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知道,秦国发展壮大商鞅功不可没,但他也只是此人的“加强版”

都知道,秦国发展壮大商鞅功不可没,但他也只是此人的“加强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63 更新时间:2024/3/25 9:06:57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秦国逐步进入到各诸侯国视线的呢?秦国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一个让其它诸侯国都无法忽视,甚至,到后期只能仰视的高度的呢?

[var1]

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商鞅变法”,甚至,有人认为:正是有了商鞅的出现,才改变了秦国积弱的现状,避免被其余诸侯国吞并,从而,是商鞅拯救了秦国。当然,不能否认商鞅在秦朝的发展壮大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认秦朝前期确实是软弱可欺。

但是,更不能否认的是,在商鞅变法秦孝公继位之前的秦献公统治时期,秦朝积弱的状况就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甚至,有逐渐壮大成为让诸侯国不容忽视的军事强国之势。

秦献公,嬴姓,单字连,为秦灵公之子,出生尊贵。按理来说,他的人生该是顺风顺水,可惜,世事无常,他的前半生却不是那么顺畅。公元前415年,秦灵公意外去世,君主逝世自然非同小可,导致秦国上层掀起了一片波澜,其叔父趁机夺取政权,是为秦简公

而此时,年仅九岁的公子连,他的一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君上位,身为秦灵公嫡子,公子连为防不测,一路逃至河西一带,随后,流亡到邻国魏国。公子连在魏国长达二十九年,这段流亡生活的凄苦自是不必多说。

[var1]

而另一方面,流亡的生活也让公子连经历颇多,对他思想的塑造更产生了诸多影响,从而,决定了他回国后,在国家治理上的与前人不同。

公子连在魏国的所见所闻,让他最深为感慨的有两点:

其一:魏国的强大;

此时,魏国的实力在七国之中那是拔尖儿的存在。西门豹李悝吴起等能人志士,深受魏文侯的重用,在君主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正是因此,魏国国力才会越发强盛,从而,征讨各国,称霸中原。

其二:秦国的衰弱;

与魏国的强大相比,秦国却是内乱不断越发衰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小就要挨打,所以,在魏国眼中,秦国就是一个任其揉搓的小喽啰,攻占秦国疆土,也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以至于,秦国的河西之地,才会被魏国无情的占据。

[var1]

两者之间如此鲜明的对比,让公子连这位流亡太子情何以堪。虽然,离国数十余年,但是,刻在他骨子里的,身为太子的使命感却是一刻也未曾消散。为了夺回君位,公子连一面学习魏国的治国之策、变法之道,为秦国的未来思虑;一面密切关注着秦国的局势,静待时机。

在公子连流亡的二十九年间,秦简公在位十五年就去世了,之后,他仅两岁的儿子秦出公继位。与历史中众多稚子继位的例子一样,秦出公继位之后,由太后把持政权,任由外戚宦官当政。要说这位太后与后来的宣太后、文明太后一样胸有定数,运筹帷幄还好,可是,偏偏这位太后就是一个绣花脑袋,从而,引得皇室与朝中大臣的不满。

加之,外有虎视眈眈的魏国,此时的秦国,急需一位能干的君王,带领群臣走出困境。而当时的公子连,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都逐渐成长了起来,看着秦国纷扰不断,大臣焦躁不安,他深知自己回国的机会来了。当然,牵扯到王位之争,自是没那么简单,不说秦国朝廷上下是否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当政的太后与外戚,也不可能将这波天权势拱手相让。

另外,公子连面对的,还有魏国对自己所施加的压力。

[var1]

在魏生活近三十年,魏国不可能真的就将这位太子完全的抛之脑后,不管不顾。公子连认为回国夺权是自己的机遇,魏国也有同样的想法。

魏武侯的谋划中,只要公子连答应为魏国所用,就亲自派遣军队护送他归国,扶持他当上秦国的傀儡君主,从而,间接的将秦国稳稳拽在自己手中。条件摆在眼前,只要公子连答应,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回国,夺回王位。但是,这与公子连的初衷却相违背,他的回答自然是否定。

在那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还未盛行并推崇仁义至上的时代,被婉拒的魏武侯,也不好再说什么。既然公子连要回国,魏国也不好毫无表示,军队用不上,那就转送点钱财,算是一片仁义之心。在几经谋划之下,公元前385年,公子连最终回到故国。

