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十六世纪初期西方航海家们所开辟的新航线,时至今日,西方学者也一直津津乐道,并以此来说明他们文明开化的程度优越于东方,东方的保守和封闭,让他们错失了拥抱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潮流的最佳机会。
在这其中,我们提出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规模上,都丝毫不次于他们的航海大探险。然而西方学者抱着固有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有几点值得存疑,第一是那个时代的大明帝国,能够有能力组织起数万船员规模的远洋航行吗?即使有这样的能力,郑和也不过是围着东南亚转了一大圈而已,根本不会远洋到遥远的非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这里有史料为证。《明史》上曾这样记载:“木骨都束, 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麻林诸国奉表朝贡, 命郑和赍敕及币偕其使者往报之。后再入贡, 复命和偕行, 赐王及妃彩币。” “不剌哇, 与木骨都束接壤… …郑和亦两使其国。宣德五年, 和复往使。”
这里的木骨都束,在非洲地区的一个古国名,位于今天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郑和不止到过这里一次,据记载,在他第五次、第六次下西洋时,前后来到过这里两次,将大明帝国的文化传播到该地区,同时也和这里的民众开展了友好的商业贸易。除此之外,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海岸地区,郑和船队都成功抵达。这样的史料记载,就是郑和船队远洋到非洲的明证。
不过傲慢的西方学者,却不以为意,认为口说无凭,然而一次考古的发现,却直接打脸了西方学者。2013年,在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海域,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者的考古下,他们从这里出土了一些古代钱币,钱币上铸刻的四大大字,正是永乐通宝。由此证明,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不仅到达了非洲地区,同时他还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和当地的部落民众开展友好贸易,促进了中非文明的交流。
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也为西方几十年后的大航海铺平了道路。当年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一路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曾对达伽马说,早在几十年前,东方的中国人已经来过这里好几次了,不知当年的达伽马,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面又如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