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的分界线究竟是不是长江?

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的分界线究竟是不是长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970 更新时间:2024/2/3 5:34:06

从三国时期的地图来看,魏吴的分界线其实大致的走向还是沿着长江在走,武汉这座长江上的城市就在这条分界线上,分界线的东部沿海一段也只是微微向北拓展;而这条线比长江往北明显拓展的大致有两片区域:武汉以西是荆州七郡周边区域,以东则是大别山以南以及庐江周围的一块区域。

[var1]

为什么最终会多出这两块区域呢?

可以从三个政权从东汉末的活动轨迹上入手。在群雄割据时代,上文提到武汉以西区域属于刘表,以东区域属于袁术

刘表与刘备是同宗,所以刘备在这块地区后来活动得非常积极;袁术则在江淮割据,孙策的父亲孙坚就曾是袁术的部将。后来在西边,在刘表的统治下荆州平稳避战,成为了许多人的避难所,刘氏政权颇得人心,刘备也在此期间于荆州混了不少声望;在东边,孙策年少有为、声名正盛,袁术先收留孙策,后来又把手下曾跟随孙坚的部将还给他,还总是想让孙郎给自己做儿子。再之后,刘表这边因为蔡氏献州,几州之地归于曹操;孙策已经建立了江东基业,袁术却面临着因称帝众叛亲离的情况。最终西边的区域因赤壁之战曹操败退而被三家瓜分,刘备凭借兵力和在当地积累的人望顺利得到了这一块,包括了南郡和荆州南部的另四郡;东边的区域在袁术兵败以后被孙策拿下。在夷陵之战以后,上述西部的荆州区域就从蜀国到了吴国手里。

从上述的演变来看,这两块区域在三国前期分别归属于刘备和孙策有几个共同原因:两者都在这两块区域里活动过、两者都与其原本的主人有较为密切的往来、两者都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声望。另外,赶上赤壁之战后曹魏南部防线收缩,这两个地区就在军事上没有面临北部的巨大压力,由此留在了孙刘两家。而东吴夺取上述的西部区域时,正是刘备全胜与曹操对峙的时候,双方都无暇南顾,确实不可不称时机绝妙。

这样一来,这条线就基本定型了。

[var1]

而这条线稳固下来的因素可从蜀国和魏国两方面来看。

先说蜀国。进入三国时代的蜀国国力本在三国中最弱,还一直与魏国有着军事冲突,所以就军事实力上讲,吴国在这一带守成绰绰有余。而政治策略上,蜀国与魏国的立场矛盾是最尖锐的,魏国最为强大,联吴抗曹策略不可更改,那么就更不能与吴国交战从而陷入两面受敌的最为被动的形势,所以确实也没有在荆州这里再打什么心思。

那魏国就是这条分界线面临的最大威胁了,为什么魏国不将这条线南推呢?

第一是因为两国的军情。魏国居北,善陆战而不善水战,吴军则相反。在长江上作战的后果曹魏不是没有体会过,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这条分界线倘若真推到长江,对魏国作战未必有利,这也是这条分界线稳固的一个大前提——魏国短期内是不可能打过长江的。

江淮平原则不然,吴军陆战不如曹军,孙权在位期间曾四次北伐,都没能攻下江淮的军事重镇——合肥,否则淮河以南就得并入东吴了,而正因此为据点曹魏得以坚守这一地带,但又不能南征,吴国也无法北伐,故而形成了一种制衡。

第二则是曹魏采取的战略。首先曹操放弃汉中的时候就曾将汉中人口迁出,留空城给刘备,在江北也采取了同样坚壁清野的战略。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本质是争夺人口,人口是生产、作战的基础。虽然魏国在江北收缩,但人口北迁,本质上并不吃多少亏,而且没有人口的地方就没有物资生产,吴国只能拉长补给线。另一方面,三国鼎立的情况也确实给魏国也造成了一定掣肘,当时两面作战对任何一国始终都是不利的。

[var1]

第三还有之前的历史遗留影响给魏国带来的内部倾向。之前的赤壁之战是魏国的著名败退,基本证明魏国的水军作战力根本不足以跨过长江,在魏国本身占有北方、经济自足的情况下,朝野上下也没有什么动力去冒巨大损失发动南征。

魏国不打过来,吴国也打不过去,这条线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平衡点。虽然它不在长江上,但它的意义就是背靠长江;若无长江天险,身后一马平川,那这也不会存在。所以,魏国和吴国的分界,本质还是长江。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时昌国君、安平君都在赵国,赵王为何非让赵括为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赵括家族下场,长平之战后齐国和赵国谁强,长平之战后赵括的名声