秦国的庶长,亲自来到河西,将年近四十的太子迎回秦国。公子连的这次归来,可谓是众望所归,秦出公和其母亲的结局,当然,也就逃不过一死。之后,公子连正式继位,史称秦献公。秦献公虽是顺利登上王位,但是,在秦国的根基终究是薄弱了些,威望不足。

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秦献公首先选择的就是政治联姻,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迎娶贵族女子的秦献公,也顺利得到了贵族势力的支持。

[var1]

秦献公在秦国逐步稳定下来后,他走出了人生计划中的第二步,那就是迁都栎阳。

那么,秦献公为什么选择栎阳,这其中,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建立威望,收复民心;

从地理位置来看,栎阳临近河西,与魏国相望。而河西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如上文所提到的,河西与魏国相邻,多年前被魏国所侵占。秦献公迁都至此,其中,就有表明自己定要收复河西,重振秦国的决心,由此,来获得民众的支持,收复民心。

其二:摆脱朝中贵族的牵制;

秦献公亲眼见识过魏国的强大,本就胸有丘壑的秦献公,怎么可能会容忍,放纵秦国还如同从前一样弱小下去。但是,他也深知自己想要推行新政,势必会在朝堂中,掀起一阵波涛骇浪,一旦触及贵族的利益,就会引来他们的抵触抗拒。而秦献公推行变法的政策,会不会直接“胎死腹中”都难说。为此,迁都栎阳就成了摆脱贵族控制的方法之一。

其三:发展经济;

后世的司马迁,曾评价栎阳此地“北却戎狄,东通三晋”。由此可见,栎阳的地理位置之优越。迁都后,秦献公在此建立商市,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var1]

在经过一系列的谋划之后,秦献公在秦国算是站稳了脚跟,将权力握于手中。

至此,秦国真正进入属于秦献公的时代,而在秦献公统治期间,秦国能够“起死回生”与前文多次提及的“变法”密不可分,也就是秦献公所推行的“新政”。当然,变法、改革、推行新政,从来都会牵扯出一大堆难题,因为,总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引起反扑。

秦国的新政,能够推行的如此顺利,还得归功于秦献公的谋划:

首先,秦献公做到了“避其锋芒”,新政从东部与都城栎阳开始推行,而贵族聚集的地区,仍按先前管理,一步步潜移默化,由少至多。

其次,新政的内容,囊括了国计民生的各方各面,农工商各方面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同时,还有奖励军功,户籍管理,推行县制等一系列制度。在一系列新政推行之后,秦国彻底扭转了积弱的局势,到秦献公统治后期,秦国甚至发展成为一大军事强国。

[var1]

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59年间,秦国连续几年都在发动战争,无一不是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前366年,败韩魏于洛阴;公元前365年,进攻少梁,幸得赵国相救才得以保全;而影响最大的当属公元前364年,大败三晋于石门,魏、赵、韩联军被斩首六万,甚至,周天子都发来贺词,赐下黼黻之服,以示秦国的霸主地位。

至此,再看商鞅变法中所推行的各项制度,其中,许多都是秦献公所推行新政的“加强版”。而他们的区别则在于,秦献公讲究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商鞅是在有基础的前提下,重点突破。但是,不管是秦献公,还是商鞅,他们对秦朝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指点江山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资治通鉴》、《史记·秦本纪》、《史记·商君列传》】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过后,为何赵国还能歼灭秦国三十万大军?匈奴十年不敢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有40万军队吗,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国和赵国合击匈奴

    [var1]当然,赵国也并没有因为长平一战,而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的邯郸之战以及赵破匈奴之战,也打得十分漂亮。在长平之战三年,秦国想要一举灭掉赵国,但是没想到的是,反遭失败,损失三十万大军,这也是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var1]后来的赵破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44年,赵国军队全歼匈奴十万骑兵,打

  • 面对燕国的一蹶不振,燕昭王是如何招揽人才并使燕国富强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燕昭王求贤全文,燕昭王是怎么招揽贤才的,燕昭公是谁

