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人征战四方,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溃?专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蒙古人征战四方,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溃?专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73 更新时间:2023/12/18 0:31:12

《赠郑殷处士_百度汉语》:“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纵观中国历史,顺利建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君王们大多都非常善于吸纳人才。由此可见,只有广纳贤才、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说到融合百家之众长,集民族、宗教于一体的君王,就非元世祖忽必烈莫属了。

01

忽必烈对于人才行来非常的爱惜,不仅收拢了幕府旧臣,还广招贤士,他门下的谋士光是被载入史册的就有六十多人。可以说他们为忽必烈征战四方、统一天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259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在战争中意外逝世,忽必烈得知后便日夜兼程马地赶回了漠南,并单方面宣布自己继承蒙古的汗位。忽必烈继位后,蒙古人在他的带领下一路征战,不仅占据了中原大地,还不断地开疆拓土,把西藏、满洲、中西亚联为一体,促进了多民族化的相互融合。

令人疑惑的是,蒙古人如此彪悍勇猛,征战四方,为何元朝还仅存不到百年就覆灭崩溃了?对此专家表示:因为忽必烈犯了错,都是他做的好事才导致元朝覆灭崩溃的。当时,尽管忽必烈已经继承了蒙古汗位,但其继位仪式并不是在漠北草原举行的,所以蒙古贵族对其继位的合法性始终非常的怀疑,后来部分贵族甚至还直接把忽必烈的弟弟阿不里哥推上了高位,忽必烈无奈之下只得同自己的弟弟展开搏斗。

就这样,忽必烈踏着弟弟阿不里哥的骸骨,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蒙古第五代大汗的位置。元朝正式建立之后,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改革时依然保留了蒙古旧制,并未对蒙古人进行汉化。然而他的改革也是具有变化性和适应性的,他采用了在金朝故地上实行金朝制度,在南宋故地上实行南宋制度,在漠北、漠南实行蒙古帝国制度的做法。

02

可惜的是,忽必烈仍然跳脱不出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这也是他没有能成为一个圣贤君王最重要的原因。他并没有做到将各个民族视为平等,反而将其视为比蒙古族卑贱的“下等民族”,不仅推行民族等级政策,还对异族实行民族压迫,而人数最多的南宋子民则被列为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不管是从政治还是法律层面来说,南宋子民所受的待遇都远不及蒙古人。

忽必烈身上革新和守旧并存,他既没有办法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各个民族彻底融合,也没有办法完全守旧,这就为后来元朝深重的社会矛盾埋下了祸根。在未统一南宋以前,忽必烈对待汉人谋士是相当尊敬的,可平定了天下以后,忽必烈就开始排斥汉人知识分子,有的甚至还因冒犯圣言而被其处死,真真应了《史记》那句:“飞鸟尽,良弓藏。”

此外,为了补充对外征战的军饷,忽必烈下令加重各地的赋税,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弄得百姓们苦不堪言,而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就是最大的帮凶。于是阿合马很快就成为了朝堂上的众矢之的,没过多久就被大臣王著暗杀了。而好战的忽必烈仍旧雄心勃勃,不断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先后对许多邻国发起了战争,日本、安南、缅甸、占城都曾受到了元军的攻击。而战争越多,人民负担的赋税就越重,一时之间,百姓怨声载道,农民起义此消彼长,整个社会都陷入到了动荡之中。

到了晚年,忽必烈又遭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两个挫折。最钟爱的妻子察必和儿子真金相继去世,这让忽必烈痛不欲生。与此同时,大元的对外战争也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忽必烈心灰意冷之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终日都沉溺于宫廷晚会和各色美食之中。煮羊肉和烤全羊是每日必备,而鸡蛋、藏红花拌生菜,烤薄饼等各色饮食和糖茶、葡萄酒各种饮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带领蒙古人征战四方、一统天下的枭雄,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暴饮暴食的老年人。长期沉睡在酒食之中的忽必烈身体也每况愈下,终于在1294年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荣耀一时,又让他无比痛苦的世界。而按照蒙古贵族的下葬习惯,人们不知道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君王到底埋在了哪里,但是中国的历史上永远都有他那遒劲有力的一笔。

结语

尽管元朝成功地统一了中国,但它的存在却相当短暂,不到百年这座王朝便已经倾覆早夭了了。追根究底,元朝之所以迅速倒塌和忽必烈留下来的社会分级制度、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晚期骄奢淫逸的皇室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参考资料:

《赠郑殷处士_百度汉语》《史记》

更多文章

  • 杭州武松墓,世人因《水浒传》慕名而来,所埋尸骨是武松本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松墓里有武松本人吗,武松墓为啥在西湖边,武松墓埋哪里了

    作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重要人物之一,武松的知名程度不可谓不高,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武松,就连几岁孩童都能讲几句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其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上梁山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水浒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白话文所著的章回体小说,其中某些人物情节固然有原型可依,根本上来讲还是杜撰

  • 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为何没有人将后来的明朝称为“北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如果朱棣不篡位明朝会怎么样,朱棣篡位后对明朝有何影响,朱棣为何把首都往北迁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

  • 杭州饥民遍布,范仲淹不放粮反倒大办龙舟赛?专家:这才是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范仲淹在杭州,杭州哪里能看龙舟,杭州蒋村龙舟视频

    自古以来,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会实行刺激经济的举措,以来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的生所需。《周礼》中提及的:“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01在农耕时代,对社会打击最沉重的除了兵灾,就是旱灾与涝灾。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社会也是靠农业支持国家运转,因此一旦某地发生旱

  • 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和清朝是如何交接的,清朝的军队都去哪了,明朝清朝军队待遇

    制度不同,调兵能力不同首先两个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寓兵于民,这是一种将军队融于百姓的制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种种田,一旦有事,便会被调去战斗,而且卫所制是允许世袭的。后来还多了一个募兵制度,不过与卫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规,更专注于打仗。所以在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调遣的士兵

  • 刘伯温帮朱元璋斩别家龙脉,误杀朱家真龙,对大明有何具体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最厉害的并不是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而是他的“斩龙之术”,因为他在世期间帮助朱元璋斩了99条龙脉,最终因为失误不小心斩杀了朱家的真龙,从而导致大明的江山最后没了。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比起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人来说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了,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了不小的贡献。据说他第一次看到朱元璋的时

  • 元朝建立后,一和尚出来反元,他靠啥赢得支持?如今在竞选中常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和尚,刘福通是反元第一人吗,元朝没有反元的组织吗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谁也没想到,就在元朝建立的14年后,大元鼎盛之时,一个神秘和尚竟公然跳了出来并领导了一次让人吃惊的复国运动。公元1285年1月,元朝时期的西川有一位姓赵的和尚突然跳了出来,说自己是宋太宗第8世孙福王的儿子广王,并且呼吁当

  • 要不是此人,估计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统兵50万人,还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的真正军事水平,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多少军队,朱棣那么少的军队为什么能赢

    原本秦国攻打赵国是极其不占据优势的,当时赵军统帅是廉颇、李牧,秦军久久攻城不下,这种消耗战着实让资源匮乏的秦军忍受不了。于是秦国遂用反间计,结果成功使得赵王弃用大将廉颇和李牧,重新换用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权的他随即变更了廉颇的作战部署,由守转攻。秦国名将白起针对这只懂

  • 三国难得一遇的贤君,存在感不算强,南宋史家却称其可与刘邦比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将帅之才,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名臣

    子渊在之前几篇文章中讲到,吴大帝孙权晚年通过“南鲁党争”打击江东士族,致使东吴朝局彻底崩坏,从此一蹶不振。吴少帝孙亮在位期间,虽然有心肃清朝野,还暗中使出“驱狼吞虎”之计,可这些手段在老谋深算的孙氏宗亲面前,始终不值一提。暗杀孙綝失败以后,悲催的孙亮更是丢了皇位,不久离奇死亡。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孙亮

  •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后世评价甚高?因为他当过“实权”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有实权吗,朱高炽正史上到底有多牛,朱高炽是不是篡位做的皇帝

    然而诡异的是,这种狠毒基因并没有遗传到朱高炽的身上,这一点,从他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就说明朱高炽断然不会像他的父祖那般狠毒。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比如宋仁宗,就是后世眼中的有德之君,能够与宋仁宗享受同样的庙号,就足以说明后世对朱高炽的评

  • 朱元璋平生“最”恨的一个姓,下旨: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皇帝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朱元璋最残忍的一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他登基后发布了许多政令,其中有一条却比较特别。根据《日知录》记载,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诏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朱元璋为何要发布这样一条政令?在朱元璋执政时期,虽然对于惩治贪官污吏十分严苛,但是他也不会平白无故地严惩别人。而朱元璋如此憎恨蒲氏的原因,还得从八十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