    [var1]昌国君乐毅:姓乐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赵武灵王灭掉复国后的中山国后,乐毅所在的灵寿也就成了赵国的版图。所以乐毅就是赵国人。虽然是赵人,但是成名在燕国,昌国君的封号也是燕王赏赐的。乐毅曾经协助赵武灵王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改革,练就了一支勇敢善战的强

  • 一代霸主楚庄王,竟然被囚禁了?不得已之下,他只好“三年不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楚庄王的悲惨结局,楚庄王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霸主,楚庄王陵墓

    很多忠心耿耿的臣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也别无他法,只能和楚庄王一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楚庄王漠不关心的管理下,楚国的国力江河日下。更为糟糕的是,周边国家虎视眈眈,连已经臣服楚国的小国也开始蠢蠢欲动。[var1]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楚庄王仍然是我行我素,置政事于不顾。终于,朝中有人忍不住了,伍举冒

  • 秦国最不该败的一场战役,若能胜利,秦统一六国则提前2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败得最惨的一战,秦国统一的五个战役,秦国最大战役简介

    [var1]最终,赵国、魏国和楚国三国的联军坚持到了最后,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还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后世之人在论及这两次战斗时,总是将长平之战看的很重,而将邯郸之战忽略了。其实,邯郸之战对各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魏无忌、白起、范雎等,都与此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前二百六

  • 各路反秦义军的天下共主,为何不是尊周天子后裔,而是楚怀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怀王个人简历,新乡县七里营楚怀王墓,楚怀王客死他乡

    周王朝坟墓上的草已经老高,他曾经的大臣、他的后人早已经把他忘到九霄云外,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们的历史课又学得不好,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有周天子是何人,怎么会打他的旗号?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人民的合法代表,是正义的化身;因为他们举旗伐纣,消灭了无道的商纣政权,解救人民于水火,让百姓拍手称快。当初周朝统治

  • 为何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抵挡秦国20万大军并全歼匈奴10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有40万军队吗,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实力对比,长平之战后半年赵国战力哪来的

    正因为如此,赵国成了秦国扩张时的心腹大患,两国在公元前262年到前260年爆发了长平之战,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var1]将领赵奢所率领的赵国军队全部沦丧,秦将白起坑杀共计45万赵国降卒,如今看来,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专家分析,赵国鼎盛阶段人口也就350万左右,45万赵军应该还包括

  • 三国时期公孙氏的辽东燕国与东吴并不接壤,为何往来密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时期辽东为什么是吴国的,三国时期为什么有燕国,三国时期有公孙氏吗

    [var1]说起公孙氏建立的燕国其实源于辽东太守公孙度,来自大汉玄菟郡的公孙度在初平元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此时董卓废除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在杀害刘辩和何太后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掌管天下大权。在公孙度被任命辽东太守的同一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辽东文武纷纷劝说公孙度自立为王

  •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在,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何姓孔?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母亲颜徵,颜徵哪里人,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

    可以说孔子那一套忠君、仁爱、中庸思想已经在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骨髓、挥之不去。孔子被历代统治者成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抬到了高高的神坛。但孔圣人并不是天上的神,而是人造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作为一个来自凡间的神,孔子当然不是跟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中缝蹦出来的,他不但有母亲,还有父亲。

  • 楚国为何以国名来纪念一位难产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国悲惨的流浪先民:先民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世代居住中原。《左传》记载:“郑,祝融之墟也"。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因为商朝贵族看上了他们肥沃的土地。所以驱赶他们向南迁徙。当时的南方是一面蛮荒地带。楚国先民不断向停留下来定

  •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只可能有这样两个动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杀了少正卯是史实吗,孔子杀了少正卯为什么暴尸三天,孔子为什么杀了少正卯定了什么罪

    不过对中国60岁往上的人来说少正卯并不陌生,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突然掀起了批孔高潮,孔子的最大罪名,就是屠杀改革派人士少正卯。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少人知道少正卯的具体情况,对于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少正卯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少正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官阶,"卯"才是人家的名字。[v

  • 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何会失败?荆轲临死前,靠着柱子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刺秦王荆轲的下场,荆轲刺秦王荆轲做了哪些准备,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易水歌》[var1]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分别以荆轲与亲王的角度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燕国太子丹请求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这位壮士为了报答太子丹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明知一去不回,便就决定一去不回。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司马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