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1/9 20:34:02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

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

少年

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的财富,大明自此更是十分贫瘠。萨尔浒之战,大明自此更是再无力主动发动战争,由此在军事上,大明朝由主动出击的积极战略布局转变为被动防御的战术策略。

张煌言是在崇祯九年参加的县试,当时全国上下的形式不容乐观:朝堂内部,虽说阉党已被根除,但是阉党的根除也导致了东林一党做大做强,朝野上下无一不是东林党徒,权力的天平严重倾斜,崇祯半路皇帝,没有经过正宗的帝王心术的熏陶、培养。当他意识到东林党一党做大时,这个末路皇帝已经无力回天。在地方上,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已久十分严重,甚至于朝廷勒紧裤腰带供给给关宁防线将士们的军饷,也要五五分成。地方官员如此作为,大清军队虎视眈眈,朝廷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加收赋税。连年的灾害,尸骨遍野,再加收赋税。民心已失,起义军更是势如破竹,在当年张献忠、罗汝才更是进军四川。

世时大致如此,因此朝廷在选拔人才时更是注重选取文武并重的全才。恰巧,张煌言就是全才。在骑射考试中,张煌言更是接连三箭中的。在场之人无一不惊奇,佩服这位十六岁的意气少年。

矛盾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在历经十七年的艰难斗争中,最终以败者落幕。那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自此大明覆灭。

谋事在人,大明虽已覆灭,但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汉族人不会倒下。

那年25岁的张煌言孤注一掷,投笔从戎张煌言拥护鲁王朱以海,以舟山为根据地,开始了最后的挣扎。后来江南等地接连失守,鲁王在张煌言和石浦守将张名振的安排下暂避厦门。

与张煌言不同,郑成功拥护隆武帝。这两股抗清势力的立场不同,导致最终悲惨的结局。在战术指挥上,也因为两人的立场不同而错失了很多良机,产生了很多矛盾:

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在张煌言、郑成功联军向云贵地区进军时,义军占领崇明,张煌言建议安营固守,郑成功未采纳。好在张煌言乘坐17条船机警地破坏了大清的长江防御系统(连江铁索、两岸重炮),郑成功在此番配合下顺利渡江,克服瓜州。虽然战况可观,但是这暴露了张煌言和郑成功在战略上的不合。

此后在这样的配合下张煌言和郑成功的联军在也没有前进一步,甚至丢失了失而复得的舟山、镇江等地。

在顺治十八年,颁布“迁海令”后,南明政权更是遭到了重创。

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更是退居台湾,建立了郑氏政权。鲁王更是退守金门,在郑成功礼数日薄下,张煌言的忠贞更显珍贵。

时年五月,郑成功于台湾病逝。

时年十一月,鲁王于进门毙。

张煌言在历经两年的垂死挣扎后,于康熙三年六月的悬嶴岛见复国无望、心灰意冷,遣散义军。自此隐居海岛不出。

可是,在叛徒的带领下,清军找到张煌言的隐居地,活捉张煌言和侍童杨冠玉等人。

张煌言和郑成功战略上的不合属于君子的和而不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途径罢了。明朝的覆灭是必然,壮士的热血洒满了一片赤诚之心。

不屈

时年七月十七日,张煌言被押解杭州弼教坊,就义前,仍大义凌然,拒绝跪而受戮,坐着歌赋<>一首,正如开篇所言,他已然将自己最后一滴血洒落大明的故土,他能安息了。

侍童杨冠玉也是英勇。监斩官见其年轻想饶他一命,杨冠玉却大笑;今张公为国,死于忠;那我为张公,便死于义。言罢,慷慨就义。

昔日鹏举战金贼,十二金牌断梦回。

那年少保定乾坤,古今忠义能几人?

自是大厦欲将倾,气数已尽仕呦鸣。

奔赴黄泉诗一首,自是鬼杰慰汗青。

明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车轮任谁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轨迹。可是在长史江河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张煌言本是可以投降的,做一只清廷走狗,苟活于世,安身处命。但是,他挺起来傲骨,以一腔肝胆成为了南明最后的守望者。历史不会亏待英雄,英雄永远值得后人歌颂。

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命人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即便是他反抗的满清统治者,都将其视为忠烈。

更多文章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

  • 康熙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少有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比朱元璋强吗,朱元璋和康熙谁最厉害,朱元璋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但要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不够千古一帝的资格,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朱元璋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比,就拿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吧,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都是继承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康熙也不例外,他们的出

  • 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了几个儿媳妇,朱元璋处死儿媳完整版,朱元璋为什么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如果不了解这件事,肯定认为朱元璋乱杀人,实际上不是,朱元璋是个有底线的帝王,个人认为之所以处死两个儿媳,是因为儿媳们做了有损皇家颜面的事,不然谁也不会甘愿主动当个恶人,自然是因为儿媳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儿媳汤氏,汤氏出身高贵,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名的大家闺

  • 马皇后下葬时下大雨,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马皇后病死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不已,阎王脾气的他甚至要将马皇后之死归罪于太医的不称职,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至深。然而马皇后将要下葬的当天天降暴雨,而且一直下个不停,这让本身就很伤心的朱元璋勃然大怒,在场的人员都很害怕,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让他们全部陪葬。但是一位大师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悲为喜,本身伤心不

  •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后的15万锦衣卫,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

  • 明朝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徐有贞和石享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英宗如何除掉石亨和徐有贞的,明朝的魔咒石亨和朱祁镇,明朝的朱祁镇怎么夺回政权

    明朝的北疆一直都是不安定的,在北边的鞑靼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经常南下抢掠汉人财物。明英宗为了效仿先祖故而要率兵亲征。兵部和内阁拼命劝阻但收效甚微。一番劝阻不动朝廷只能够努力去配合皇帝的北伐大计。皇帝率领半数的文武官员以及太监王振,带领五十多万兵马从北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从未经历过沙场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