是用这种荒诞的行为夺取了话语权。同时正德皇帝宠信太监刘瑾等人,其目的也是意在制衡朝中的文官,要知道明朝的党争非常激烈,在朝堂上占据着左右江山社稷的重要地位,如果不用太监来制衡他们,明廷将成为党派的天下。

正德皇帝明显扮猪吃虎的一番操作,用表面的荒唐达到了把朝堂的一切掌握在手的目的,当那些老臣不是告老还乡就是被太监害死之后,大太监刘瑾也被卸磨杀驴以儆效尤。从这一番布局来看,正德的皇帝操作非常有远见,利用朝堂上文官与太监的微妙关系摩擦出火花,看他们鹬蚌相争,而他自己渔翁得利。

御驾亲征,应州大捷

第二战略布局:明朝虽然有了朱棣皇帝“天子守国门”的壮举,但是北方的外敌一直没有停止过骚扰,“土木堡之变”就连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都被蒙古俘获,足见北方的安全隐患一直存在,朝廷只能多加防犯,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到了正德皇帝这里他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当蒙古小王子叩关来袭时,正德皇帝以26岁血气方刚的年龄提出御驾亲征,吓坏了一众文官大臣,七十年前“土木堡之变”还历历在目,他们并不想正德重蹈覆辙,可是他们的皇帝志在必行,于是正德皇帝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御驾亲征,身边一个文官都没带,可见他对文官的成见之深。

别看正德皇帝一天没什么正事,那只是表面现象,做给那些文官看的,到了战场上正德皇帝不但与士兵们共同吃住,还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经过他的指挥与布置,明军终于在与蒙古的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使蒙古长时间不敢再进犯,史称“应州大捷”。这场胜利是正德皇帝的高光时刻,但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引起了文官们的忌惮而开始“算计”。

热衷外交,航海时代

第三战略布局:正德皇帝对国外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对于周边的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者都非常重视,尤其来自那些西方、南洋等国家的探险队、使者,正德皇帝都亲自接见,生怕怠慢了国际友人,他不是刻意地去讨好人家,而是在用心交流,从国外使者那里获取别人的知识而应用在自己的国家上。

之后,正德皇帝提出了下西洋的提议,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在大臣的眼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不利于江山社稷,对于这一点正德皇帝并不认同。当年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时,派郑和七下西洋,如果真的劳民伤财,又何来的“永乐盛世”呢?显然下西洋是一件赚钱的事情,根本不是赔本的买卖。

但是这件事始终未成型,因为正德皇帝31岁时落水引发肺炎而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如果正德此项战略得到实施,会开明朝新的航海时代,而不是大航海时代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里,会使明朝出现又一个盛世时期,同时还能改变明朝社会的经济结构,解除海禁、开放通商口岸,逐渐形成向资本主义的完美过渡,由此可见,正德才是有远见的千古一帝。

追本溯源,罪魁祸首

正德皇帝早死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如果不早死,以他扮猪吃虎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千古一帝,至少他在世时的三大战略布局都是非常精妙的“排兵布阵”,看似无关痛痒,实际上件件都是对大明江山非常有利的事情。因此,对于正德皇帝的死感到可惜的同时,还会产生质疑,骁勇善战、身强体壮的他为何31岁因落水而死呢?

追本溯源可以回到朱元璋统治时期,他为了让明室江山始终保持朱姓,杀掉了所有的功臣,同时为了防范臣子还设立了锦衣卫这样的监察机构,这样就是臣子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互相不信任的危机感,于是大臣们逐渐组团、组队,形成一个个的帮派,党争就此产生。

别小看党争的力量,认为不过是皇帝手里的棋子而已,其实话说反了,是皇帝成为了党派的棋子。当皇帝听他们的话时,就会帮派之间勾心斗角,当皇帝们不听他们摆弄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换”一个皇帝。

这样的话不是危言耸听,明朝期间发生的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说这是后期党争势大造成的结果,那么往前追溯到“夺门事件”完全是操纵在大臣们手里的一个没有必要发生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党派的手段有多么的高深。

所以说,正德皇帝的早死,还有前后一些皇帝的英年早逝不排除是党争的结果,其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自己,如果他从开始不弄出个锦衣卫与朝臣们形成对立面,后面的皇帝也好过得多。

小结

正德皇帝是个看似荒唐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正事的皇帝,甚至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他的三大战略布局是运筹帷幄、杀伐决断、高瞻远瞩,如果他不早死,明朝也不会那么早的灭亡,无外乎正德皇帝成为了文官眼中难以摆弄的皇帝而让他英年早逝罢了。

正德皇帝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个喜爱玩乐、荒淫无度的皇帝,要知道历史资料都掌握在文官的笔下,正德皇帝处处触及文官们的利益,能把他写得好才怪。回顾明朝历史中,似乎也没有什么皇帝被歌功颂德而流传千古,其原因请大家细品。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还原一个真实的建文帝:他真的斗不过朱棣吗?也许只是运气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建文,朱棣和建文帝谁更厉害,朱棣对建文的态度

