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死时,身边的老太监为什么说“魏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

崇祯死时,身边的老太监为什么说“魏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36 更新时间:2024/1/5 5:21:57

北京煤山上有一棵“歪脖子树”,四百多年前,明代的最后一任帝王朱由检,就在这棵树上上吊身亡。他虽然没有保住大明江山,却也践行了先祖“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朱由检死的时候,据说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跟随,而且这个老太监,还说出了一番非比寻常的话,大意就是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是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老太监的口中的魏忠贤,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或者至少也听过他的名字。此人是天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号称“九千岁”,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个太监能够坐到如此高位,古往今来都是极少见之事,非要找个类比,恐怕只能拿秦末时指鹿为马的赵高来比较了。

魏忠贤名声之臭,史所罕见,纵观古今,也许只有秦桧等寥寥数人能居其上。这样一个名声臭到天的人,跟随朱由检一同殉国的老太监为什么还要为他说话?难道是同为太监,有相惜之情?想必不是,毕竟这个老太监,可是崇祯的“死忠粉”,而魏忠贤,则是崇祯的大对头。

其实为魏忠贤说好话,甚至洗白的,后世还大人有在,这些人之所以洗白他,无非是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迅速灭亡”,这种观点,到底是对是错?

号称“收税能手”的魏忠贤,掌权期间就已欠发军饷,靠他来解决大明财政危机是不现实的

四百年前,煤山上的那个老太监为魏忠贤说好话,时至今日,网上给魏忠贤“洗白”的人也有不少,这些人大多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魏忠贤活着能为大明续命。然而这种观点,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大家说魏忠贤收税有一套,有他在,大明就不愁发不出军饷,这其实就是睁眼说瞎话。因为明末军饷欠发的问题,并不是崇祯朝才开始的,而是在天启朝,并且恰恰就是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就有。

根据天启七年陕西巡抚发给朝廷的奏折显示,光是陕西一地的军饷,就已经欠发五六年了,合计十五万九千余两白银。

由此可见,以“收税能手”著称的魏忠贤,其实并没有解决大明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他掌权时,同样有欠发军饷的情况,而且还是逐年严重的。所以说,就算魏忠贤不死,明末的财政危机也不会得到解除。

事实上,魏忠贤对大明财政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明末的财政问题,是由王朝末年的自然走势所决定的,别说他魏忠贤解决不了,哪怕古往今来再能干的大臣,在不彻底变革制度的基础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魏忠贤死时已近六十,纵然不被杀,也很难再为大明续上几年命

当然了,总体来看,魏忠贤掌权时朝廷的财政状况要好于后面的崇祯朝,如果魏忠贤一直不死,或许还真有可能再为大明续上几年的命,但归根结底,大明还是要因为财政问题而走向灭亡,这不是魏忠贤所能左右的。

而且魏忠贤死时就已经五十九岁了,崇祯朝则历时十六年,如果魏忠贤活到大明灭亡的那一刻,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七十就已“古来稀”,因此魏忠贤能够自然活到大明灭亡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更别提再为大明续上几年命了。所以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太可能延续下去。

处理魏忠贤不是崇祯的错,杀完了却没能推出继任者,才是崇祯真正做错的地方

很多人因为崇祯把大明折腾没了,就认为他当初杀魏忠贤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事实上,杀魏忠贤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崇祯的错,崇祯真正错就错在他只顾杀,却没有适时地推出继任者。天启帝为什么能纵容魏忠贤胡作非为?并不是他拿魏忠贤没办法,而是这个人对他利大于弊。

皇帝虽然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可是让他一个人管理百官,处理天下的所有事务,是不现实的,而魏忠贤,正好就是一个得力的助手,可以让天启帝在皇权不受威胁的前提下,轻松地管理天下事务,甚至干脆当了个“甩手掌柜”。

但魏忠贤对于崇祯来说,毕竟是前朝遗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不重用他乃至杀掉他都是很正常的事。可杀归杀,魏忠贤的“位置”可还是得有人去坐的。

然而崇祯却只顾着杀,而没有适时地推出一个可以替代的角色出来,以至于什么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结果把自己累惨了,也没能阻止大明的灭亡。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年煤山上那个老太监的一番话,也未必是在为魏忠贤开脱,更可能是从侧面批评崇祯的处置失当,即杀掉魏忠贤后,没有及时推出合适的继任者。倘若崇祯有他哥哥那样的政治头脑,杀一立一,也许大明还真就有可能续命好多年了。

