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朱元璋没有文化;②他无法批阅奏折;
对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大家肯定低估。
在潜意识中大家认为朱元璋就是一个农民兼乞丐出身,肯定没有什么文化。
这确实是朱元璋先天条件的不足。
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这个奏折。
因为明朝的时候,包括之前都没有奏折。
它是清朝的产物,而且这个奏折不属于官方的文书。
它的类型包括: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以及贺折;
从后面三种折子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奏折其实更像是臣子和皇帝在朝堂之外进行交流的非官方文书。
譬如给皇帝写个奏安折,遇到皇帝恩赐,再写一个谢恩折给皇帝看,或者遇到两宫太后诞辰。
大臣们再写一个贺折,拍拍皇室的马屁。
而前面的奏事折也区别于官方文书,它是皇帝和大臣在私下交流的一种文书。
譬如在正式的官方文书“题本”中不便叙说的事情,或者大臣和皇帝间的私事,都可以通过奏折来书写。
一来提高了效率;二来具有保密性;
而在清朝以前,一般多称为奏疏、奏本或奏章,而每一种文书都分门别类,种类详细。
每个朝代都不尽而同,大家只要记住奏折是清朝才有的就行。
后来这个奏折就成为了清朝臣子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文书,皇帝批阅过后题上意见,然后再下发回去,用题本这种正式文书向皇帝做最终报告。
再说朱元璋,他并非完全没有文化,如果说他才情过人那肯定是夸张。
但至少朱元璋写诗看文章是没问题,另外提及一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朱元璋发明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相反,为了照顾自己的大臣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老粗,朱元璋在批阅奏本的时候还会用白话文批示,如“知道了”;
或者下达圣旨的时候也要求用白话文。
像雍正皇帝不也在奏折上经常用大白话批示说“甚好”、“朕甚喜”、“你放心”。
有一次李卫给雍正上奏折报喜事,雍正批示说:“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当然了,皇帝也有生气的时候,年羹尧案中搜出了一本侮辱康熙的随笔《西政随笔》。
是一个叫汪景祺的文人写的,雍正看了以后咬牙切齿的在上面写道: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总之皇帝批示奏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肃刻板。
朱元璋虽然对礼制很看重,但是有时为了照料下属,或者懒得咬文嚼字,也都会用大白话进行批示。
另一方面,朱元璋并非没有文化,他的书法写的还不错,作品有《至圣百字赞》、《大将军贴》、《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大明御制皇陵碑》、《与田兴书》等等。
康有为评价朱元璋的书法说: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当然了,康有为是一个保皇党,所以他是不是在拍皇帝的马屁也就可以揣摩几下了。
朱元璋除了书法不错,还写诗歌。
譬如有《咏菊》、《咏雪竹》、《赠四仙》等等一百多首诗歌。
譬如他写的《赠四仙》还是有点文化底蕴的: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上面的《咏菊》则是模仿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所以,再不要说人家朱元璋没文化了,
他中后期身边文化人如云,跟着这些人熏陶,肯定就弥补了先天的不足。
尤其是朱元璋把丞相一职废除后,由于内阁制度还没有完善起来。
所以朱元璋事必亲躬,为此朱元璋评价自己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快的皇帝之一,尤其是丞相废除以后,大量的国事都积压到他一个人的身上。
他达成了一个八天之内批阅奏本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的惊人纪录。
平均下来每天就要批阅两百多件奏本,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正因为忙的不可开交,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一起帮助自己处理奏本。
而内阁制度就是从这个殿阁大学士演变而来的。
因为在大内殿阁办事,所以又称为“内阁”;大学士中的首领就叫“首辅”;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暴君,但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个好皇帝。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