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咱们说过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参与政事是皇帝主动要求的结果。目的就是用宦官势力来平衡内阁的势力。只有双方相互制衡,皇权发出的声音才相对最大化。双方做事才不会那么肆无忌惮。明末掌权的文人朋党集团的很多人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维护自身利益道貌岸然之辈。魏忠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作为帝王是缺不了他的。没有魏忠贤,内阁权力谁来制衡?没有宦官势力,谁为国家必要的开支开辟财源?
内阁代表的大部分利益集团不会舍弃自己小家的利益而为国家利益,最终把赋税摊派到有限的农税身上(他们自身是免税的),最终官逼民反。当李自成快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打算向大臣们筹款做军费抵抗起义军,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喊穷。气的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都是亡国之臣(估计那个时候就想好了要自杀殉国了)。结果李自成占领后抄家得出数千万两白银。正如崇祯临终所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大明王朝是个久病之人,按照一般的额观点久病之人常年用药可能会维持适应比较长寿。但是从崇祯继位明朝还是老样子,看不出有什么亡国的征兆。但是仅仅十几年后,就是沧桑巨变大明王朝有点闪崩的意味。
当然大明的亡国原因有很多,但是那么着急诛杀魏忠贤肯定是原因之一。不是说魏忠贤不能杀,而是不应该这么着急杀。崇祯应该等自己熟悉朝政,政治经验丰富后再根据需要逐渐地徐徐图之。所以虽然后来明白过来的崇祯皇帝也扶植自己的宦官势力代表曹化淳,但是毕竟衔接有问题。一个太监从内宫成长为政治经验丰富能和内阁大臣抗衡的成熟宦官是需要成长时间的,但是崇祯同样缺少的恰恰是成长的时间。相当于在这段时间内阁文官势力是缺乏制衡的,是放纵的。具体的情况看看崇祯时期的那几个内阁首辅就看出来了。
结果就是本来大明这个久病之人本来可以维持更久的时间,但是权力缺乏制衡加上一个急功近利且刚愎自用的崇祯激化了社会矛盾;掏光了本来就不太丰厚的家底。如同突然改变的药方和环境使得大明这个病人无法适应剧烈的变化终于在甲申闪崩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