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郑和最后下西洋到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有16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51 更新时间:2024/1/17 4:54:53

洪武万岁朱元璋推翻大元,一统华夏兵威赫赫。随后通过靖难上台的明成祖朱棣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开疆拓土。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布国威于四方;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直接把国境线推到外兴安岭;南部惩罚不安分篡权的交趾政权,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于篡权政权导致原藩国政权绝嗣,并非无缘吞并);北面马上皇帝出身的朱棣数次亲征蒙古,导致蒙古实力受到重大打击。

整个大明王朝此时的战略以积极的、外放的。这除了和朱元璋和朱棣性格有关外,还有就是对于朝局得安排有关。如果剔除不足百年的元朝,其实明朝的文官系统是向往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情景的。所以无论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继位的朱棣重视国防和武将,除了开疆拓土的需要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制衡,只有保持文武的平衡才不会出现宋朝哪种外战无力的结果。很可惜这种平衡在土木堡之变后被打破了。以文驭武的情况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明亡国都没有得到改变。

北宋和大明是两个文官地位高过武将的王朝,但是从朝代更迭时的表现来看明朝的文人显然没有宋朝文人有风骨。我们不敢说明朝文官集团是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但是在击溃蒙古主力后放任蒙古各部十年不闻不问绝对有文官的推波助澜。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凭借着赫赫战功,让文官俯首帖耳。皇权一言九鼎,岂能容他人置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官和武将的制衡,只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大明王朝才会毫不懈怠的以积极的态度向前出发。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明国防政策的调整

明仁宗朱高炽是虽然不是太平天子,但是受文官影响颇深。他和父亲朱棣的治国方式截然不同,他向往的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和文官的诉求不谋而合。虽然明宣宗朱瞻基性格酷似祖父朱棣,而且经过朱棣的亲自调教应该继续按照成祖朱棣的治国方略,但是由于父亲仁宗朱高炽去世得很突然为了顺利继位不得不与文官系统做了妥协。PS:朱高炽去世后,旁边还有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朱棣曾经暗示百年后由他来继承皇位)。朱瞻基为了顺利继位才不得不和文官妥协,延续了保守的国防政策。

俗话说百战出精兵,没有战争的锤炼难有真正的精锐。况且停止了积极的国防政策,大明依然维持了在边境的强势(余威犹在)。但是帝王用来制衡文官的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文官沾了上风。虽然出现了他们心目中的仁宣之治,但是对于北部国防的彻底忽视一直在孕育一场灾难。在这场彻底失败后战斗中,大明有盛转衰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大明版本的安史之乱。我们不敢说土木堡之变是文官导致的,但是文官极力的推崇保守内敛的国防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防御性的国防政策非常好,既减少了穷兵黩武的可能又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但是一定要对周边边境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认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没有国际法约束的古代,疆域的范围就在于拳头的大小。

明朝居然主动关闭自己的眼睛,对于蒙古草原的势力不闻不问长达十年。这十年也是瓦剌部也先统一蒙古的十年,也是孕育大明土木堡惨败的十年。这就是对边境形势没有清醒认识的代价。也先在公元1439年继承成为瓦剌的首领,距离1449年土木堡之变正好十年。

之前由于明朝对于蒙古鞑靼部的过分削弱,让瓦剌部没有了制衡。所以本来在草原西部的瓦剌得以在也先的带领下向东扩张,在征服女真各部以后也先几乎把瓦剌的边界扩张到朝鲜边境。此时瓦剌的疆域南抵长城;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尽为其所控制。而此时的大明还在醉心于天朝上国、无人匹敌的憧憬当中。

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的深刻影响

我们不在这里详细描述土木堡之变的具体经过,也不会把失败的主要原因推到太监王振的身上那也不客观。就看明英宗君臣这种全局视野的缺陷以及类似游山玩水的心态就必败无疑。土木堡的惨败,大明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数十位名将毫无意义的惨死,精锐大三大营尤其是热兵器神机营的全军覆没让大明几乎家家戴孝。

此战过后大明失去了对于瓦剌的战略主动权,大明的边关任由蒙古人来去自由。可以说明英宗就是明朝的罪人,这种人居然还有脸发动夺门之变复位。明朝对于蒙古的战略优势就来自以热兵器为主的神机营,神机营全军覆没导致军火武器研发只能从头再来。本来明朝就因为土木堡之变元气大伤、人才断层,但是明英宗为了复位发动夺门之变杀了于谦等大臣造成了明朝在军政两方面出现第二次人才断层。从这方面说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帝王中最大的罪人。

在土木堡之变中随着传统武勋集团的崩溃,皇帝只能扶植宦官组织厂卫和锦衣卫来制衡文官势力。否则就会皇权旁落,自己的意志无法得到贯彻。帝王更迭、厂卫横行、文官揽权、君臣离心基本成为明朝中后期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对蒙古失去战略主动权,明朝只能以防守为主。九边防御体系就是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逐渐构筑形成的,不知道如果明仁宗和明宣宗如果知道这种情形会不会后悔的抽自己嘴巴。

小结:

随话说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力才是根本。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更多文章

  • 如果宋朝初期就夺取幽云十六州,那么宋在北方战场是否会占据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宋有没有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夺取幽云十六州,宋朝为什么不放弃幽云十六州

    历史的创造和改变远不是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所决定的。诚然我们承认幽云十六州在战略上对于北宋的屏障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幽云十六州的作用。对于北宋来说即使幽云在手,也不会避免在宋、辽金、西夏三角对峙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之所以我们屡屡提及幽云的战略重要性,并不是说幽云等地一定多么富庶繁华而是出于内外长城防御

  • 崇祯是否说过:“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他顿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的悲催一生,忠贤谏死胜谋生的意思,崇祯临终前的一番话

    前文咱们说过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参与政事是皇帝主动要求的结果。目的就是用宦官势力来平衡内阁的势力。只有双方相互制衡,皇权发出的声音才相对最大化。双方做事才不会那么肆无忌惮。明末掌权的文人朋党集团的很多人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维护自身利益道貌岸然之辈。魏忠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作为帝王是缺不了他的。没有魏忠

  • 为一外国女人,永乐帝朱棣活剐三千名宫女,背后的真相究竟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究竟出于何原因,狠辣皇帝朱棣为何活剐三千宫女,永乐皇帝活剐三千宫女是真的吗

    这种事情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究竟是哪个女人,能够“享受”永乐大帝的这种待遇?须知,朱棣并非一位清心寡欲的皇帝。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之后,就下令:让礼部官员在京城(南京)访求官员家里的女子,只要年龄在15-20岁之间,样貌端庄性格贤淑,都要被征召入后宫。没过多久,朱棣又扩大了征

  • 面对蒙古的进攻,对南宋来说汉中和襄阳哪一个更加重要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蒙古和南宋为什么死磕襄阳,蒙古攻打南宋的理由,南宋皇帝为什么不救襄阳

    南宋在防御金国入侵时,汉中地区的防御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初年金国兵锋正盛的时候想方设法地灭掉大宋,在正面进攻无果的情况下打算通过汉中进入四川包抄宋军。吴玠吴璘兄弟固守和尚塬,仙人关等地,挡住了金国西路军的入川作战路线。吴玠、吴璘也因此封王。所以蒙古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起初也想在多条战线上有所突破

  •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军队里的粮食从哪里来?从没用过百姓一颗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惩罚后宫浪费粮食,朱元璋节约粮食视频,朱元璋是怎么稳固后方的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底子薄,人数少,而且,所占领的城池也并不多,而他所面对的敌人,却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发展多年,根基深厚的元朝,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那么,当朱元璋在打仗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军粮短缺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毕竟,很多人选择参加起义军的

  • 蒙古崛起时如果碰到的不是宋朝而是汉、唐、明朝,谁更强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蒙古与宋朝之间的战争,宋朝打不赢蒙古为什么明朝打得过,蒙古与宋朝的关系

    蒙古政权和汉、唐、明三个王朝中,只有和明朝有对峙的机会。而汉朝立国时间早于蒙古千年,即使是唐朝立国时间也早于蒙古六百年。在这千年时光流逝中,漠北草原上的民族更迭如同春风吹又生的草木一样不断兴起又不断消亡。从汉朝时代的匈奴开始,草原上的游牧霸主的称号先后被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先后戴在头上

  • 靖难之役后,正值壮年的朱棣为何没有生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靖难怎么会成功,朱棣为什么会有靖难之役,朱棣靖难全过程实录

    是朱棣忙到没时间宠幸妃子?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男人生孩子只需要三两分钟,再怎样忙,这个时间终归是有的。民间倾向于认为:壮年继位的朱棣之所以一直无所出,乃是因为他夺位不正,且继位后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遭了报应所以无所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里,除了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和侄孙朱文奎弄“失踪”外,还包括:用极其

  • 朱元璋对大臣极其残忍,稍有不满就大开杀戒,对他儿子们怎么样呢?宠上天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未杀的四位大臣,朱元璋的铁腕手段,朱元璋对官员犯下的罪行

    朱元璋在当时属于晚婚晚育的群体,到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十八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到六十八岁为止,四十年的时间里,共收获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合计四十二人,其中第九和第二十六子早夭,第十、第十三女早亡,长大成人的有三十八人。朱元璋对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深为遗憾,很多史书把参加

  • 生前不立新后,死后责殉诸妃,朱元璋的真实意图你真的看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死后妃子殉葬有多惨,朱元璋为啥要让嫔妃殉葬,朱元璋采取的殉葬制度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洪武十五年八月十一(公元1382年9月18日),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终年51岁,从此以后,朱元璋终身未立新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终年71岁,临终留下一份重要遗诏,其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责殉诸妃!生

  • 宋朝军事力量并不太强,为什么国家还能发展得空前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说,这些都是汉唐时期的发展成果。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中其它朝代的成就,能与汉唐相媲美的当属宋朝了。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与汉唐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汉唐两朝,堪称中国历史中经济文化发展成就最大的朝代。此外,论发展环境,宋朝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更加难得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