    所以我认为不存在什么削藩过急这种说法,你就算是温水煮青蛙,那个温度到了一定的临界值,难道青蛙会任由自己被烫死吗?可见,这本身就是由于分封制和中央集权之间产生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来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毕竟藩王也不傻坐等

  • 郑和与哥伦布相比差在哪里,为什么七次下海没有发现新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郑和跟哥伦布谁厉害,郑和和哥伦布比较,郑和相关资料简介

    航海条件,二人天差地别首先哥伦布航海的时候,根据地球是圆的这个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开辟一条新的航线来到达东方,获取当时非常稀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甚至十几年来曾经四处游说欧洲各国的王室,却遭到了屡屡碰壁,更多的是被人们当成了一个骗子,最终好不容易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但是航海之时装备非常简单,船上

  • 靖康之耻后的宋徽宗与宋钦宗,过着什么样的悲惨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饥饿、寒冷,长伴徽宗、钦宗二帝首先宋朝皇室众人长期以来生活在南方,身体自然难以适应北方的苦寒之地,而且被俘虏带走时身上还穿着那当时的绫罗绸缎,根本不耐寒。另外被金人带走北上之时,正值年初,虽然不如大寒时那么冷,但这时候的严寒,也不是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皇帝们能够承受的,随着不断地往北方走,气温自然越来越

  • 贫寒女子在墙上题诗,陆游见过后啧啧称奇,连人带诗收为己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陆游在梅园题诗,陆游为武侯祠题诗,陆游写诗60首

    唐宋之时是文人辈出的时代,无数顶尖的人才站在金字塔尖,留下了辉煌的唐诗宋词。其实,之所以那个时代如此璀璨,是因为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贩夫走卒尚能吟诗作对,当然能孕育出文以载道的千古风流人物。今天,小珏想说的就是陆游小妾的故事,它出自于宋末的《随隐漫录》,清朝《词苑丛谈》也将其记录下来。我们知道,陆游

  • 郑成功38岁拿下台湾,为何没有继续攻占琉球群岛?39岁便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成功在台湾的真实情况,郑成功在台湾的地位怎么样,郑成功当年带了多少人去台湾

    所以甭说攻占琉球群岛了,郑成功连治理台湾的时间,其实都没有。由于英年早逝,本来有无限可能的郑成功,也失去了继续攻城略地的机会。对琉球群岛,郑成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攻占计划。反倒是对攻占菲律宾,郑成功当初是有计划的。那么为啥郑成功从来没想过攻占琉球群岛呢?第一,琉球王国是明朝和日本共同的藩属国。自古以来

  • 辛弃疾64年只执着一件事,一生爱国的他,结局让人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世人都知道,梦是会醒的,1127年,正月里的鞭炮声还萦绕在人们的耳畔,但是金人的人马却已然兵临城下,一声声痛苦的哀嚎、一场场惨绝人寰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北宋先后登基的宋徽宗、宋钦宗皆被金人掳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后来继任的南宋皇帝宋高宗已经考虑不了太多,他只能匆

  • 元朝之后,鞑靼、瓦剌和大明的三国演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元为啥分裂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跟明朝的关系,瓦剌和鞑靼是元朝后裔吗

    公元1368年,当徐达攻入北京之时,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其实并没有结束,元顺帝只是北逃了,而元朝也只是北移了,史称“北元”。明朝,称北元为“鞑靼”,而与此同时,鞑靼的东部又出现了一个叫“瓦剌”的政权,与鞑靼、大明三足鼎立。那么瓦剌又是谁?1,瓦剌瓦剌属于广义上的蒙古,但与蒙古又不完全相同。元朝之时,瓦剌

  • 身为艺术家的宋徽宗却没有看出《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隐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徽宗能欣赏到清明上河图吗,宋徽宗与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

    由张择端所绘制《清明上河图》,虽然显现出一副盛世景象,但在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暗含着北宋朝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的背后,存在巨大的危机和隐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清明上河图》,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秘密。《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作,甚至没有之一。目前,该画保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内,是国宝级

  • 郑和手下亲手将侄子沉入海底,三年后竟收到侄儿来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撰文:碧海扬帆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过去航海由于设备简陋,不具备现代化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船员们因为天灾人祸死亡率很高,在航行途中病死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得不被抛进大海里,俗称为海葬。可是海葬后的魂魄又去了哪呢?#01:海底来信真与假郑和下西洋时,手下有一得力的船长名叫郑大年,船员们都叫他

  •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有什么表现?皮肉已尽,叫声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袁崇焕是怎样被处死的,袁崇焕被谁处死,袁崇焕为何被处死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崇祯帝根本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的党争仍然是不断出现,即使是在明末的关键时刻,党争仍然是朝中不缺少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在明末时期的危急时刻下,党争仍然存在,这就让人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朝会走向灭亡了。可问题是,明末时期出现的厉害人物不在少数,袁崇焕肯定是其中之一。说到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