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713 更新时间:2024/2/8 21:06:33

前言

在封建社会时期,曾出现了众多朝代以及上百位帝王,当然这众多的帝王都有着各自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正因为他们不同的处事方法以及为人,让后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有好有坏。不管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当中谁给众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呢?说到朱元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即便他只是一位平民,但他却凭借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却杀害了很多的忠臣,除此之外,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没有进行过慎重考虑,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很是喜欢的孙子朱允炆。一般来说,皇位继承人大多都是皇室中人,当然有些帝王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平民出身。只是为何朱元璋不让四儿子继承皇位呢?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些原因。

为何朱元璋不愿意将皇位传给他?

洪武25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年仅39岁,被当接班人培养的朱标病死了。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心不已,可就算再怎么伤心他还是要解决谁来继承皇位这个问题。最终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当朱棣得知后则感到很不服,毕竟他自身能力并不差,还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怎么就让朱允炆给比下去了?若是皇位传给朱标,朱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更不会因此兄弟反目甚至是起兵造反,因为朱标对他很好,很是疼爱关心他。朱允炆继承皇位后则要削藩,导致朱棣的兄弟因此而死,也就是在这之后,朱棣忍无可忍了,此时心中的怒火已经达到了顶点。

在明建文元年,朱棣选择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当时的他亲自带领常年在边疆驻守的大军南下,其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是中原军队比不上的。另外他还从另一位兄弟手中骗来了朵颜三卫,这对他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没过多久朱棣就带领大军攻占了南京,最终登上了皇位。在这里相信大家就会很疑惑,朱元璋对朱棣的脾气性格都很了解,为何不选他呢?对此学者却称:谁都能继承就他不行。这到底是为何?

谁都可以就他不行

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首先就算是朱元璋在刚开始没有意愿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那皇位继承人也不会是朱棣。虽说多他很好的朱标病死了,但他的其他几位哥哥都还活着,若是按照当时那“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来的话,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君主的就是秦王朱樉。虽然秦王、晋王都比不上朱棣,但站在皇位集成角度来看,朱棣若是称帝了,后果肯定不堪设想,若真是这样,不就承认了其他藩王都够格当皇帝了吗,那之后大明岂不是就会上演“八王之乱”了吗?很可能大明会因此二世而亡。

所以朱元璋也是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从朱棣出生那天开始,他就没有办法继承皇位。在朱允炆被确认为继承人后,朱元璋也为孙子做好了一些列的铺垫工作,将那些该杀得、需要流放的以及各地的藩王都给敲打了一番。朱允炆坐上皇位后,他其实有多次机会能够杀掉自己的舅舅朱棣,可他并没有那么做。另外朱棣因为性格暴躁喜欢杀戮,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择他,他希望之后的继承人能实行仁政。不过朱棣在之后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朱高炽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选择是没错的,若真的是连续好几任帝王都喜欢杀戮,想必之后朱家想要握稳皇权就很难了。毕竟朱元璋就是这样过来的,很多东西他都很清楚,想要江山稳固肯定是需要得到文官集团支持的。而他在朱标小时候就专门找人来教导自己的儿子,培养他的能力,希望能得到文官集团支持,可惜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没能登上皇位就离世了。

结语

其实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在考虑将皇位继承人时就有过纠结,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性格懦弱且是正统身份的朱允炆,他这样做也是希望能让反对继任者的人找不到谋反的借口,这个制度明朝祖训中就有记录。实际上当朱棣成为皇帝后没多久,他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让性格宽仁的、跟文官集团有交集的朱高炽来继承。通过学者深入研究他们得出一个观点:朱元璋压根没有想到朱棣会造反,其实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这个从藩王制度上就能看得出,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把皇子们都送到了各地当藩王,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同室操戈的悲剧。还有就是朱允炆虽然用手段取消了叔叔们的藩王,但这几个叔叔并没有想造反的意图,反倒是朱棣上位后,将兄弟的藩王待遇给恢复了,结果其中就有3个弟弟直接谋反,一个想要谋反被发现了结果自焚了,最终就只有1个得到了善终。看来朱元璋对自己设置的藩王制度是很有信心的。正是因为这几点,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更多文章

  •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代张煌言,张煌言参与抗清的原因,清朝评价张煌言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少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

  • 康熙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少有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比朱元璋强吗,朱元璋和康熙谁最厉害,朱元璋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但要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不够千古一帝的资格,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朱元璋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比,就拿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吧,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都是继承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康熙也不例外,他们的出

  • 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了几个儿媳妇,朱元璋处死儿媳完整版,朱元璋为什么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如果不了解这件事,肯定认为朱元璋乱杀人,实际上不是,朱元璋是个有底线的帝王,个人认为之所以处死两个儿媳,是因为儿媳们做了有损皇家颜面的事,不然谁也不会甘愿主动当个恶人,自然是因为儿媳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儿媳汤氏,汤氏出身高贵,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名的大家闺

  • 马皇后下葬时下大雨,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马皇后病死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不已,阎王脾气的他甚至要将马皇后之死归罪于太医的不称职,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至深。然而马皇后将要下葬的当天天降暴雨,而且一直下个不停,这让本身就很伤心的朱元璋勃然大怒,在场的人员都很害怕,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让他们全部陪葬。但是一位大师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悲为喜,本身伤心不

  •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后的15万锦衣卫,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