    [var1]燕昭王上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招揽人才。从燕国建国到现在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强势的君主,也因此燕国向来都是一个小国。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这件事很恼火,因为他发布了求贤令但是没有人才出现。于是他去向一个叫郭隗的先生请教为何招不到人才,郭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 为什么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甚至带甲士百人上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扶持刘禅多少年,诸葛亮为什么不把军政大权给刘禅,刘禅为什么不给诸葛亮交权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刘备最信任的谋臣是庞统、法正,即使加上跟随刘备时间短的徐庶,诸葛亮还是会排在末位。荆州之战,是刘备起兵之日起从未有过的败绩,荆州失守,导致刘备更加被动,直接导致关羽、关平、周仓战死,而间接的让五虎将的其他两位张飞、黄忠死去。甚至刘备在夷陵一战中损失惨重,手下最精锐的白耳精营全

  • 刘禅宁肯娶了张飞两个女儿,却为何不娶仪表堂堂的关羽之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禅为何娶张飞的两个女儿,刘禅娶了张飞2个女儿,刘禅娶了张飞女儿不娶关羽女儿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禅为什么没有娶关羽的女儿,这是出于什么原因考量?难道不怕引起关羽的不满吗?古代儿女的婚姻大事总结起来就两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都是靠双方父母安排,这其中必须要考虑到出身、地位,由于刘禅是太子,将来要继承江山统续,更是考虑到了政治。张飞和关羽皆是刘备的心腹,在刘备心中的

  • 诸葛亮明明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马懿却断定他命不久长,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懿预测诸葛亮活不久,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寿命,三国演义司马懿和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

  • 垓下之战中,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垓下之围韩信为什么不帮助刘邦,韩信垓下之围,项羽被韩信率军围在垓下

    不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刘邦一个市井之徒,是汉朝的创建者,韩信是反贼,所以垓下之战就成了刘邦英明、伟大的铁证。军队是刘邦缔造的,战役也可以是刘邦亲自指挥的,没有别人什么事,洗洗睡吧,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签署了君子协议,两家以鸿沟为界,分治天下,但一方撕毁协议,向对方进攻。这个撕毁协议的一方就是汉

  • 诸葛亮死后明明葬于定军山,为何千年来从没有被盗过?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为何葬在定军山,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葬在定军山,诸葛亮死后的未解之谜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智者辈出的年代,而很多君主、猛将、谋士在死亡后都得到了体面地安葬,而且陵墓地点大多数为人所知。但诸葛亮却独出一格,他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身边亲信,不要举行厚葬,要以薄葬埋之,另外还出了一条妙计,命人把自己葬在了定军山,而诸葛亮就从此安静沉睡了千年,期间从没被盗过墓

  •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孙权晚年从明君变成昏君,孙权为什么晚年变昏君,孙权为什么晚年那么厉害

    后世著名的词人辛弃疾也表示“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初孙权继位的时候,孙吴政权也是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内部江东本土士族并没有真正归顺,外部有各方势力还在惦记着他们。孙权上位之后,重用周瑜等人,并且提拔出鲁肃这些人来帮助他稳定政权,在内部平定宗室叛乱以及地方士族的动乱,还成功把山越给征服,稳固自己的统治。

  • 吕后一言,惊醒刘邦,果断杀掉此人,消除最大后患百家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不杀吕后看似糊涂,刘邦与吕后故事,刘邦杀吕后的真实原因

    (说历史的女人——第1123期)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登基帝位,不久迁都长安,大汉帝业基本定矣。但西汉与其后的诸多朝代不同,西汉之后,皇帝集权基本稳固,而西汉之前的政治体制仍在摸索之中,秦之前为诸侯、战国,秦虽一统,建立了集权制,但正因诸侯国的根深蒂固,并未实现脱胎换骨的一统,才导致了秦

  •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到底还是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的死葬经过,诸葛亮死前为什么葬在定军山,诸葛亮下葬的真实故事

    这么厉害的人死后自然不愿意让人知道其陵墓的位置。像曹操死时为掩人耳目就动用了七十二口棺材。毕竟他自己身为盗墓界的鼻祖,没少干挖别人坟墓的缺德事,所以死后不仅要求一切从简还搞出七十二口棺材迷惑众人视线,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别人挖出来鞭尸。按照诸葛亮先生生前的起居习惯,自然希望死后也不被人打扰。在给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