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嘉靖要把朱棣改为明成祖呢?

朱棣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嘉靖要把朱棣改为明成祖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147 更新时间:2023/12/14 2:50:47

所谓庙号就是:“专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拟定尊号奏上而立的。”庙号其实也是古代对皇帝一生的“盖棺定论”。

通常情况下,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能够称“祖”,比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除了开国皇帝之外,都称“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也就是说,按照规矩的话,朱棣作为明朝第二位皇帝(他不承认朱允炆为皇帝),在死后自然也被称为明太宗。

至少在此后一百多年里,都是以明太宗来作为朱棣的庙号,只不过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嘉靖皇帝竟然将他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也算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了。

那么,嘉靖为何要做这个事呢?这就要从嘉靖皇帝当皇帝时候开始说了。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由于膝下无子,最后不得不破了规矩,让近支的堂弟朱厚熜(嘉靖)继承皇位。

本来白捡个皇帝做,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嘉靖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还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这就犯了难了,遭到当时大臣的一致反对。

其实我认为嘉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会在这细枝末节上得罪大臣,主要原因出在明朝的皇权制度上,由于嘉靖是旁支夺嫡,还是兄终弟及,明显不符合继位传统的,这也给明朝大臣架空皇帝提供了借口。

嘉靖非要追授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是皇权与内阁大臣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争论也被称作“大礼仪之争”,如果一个皇帝连说出的话都没有权威,那还叫什么皇帝。

论讲道理,明朝的皇帝大多都不是大臣的对手,一时半会竟然落了下风,但嘉靖毕竟是皇帝,等到坐稳皇位之后,又开始与大臣针锋相对,当初反对最激烈的内阁杨廷和看架势不对就告老还乡了。

随即,嘉靖就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取得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当然,嘉靖的目的绝对不止于此,他还想要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这就遭到又一轮的反对。

明朝时期按照祖制,太庙中只能供奉九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永远享受供奉的,但是随着入太庙皇帝的增多,就需要把其他皇帝往出挪一挪。

既然朱元璋不能动,挪出来的只能是朱棣,但是嘉靖也明白一个道理,大明江山能够坐到他们这一支,全是朱棣的功劳,而且朱棣在位期间还开创了“永乐盛世”,为了把自己的父亲加进去,把朱棣挪出去,显然也不好。

这个问题其实早晚都要解决,即使嘉靖当时不把他爹立到太庙中,等到他死的时候,还是给儿子留下一个难题。

为此,聪明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方法,给朱棣提格,将“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让朱棣和朱元璋享受一样的待遇,这样就腾出一个位置,把他爹放进去,等到他死的时候,他儿子肯定把明仁宗挪出来,而不会挪他们父子。

当然,嘉靖可能也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把朱棣称为成祖,是否意味着,旁支夺嫡也是拥有合法性的,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佐证自己继承皇位是符合礼法的。

可以说,嘉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皇帝,尤其是在与大臣斗法上,始终处于上风,但是在治理国家上,显然是没有什么作为,在嘉靖担任皇帝后期,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朝纲混乱,奸人当道,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如果再让嘉靖当个十年二十年皇帝,明朝真就离被推翻不远了。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很正常,明朝十分重视储君的教育,只要是嫡长子出身的皇帝,基本就是内定的皇帝,在教育上不遗余力,然而其他皇帝就没有接受这种优良教育的传统,因此,只要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明朝皇帝,都不懂得治国之道。

更多文章

  • 西方学者说: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根本没有到达非洲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和在明朝的地位,明朝的郑和船队有多厉害,郑和在明朝对外有什么壮举

    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十六世纪初期西方航海家们所开辟的新航线,时至今日,西方学者也一直津津乐道,并以此来说明他们文明开化的程度优越于东方,东方的保守和封闭,让他们错失了拥抱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潮流的最佳机会。在这其中,我们提出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规模上,都丝毫不次于他们的航海大探险

