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十六位帝王中,谁没有安葬在明代皇陵十三陵里面?

大明十六位帝王中,谁没有安葬在明代皇陵十三陵里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29 更新时间:2024/2/6 12:29:34

缺失的三位帝王的陵寝猜测

末代帝王朱由检?

首先大家最先怀疑的也许就是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陵墓是否没有包含在内?因为朱由检在李自成攻进北京的时候就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也宣布轰然倒塌。既然明朝已经消亡了,所以崇祯不再享受天子待遇所以他的陵墓也最可疑?

但是这点还这没猜对,虽然朱由检留书: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但是大顺王李自成还真的给朱由检做了简单的葬礼。李自成在北京东华门外设置灵棚,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装殓到棺木中停灵。还不错崇祯和皇后入殓的时候穿戴依然按照礼制,帝后分别用红、黑柳木棺材成殓。当然仅仅占据背景两个月的李自成不可能在重新修建陵墓,但是还是开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墓葬把崇祯夫妇葬到了墓中。虽然缺乏宏大的帝王陵寝的气势非常简陋,但是确实也葬在了明皇陵当中。这就是现在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迁都北京前的帝王?

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两个都城:早期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才迁都北京。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洪武万岁朱元璋在位31年,死后葬入帝都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和马皇后合葬)。第一位十三陵以外的帝王陵寝出现了-明孝陵。

这就简单了,很快我们就会梳理出大明第二位帝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就立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作为继承人培养。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朱标自然升级为太子。朱元璋非常满意朱标这个太子,不但在培养上尽善尽美并且在婚姻、老师以及东宫配置方面做了详尽的安排:开平王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大儒宋濂是老师;开国功勋李善长、徐达、邓愈、汤和等皆任东宫之职务。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洪武二十五年年仅37岁的太子朱棣因为风寒病逝。朱元璋是个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执行者,所以他无视其他优秀皇子而选择了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作为了继承人。但是年迈的朱元璋实在没有精力来重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7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称帝,史称建文帝。

关键人物来了,朱允炆别的咱不说就说这个削藩的政策进行得太简单粗暴。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掌握着军队和一套官僚体系确实是国家的威胁,削藩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有完整的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施,也不会掀起波澜。

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可以说跟儿戏一样简单粗暴,周、代、岷、等诸王先后被削为庶民;湘王不堪忍受,举家自焚。这还不算完,朱允炆打算对燕王朱棣下死手。这下燕王被迫走上了靖难的道路,经过几年征战兵临南京城下。皇宫内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作为战败者的建文帝并不确定是否离世,况且也没人敢提要修建建文帝的陵墓。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成为明朝16位帝王中的第二位没有在明皇陵中安葬的帝王。

定都北京后还有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

大明到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迁都北京了,所以还有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应该是在迁都后的帝王世系里寻找。很快我们就从下图中找到了怀疑对象明景帝朱祁钰。

这位是被动仓促上位,在缓解大明王朝危机后缺乏帝王的狠辣的朱祁钰,被从蒙古返回的兄长明英宗朱祁镇篡夺皇位降级为王圈禁至死。并且以以王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为景泰陵。朱祁钰好心好意的从蒙古迎回了兄长,但是最后被夺去了皇位后降为王爷。因为朱祁钰被圈禁后很快去世,所以是以王爷的礼节下葬,所以不能进入皇陵。所以说皇权的争夺真是残酷啊,朱祁钰为自己的不够腹黑付出了代价。

小结:

综上所述,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没有陵寝;而被废除帝号的明代宗朱祁钰被废后以王爷的礼节下葬,没有资格葬入明皇陵。所以大明王朝十六位帝王中只有十三位帝王安葬在昌平区天寿山的明代帝王陵寝群中。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更多文章

  • 靖康耻主角金国:106年后被蒙古灭国后遭蹂躏,竟被后人称作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康耻正史资料,靖康之耻金国被谁灭了,靖康之耻哪年发生的

    这样的一天,是金国帝王和臣民做梦也没想到的。但这样的一天,却大约是北宋宋徽宗、宋钦宗做梦都想见到的。因为,在106年前,北宋的皇室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和众北宋皇室,也曾被押送到青城。金国皇室亡国后遭受的一切,在极大程度上与当年他们对待北宋皇室的种种全然一致。因为这种高度一致,世人甚至还将金国被灭后的种

  • 被朱棣抢了8万精锐的宁王,曾经被承诺事成平分天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夺了宁王多少兵马,宁王跟着朱棣起兵了吗,朱棣收服宁王

