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没有文化?你怕是坐井观天,人家可是一位会作诗的皇帝

朱元璋没有文化?你怕是坐井观天,人家可是一位会作诗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2/17 18:26:54

朱元璋没有文化;②他无法批阅奏折;

对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大家肯定低估。

在潜意识中大家认为朱元璋就是一个农民兼乞丐出身,肯定没有什么文化。

这确实是朱元璋先天条件的不足。

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这个奏折。

因为明朝的时候,包括之前都没有奏折。

它是清朝的产物,而且这个奏折不属于官方的文书。

它的类型包括: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以及贺折;

从后面三种折子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奏折其实更像是臣子和皇帝在朝堂之外进行交流的非官方文书。

譬如给皇帝写个奏安折,遇到皇帝恩赐,再写一个谢恩折给皇帝看,或者遇到两宫太后诞辰。

大臣们再写一个贺折,拍拍皇室的马屁。

而前面的奏事折也区别于官方文书,它是皇帝和大臣在私下交流的一种文书。

譬如在正式的官方文书“题本”中不便叙说的事情,或者大臣和皇帝间的私事,都可以通过奏折来书写。

一来提高了效率;二来具有保密性;

而在清朝以前,一般多称为奏疏、奏本或奏章,而每一种文书都分门别类,种类详细。

每个朝代都不尽而同,大家只要记住奏折是清朝才有的就行。

后来这个奏折就成为了清朝臣子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文书,皇帝批阅过后题上意见,然后再下发回去,用题本这种正式文书向皇帝做最终报告。

再说朱元璋,他并非完全没有文化,如果说他才情过人那肯定是夸张。

但至少朱元璋写诗看文章是没问题,另外提及一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朱元璋发明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相反,为了照顾自己的大臣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老粗,朱元璋在批阅奏本的时候还会用白话文批示,如“知道了”;

或者下达圣旨的时候也要求用白话文。

雍正皇帝不也在奏折上经常用大白话批示说“甚好”、“朕甚喜”、“你放心”。

有一次李卫给雍正上奏折报喜事,雍正批示说:“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当然了,皇帝也有生气的时候,年羹案中搜出了一本侮辱康熙的随笔《西政随笔》。

是一个叫汪景祺的文人写的,雍正看了以后咬牙切齿的在上面写道: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总之皇帝批示奏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肃刻板。

朱元璋虽然对礼制很看重,但是有时为了照料下属,或者懒得咬文嚼字,也都会用大白话进行批示。

另一方面,朱元璋并非没有文化,他的书法写的还不错,作品有《至圣百字赞》、《大将军贴》、《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大明御制皇陵碑》、《与田兴书》等等。

康有为评价朱元璋的书法说: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当然了,康有为是一个保皇党,所以他是不是在拍皇帝的马屁也就可以揣摩几下了。

朱元璋除了书法不错,还写诗歌。

譬如有《咏菊》、《咏雪竹》、《赠四仙》等等一百多首诗歌。

譬如他写的《赠四仙》还是有点文化底蕴的: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上面的《咏菊》则是模仿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所以,再不要说人家朱元璋没文化了,

他中后期身边文化人如云,跟着这些人熏陶,肯定就弥补了先天的不足。

尤其是朱元璋把丞相一职废除后,由于内阁制度还没有完善起来。

所以朱元璋事必亲躬,为此朱元璋评价自己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快的皇帝之一,尤其是丞相废除以后,大量的国事都积压到他一个人的身上。

他达成了一个八天之内批阅奏本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的惊人纪录。

平均下来每天就要批阅两百多件奏本,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正因为忙的不可开交,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一起帮助自己处理奏本。

而内阁制度就是从这个殿阁大学士演变而来的。

因为在大内殿阁办事,所以又称为“内阁”;大学士中的首领就叫“首辅”;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暴君,但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个好皇帝。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谁当丞相合适,刘伯温回答后,朱元璋态度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做丞相,刘伯温是如何评价朱元璋的,朱元璋刘伯温讨论宰相人选

    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后人只知失败的人死的有多惨,胜利的人眼前辉煌坐拥无上荣耀。却少有人关心江山易主,朝代更迭的背后是将士们裹尸疆场的壮举。朝代建立,人们只知君主贤能,史书歌颂,后人敬仰;却无人深想那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刘伯温明国初期开国明臣,运筹帷幄不输诸葛孔明,政下思想匹敌当今政客。刘伯温出生于