  • 崇祯死时,身边的老太监为什么说“魏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什么说崇祯杀完魏忠贤后悔了,崇祯为什么不杀魏忠贤,崇祯与魏忠贤有什么恩怨

    北京煤山上有一棵“歪脖子树”,四百多年前,明代的最后一任帝王朱由检,就在这棵树上上吊身亡。他虽然没有保住大明江山,却也践行了先祖“君王死社稷”的誓言。朱由检死的时候,据说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跟随,而且这个老太监,还说出了一番非比寻常的话,大意就是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是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老太监的口

  • 这个家族因啥羞耻的事?让中国多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国祚超过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家族列表,莆田县明朝黄寿生家族,明朝最显赫的8个家族

    尤其是慕容部在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百余年。到了第三代也就是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继任慕容部鲜卑酋长,他生了慕容吐谷(yu)浑、慕容廆、慕容赛宝机、慕容赛吉玛、慕容运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激动了中国400年的历史,并深远影响了中国。公元285年,在慕容涉归去世一年后

  • 辽国压着北宋打,为何56个民族没契丹?这份检验报告说出了啥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为啥打不过辽国,辽朝契丹有多厉害,契丹和北宋哪个厉害

    960年,宋太祖结束了天下纷争的局面,并建立了局部统一的中原王朝——北宋。客观来说,宋初年的军事实力还算比较强,然而他们在辽人面前却似乎显得不堪一击。辽人本是契丹族,这个游牧民族像以往的匈奴、突厥一样:善于骑马射箭,战斗力极强,打起仗来像狼一样凶狠。即使传说中的杨家将出马也不能彻底打败契丹人。不过到

  • 蒙古人征战四方,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溃?专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忽必烈是怎样统治元朝,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元朝忽必烈活了多久

    《赠郑殷处士_百度汉语》:“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纵观中国历史,顺利建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君王们大多都非常善于吸纳人才。由此可见,只有广纳贤才、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说到融合百家之众长,集民族、宗教于一体的君王,就非元世祖忽必烈莫属了。01忽必烈对于人才行向来非常的爱惜,不

  • 杭州武松墓,世人因《水浒传》慕名而来,所埋尸骨是武松本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松墓里有武松本人吗,武松墓为啥在西湖边,武松墓埋哪里了

    作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重要人物之一,武松的知名程度不可谓不高,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武松,就连几岁孩童都能讲几句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其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上梁山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水浒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白话文所著的章回体小说,其中某些人物情节固然有原型可依,根本上来讲还是杜撰

  • 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为何没有人将后来的明朝称为“北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如果朱棣不篡位明朝会怎么样,朱棣篡位后对明朝有何影响,朱棣为何把首都往北迁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

  • 杭州饥民遍布,范仲淹不放粮反倒大办龙舟赛?专家:这才是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范仲淹在杭州,杭州哪里能看龙舟,杭州蒋村龙舟视频

    自古以来,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会实行刺激经济的举措,以来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的生所需。《周礼》中提及的:“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01在农耕时代,对社会打击最沉重的除了兵灾,就是旱灾与涝灾。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社会也是靠农业支持国家运转,因此一旦某地发生旱

  • 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和清朝是如何交接的,清朝的军队都去哪了,明朝清朝军队待遇

    制度不同,调兵能力不同首先两个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寓兵于民,这是一种将军队融于百姓的制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种种田,一旦有事,便会被调去战斗,而且卫所制是允许世袭的。后来还多了一个募兵制度,不过与卫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规,更专注于打仗。所以在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调遣的士兵

  • 刘伯温帮朱元璋斩别家龙脉,误杀朱家真龙,对大明有何具体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最厉害的并不是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而是他的“斩龙之术”,因为他在世期间帮助朱元璋斩了99条龙脉,最终因为失误不小心斩杀了朱家的真龙,从而导致大明的江山最后没了。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比起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人来说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了,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了不小的贡献。据说他第一次看到朱元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