    明朝初年藩王分封以及藩国庞大的实力明朝初年,北元虽然被赶出中原但是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在大明北方的边境地区,北元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压力。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朱家江山,分封了二十多个子孙分布全国为藩王替大明王朝镇守朱家江山。说白了还是信不过外星人,坚信朱家自己人不会造反。尤其

  • 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揭秘年前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情况,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详细记录,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国的真实记载

    洪武万岁朱元璋推翻大元,一统华夏兵威赫赫。随后通过靖难上台的明成祖朱棣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开疆拓土。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布国威于四方;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直接把国境线推到外兴安岭;南部惩罚不安分篡权的交趾政权,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于篡权政权导致原藩国政权绝嗣,并非无缘吞并);北面马上皇帝出身的朱棣数次

  • 如果宋朝初期就夺取幽云十六州,那么宋在北方战场是否会占据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宋有没有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为什么不放弃幽云十六州

    历史的创造和改变远不是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所决定的。诚然我们承认幽云十六州在战略上对于北宋的屏障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幽云十六州的作用。对于北宋来说即使幽云在手,也不会避免在宋、辽金、西夏三角对峙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之所以我们屡屡提及幽云的战略重要性,并不是说幽云等地一定多么富庶繁华而是出于内外长城防御

  • 崇祯是否说过:“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他顿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的悲催一生,忠贤谏死胜谋生的意思,崇祯临终前的一番话

    前文咱们说过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参与政事是皇帝主动要求的结果。目的就是用宦官势力来平衡内阁的势力。只有双方相互制衡,皇权发出的声音才相对最大化。双方做事才不会那么肆无忌惮。明末掌权的文人朋党集团的很多人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维护自身利益道貌岸然之辈。魏忠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作为帝王是缺不了他的。没有魏忠

  • 为一外国女人,永乐帝朱棣活剐三千名宫女,背后的真相究竟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究竟出于何原因,狠辣皇帝朱棣为何活剐三千宫女,永乐皇帝活剐三千宫女是真的吗

    这种事情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究竟是哪个女人,能够“享受”永乐大帝的这种待遇?须知,朱棣并非一位清心寡欲的皇帝。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之后,就下令:让礼部官员在京城(南京)访求官员家里的女子,只要年龄在15-20岁之间,样貌端庄性格贤淑,都要被征召入后宫。没过多久,朱棣又扩大了征

  • 面对蒙古的进攻,对南宋来说汉中和襄阳哪一个更加重要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蒙古和南宋为什么死磕襄阳,蒙古攻打南宋的理由,南宋皇帝为什么不救襄阳

    南宋在防御金国入侵时,汉中地区的防御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初年金国兵锋正盛的时候想方设法地灭掉大宋,在正面进攻无果的情况下打算通过汉中进入四川包抄宋军。吴玠吴璘兄弟固守和尚塬,仙人关等地,挡住了金国西路军的入川作战路线。吴玠、吴璘也因此封王。所以蒙古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起初也想在多条战线上有所突破

  •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军队里的粮食从哪里来?从没用过百姓一颗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惩罚后宫浪费粮食,朱元璋节约粮食视频,朱元璋是怎么稳固后方的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底子薄,人数少,而且,所占领的城池也并不多,而他所面对的敌人,却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发展多年,根基深厚的元朝,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那么,当朱元璋在打仗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军粮短缺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毕竟,很多人选择参加起义军的

  • 蒙古崛起时如果碰到的不是宋朝而是汉、唐、明朝,谁更强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蒙古与宋朝之间的战争,宋朝打不赢蒙古为什么明朝打得过,蒙古与宋朝的关系

    蒙古政权和汉、唐、明三个王朝中,只有和明朝有对峙的机会。而汉朝立国时间早于蒙古千年,即使是唐朝立国时间也早于蒙古六百年。在这千年时光流逝中,漠北草原上的民族更迭如同春风吹又生的草木一样不断兴起又不断消亡。从汉朝时代的匈奴开始,草原上的游牧霸主的称号先后被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先后戴在头上

  • 靖难之役后,正值壮年的朱棣为何没有生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靖难怎么会成功,朱棣为什么会有靖难之役,朱棣靖难全过程实录

    是朱棣忙到没时间宠幸妃子?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男人生孩子只需要三两分钟,再怎样忙,这个时间终归是有的。民间倾向于认为:壮年继位的朱棣之所以一直无所出,乃是因为他夺位不正,且继位后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遭了报应所以无所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里,除了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和侄孙朱文奎弄“失踪”外,还包括:用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