更多文章

  • 这个家族因啥羞耻的事?让中国多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国祚超过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家族列表,莆田县明朝黄寿生家族,明朝最显赫的8个家族

    尤其是慕容部在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百余年。到了第三代也就是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继任慕容部鲜卑酋长,他生了慕容吐谷(yu)浑、慕容廆、慕容赛宝机、慕容赛吉玛、慕容运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激动了中国400年的历史,并深远影响了中国。公元285年,在慕容涉归去世一年后

  • 辽国压着北宋打,为何56个民族没契丹?这份检验报告说出了啥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为啥打不过辽国,辽朝契丹有多厉害,契丹和北宋哪个厉害

    960年,宋太祖结束了天下纷争的局面,并建立了局部统一的中原王朝——北宋。客观来说,宋初年的军事实力还算比较强,然而他们在辽人面前却似乎显得不堪一击。辽人本是契丹族,这个游牧民族像以往的匈奴、突厥一样:善于骑马射箭,战斗力极强,打起仗来像狼一样凶狠。即使传说中的杨家将出马也不能彻底打败契丹人。不过到

  • 蒙古人征战四方,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溃?专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忽必烈是怎样统治元朝,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元朝忽必烈活了多久

    《赠郑殷处士_百度汉语》:“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纵观中国历史,顺利建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君王们大多都非常善于吸纳人才。由此可见,只有广纳贤才、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说到融合百家之众长,集民族、宗教于一体的君王,就非元世祖忽必烈莫属了。01忽必烈对于人才行向来非常的爱惜,不

  • 杭州武松墓,世人因《水浒传》慕名而来,所埋尸骨是武松本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松墓里有武松本人吗,武松墓为啥在西湖边,武松墓埋哪里了

    作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重要人物之一,武松的知名程度不可谓不高,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武松,就连几岁孩童都能讲几句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其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上梁山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水浒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白话文所著的章回体小说,其中某些人物情节固然有原型可依,根本上来讲还是杜撰

  • 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为何没有人将后来的明朝称为“北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如果朱棣不篡位明朝会怎么样,朱棣篡位后对明朝有何影响,朱棣为何把首都往北迁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

  • 杭州饥民遍布,范仲淹不放粮反倒大办龙舟赛?专家:这才是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范仲淹在杭州,杭州哪里能看龙舟,杭州蒋村龙舟视频

    自古以来,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会实行刺激经济的举措,以来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的生所需。《周礼》中提及的:“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01在农耕时代,对社会打击最沉重的除了兵灾,就是旱灾与涝灾。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社会也是靠农业支持国家运转,因此一旦某地发生旱

  • 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和清朝是如何交接的,清朝的军队都去哪了,明朝清朝军队待遇

    制度不同,调兵能力不同首先两个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寓兵于民,这是一种将军队融于百姓的制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种种田,一旦有事,便会被调去战斗,而且卫所制是允许世袭的。后来还多了一个募兵制度,不过与卫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规,更专注于打仗。所以在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调遣的士兵

  • 刘伯温帮朱元璋斩别家龙脉,误杀朱家真龙,对大明有何具体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最厉害的并不是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而是他的“斩龙之术”,因为他在世期间帮助朱元璋斩了99条龙脉,最终因为失误不小心斩杀了朱家的真龙,从而导致大明的江山最后没了。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比起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人来说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了,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了不小的贡献。据说他第一次看到朱元璋的时

  • 元朝建立后,一和尚出来反元,他靠啥赢得支持?如今在竞选中常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和尚,刘福通是反元第一人吗,元朝没有反元的组织吗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谁也没想到,就在元朝建立的14年后,大元鼎盛之时,一个神秘和尚竟公然跳了出来并领导了一次让人吃惊的复国运动。公元1285年1月,元朝时期的西川有一位姓赵的和尚突然跳了出来,说自己是宋太宗第8世孙福王的儿子广王,并且呼吁当

  • 要不是此人,估计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统兵50万人,还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的真正军事水平,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多少军队,朱棣那么少的军队为什么能赢

    原本秦国攻打赵国是极其不占据优势的,当时赵军统帅是廉颇、李牧,秦军久久攻城不下,这种消耗战着实让资源匮乏的秦军忍受不了。于是秦国遂用反间计,结果成功使得赵王弃用大将廉颇和李牧,重新换用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权的他随即变更了廉颇的作战部署,由守转攻。秦国名将白起针对这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