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齐国与鲁国分别居于南北,但鲁国居于内陆,齐国则临海;与周王室的关系上,鲁国是周公和周公的嫡子伯禽建立的,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属于同姓贵族受封,齐国则是由外姓功臣姜子牙建立的。
[var1]
所以两国建立之初,两国的条件就有所不同,而周王室必然会和鲁国更加亲密。从建立之初就产生的差异使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风俗文化。
齐国临海,属于半岛型文化,工商业发达,人们义利并重;地域也要比鲁国更广阔一些,物产丰富,春秋战国时都是强国,一直参与问鼎中原之争,加之开创者姜太公的治国理念推尚革新,所以齐人多好进取、重务实,多变革。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齐国黄老之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一流派由姜太公开创,由稷下道家、管子等继往开来,而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其官学为黄老之学。
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曾有过孟子、管子等一众学者在当中进行思想的讨论和碰撞,它的存在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齐国并非王地,却由此多出强臣。身为齐人的东方朔、邹衍、诸葛亮,都是善于变通,言思机敏的人。但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来看,中央集权加强、文化专制加强乃至于走向刻板的未来,是与齐文化不相适应的。
末期的封建社会里,“奸臣”只有腐朽蛀虫而无强权枭雄,国家走向闭关自守,民族精神趋于内向单一,那时就已经难以找到齐文化的影子了。
[var1]
鲁国整个理念都与齐国不同,相比齐国,鲁国重传统、重伦理、重仪式。
“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
《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而周公和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一开始就担负着成为周礼传播最正统的使者的使命,故而鲁国对礼乐传承极为重视。
[var1]
这种建国之初就不断巩固的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
这样的氛围使鲁国成为了真正的礼仪之邦,鲁国是真正继承了完整和深厚的周文化的邦国,正统的周文化也使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民风。
鲁国多出在德行上有建树的著名人物。柳下惠、曹刿、叔孙豹、左丘明,还有圣人孔子,都是鲁人。鲁文化与周文化在血缘上的关系所给予的鲁文化继承的正统性,还有其注重礼仪等级、谦卑遵从、崇尚稳定和沿袭的特质,符合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得到了发扬和提倡。
[var1]
从中国文化发源时即主流的“尊尊而亲亲”的价值观来看,最终选择“鲁”而放弃“齐”是有着历史线索的。事实上,清末称呼山东地区就已经用“鲁”为主。
后来近代时期就逐渐完全用“鲁”来作为山东地区的简称。不过因为到了近代,所以有一个说法是基本都开始使用“鲁”是因为电报的出现。本来电报中文字越简洁越好,所以各省名称也开始使用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简称,而当时的河北地区使用了“冀”这一简称,“齐”的读音又和“冀”相近,不如“鲁”好区分,于是正好用的更少了。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
但齐鲁文化从诞生之初,也一直在经历融合。齐文化的开放进取和鲁文化的仁厚淳朴,早已跨越地域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