  • 她是成吉思汗铁骑中的唯一女将,为替丈夫报仇,西征时屠了一座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西征的手段,成吉思汗西征时期的女将,成吉思汗西征著名战役

    从零零星星的历史资料记载中,我们会发现,蒙古骑兵中的女将确实不多,留下的记载中,唯有一人。而且,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此女将军也十分凶残,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屠了一座拥有13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过程中,屠杀人口最多的一次。那么,此女将到底是谁呢?她的身份非常特殊,是成吉思汗的女儿,大

  • 红河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朝为何认为不划算放弃越南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红河进越南后叫什么河,红河与越南边境,明朝征服越南

    大明占据交趾的历史背景交趾自从秦汉时期纳入中原版图开始到五代十国时期趁机独立,已经过去将近千年。之后安南(就是原来的交趾)虽然没有再次并入中原王朝直辖,但是由于仰慕中原文化的加入了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每年安南都朝贡中原王朝,在国王交替的时候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到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明朝后

  • 都曾是强大王朝,为何汉朝末代皇族被优待;明朝末代皇族被屠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和明朝帝王对话,明朝与汉朝的历史,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明朝吗

    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灵帝刘宏的幼子,是个苦命的娃娃,差点没出生就被打掉(因为母亲王美人畏惧何皇后的专横跋扈)。艰难出生以后,灵帝怕刘协遭毒手,送到董太后宫中抚养。刘协从小聪明睿智,如果在太平盛世至少是个守成之君,如果辅佐以名臣,甚至可能成为中兴之主,可惜生不逢时。刘协从九岁被立为皇帝,就一

  • 大明十六位帝王中,谁没有安葬在明代皇陵十三陵里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13个皇帝葬在十三陵吗,明十三陵谁建了皇陵,明朝16位皇帝的陵墓都在哪里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寝猜测末代帝王朱由检?首先大家最先怀疑的也许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陵墓是否没有包含在内?因为朱由检在李自成攻进北京的时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布轰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经消亡了,所以崇祯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但是这点还这没猜对,虽然朱由

  • 靖康耻主角金国:106年后被蒙古灭国后遭蹂躏,竟被后人称作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康耻正史资料,靖康之耻金国被谁灭了,靖康之耻哪年发生的

    这样的一天,是金国帝王和臣民做梦也没想到的。但这样的一天,却大约是北宋宋徽宗、宋钦宗做梦都想见到的。因为,在106年前,北宋的皇室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和众北宋皇室,也曾被押送到青城。金国皇室亡国后遭受的一切,在极大程度上与当年他们对待北宋皇室的种种全然一致。因为这种高度一致,世人甚至还将金国被灭后的种

  • 被朱棣抢了8万精锐的宁王,曾经被承诺事成平分天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夺了宁王多少兵马,宁王跟着朱棣起兵了吗,朱棣收服宁王

    明朝初年藩王分封以及藩国庞大的实力明朝初年,北元虽然被赶出中原但是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在大明北方的边境地区,北元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压力。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朱家江山,分封了二十多个子孙分布全国为藩王替大明王朝镇守朱家江山。说白了还是信不过外星人,坚信朱家自己人不会造反。尤其

  • 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揭秘年前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情况,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详细记录,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国的真实记载

    洪武万岁朱元璋推翻大元,一统华夏兵威赫赫。随后通过靖难上台的明成祖朱棣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开疆拓土。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布国威于四方;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直接把国境线推到外兴安岭;南部惩罚不安分篡权的交趾政权,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于篡权政权导致原藩国政权绝嗣,并非无缘吞并);北面马上皇帝出身的朱棣数次

  • 如果宋朝初期就夺取幽云十六州,那么宋在北方战场是否会占据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宋有没有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为什么不放弃幽云十六州

    历史的创造和改变远不是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所决定的。诚然我们承认幽云十六州在战略上对于北宋的屏障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幽云十六州的作用。对于北宋来说即使幽云在手,也不会避免在宋、辽金、西夏三角对峙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之所以我们屡屡提及幽云的战略重要性,并不是说幽云等地一定多么富庶繁华而是出于内外长城防御

  • 崇祯是否说过:“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他顿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的悲催一生,忠贤谏死胜谋生的意思,崇祯临终前的一番话

    前文咱们说过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参与政事是皇帝主动要求的结果。目的就是用宦官势力来平衡内阁的势力。只有双方相互制衡,皇权发出的声音才相对最大化。双方做事才不会那么肆无忌惮。明末掌权的文人朋党集团的很多人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维护自身利益道貌岸然之辈。魏忠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作为帝王是缺不了他的。没有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