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巫蛊之祸——付出太子生命为代价后,汉武帝从虚幻之道中得以自拔

巫蛊之祸——付出太子生命为代价后,汉武帝从虚幻之道中得以自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55 更新时间:2023/12/21 6:04:02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汉武帝为什么沉溺于虚幻之道而难于自拔呢?

这与汉武帝的生长环境和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自古帝王生性多疑,巫术是自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所以皇帝凡事遇到难以抉择之事便无不以卜签定夺。文、景之时卜筮之风,盛而不衰。自小就生长在宫中的刘彻,从小就深受祖辈、父辈卜风的影响,因此即位后大兴卜风。

而在宫廷之中,女性云集,其中,对武帝影响最大的是其母亲及姑母。其母王娡,入宫前曾嫁金王孙,后遇卜者姚翁,说王娡之命贵不可言,定生太子。后王娡入太子宫,并生三女一男,男即刘彻。刘彻四岁时,宫中发生了改变其命运的大事:景帝因皇后薄氏无子,立宠妃栗姬所生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稍后薄氏被废,栗姬本应以皇太子生母的身份荣升皇后,然而后宫风云突变,栗姬因对景帝之姊馆陶公主刘嫖长期不满,而拒绝了刘嫖联姻的提议,导致刘嫖怨恨,为求自保,刘嫖、王娡二人联手。此后,长公主凡事都会在皇帝面前就多加赞赏刘彻,最终导致栗姬失宠、太子刘荣被废,最终在狱中自杀,刘彻为太子,王娡升为皇后,此时刘彻七岁,至此,姚翁的预言一一得到印证,这使武帝深深相信巫术具有神奇的功能。

同时,这场腥风血雨的夺嫡斗争中,粟姬、刘荣的失势惨死,给武帝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使他铭记了权力的重要性以及政治的无情。为了避免重蹈栗姬母子的覆辙,王娡和刘彻对刘嫖全力拉拢,促成刘彻与刘嫖之女陈娇联姻。

武帝登基之后,虽欲一展抱负,但羽翼未丰,所遇阻力还是很大。六年后,窦太主死,武帝的忍耐也随之结束,以"巫蛊"废陈皇后,清除外戚势力,使自己大权独揽,武帝也初次领略了"巫蛊之术"的政治功用。而且汉武帝时期各种社会政治矛盾错综复杂,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同时,充满了风险,也有遗留问题存在,使他感到了人的能力的有限,即使贵为皇帝也不例外。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神仙方术和巫术,希冀具有超能力来解决现实问题。

武帝痴迷于神怪之事,除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帝王黄帝那样成为有作为的君主,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即尽力使人民相信他是"君权神授"。历代帝王都十分看重君权神授,自称是天的儿子,天在人间的代言人,给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而又神圣的外衣。汉朝的创始人刘邦更是擅长此道,其目的是制造舆论为自己作宣传。汉武帝即位后也秉承了祖辈君权神授的衣钵,大搞求神仙、封禅天地等活动,并且极力推崇董仲舒的天命说,天人合一,宣扬自己受命于天,代天治理人民。在科学不太发达的又奉行封建迷信的时代,老百姓对这些迷信活动、迷信宣传深信不疑,连武帝本人也相信方术可以致神、巫术可以杀人。但与百姓不同的是,武帝在相信巫术、方术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利用它们为政治服务,为巩固统治服务,这才是他一切行为的核心。巫蛊之祸的发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在了解了汉武帝对于巫蛊为何如此敏感之后,我们再来探究巫蛊之祸的起因,经过以及所造成的结果,就会发现整个事件都变得清晰明了。

汉武帝的即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外戚的力量,而且武帝称帝的前几年里,政治大权旁落于外戚之手,武帝对于外戚可以说是深受其影响的,所以武帝对于外戚尤其是卫氏集团采取既重用又严防的策略。陈后被废之后,卫子夫得宠,因此恩及外家姊弟皆贵,卫氏家族也已经成为了最显赫的家族,皇帝此时也已生出戒备之心,为防止外戚专权,便对卫氏家族的权势开始防范和削弱,但即使如此,每当他外出之时,宫中之事他还是尽交付于卫后,朝中之事也还是仍由太子主持,群臣长者也就皆依附于太子,但是酷用法者的官吏他们升官的唯一途径却是逮捕和杀戮,太子的宽厚恰恰断送了他们的前程,因此他们仇视太子并对其公开进行诋毁。

卫青去世后,武帝对于太子的态度也逐步发生变化,随着武帝越来越年迈,他对权柄也就越抓越紧,他对太子的一举一动更加留意,而且不满和怀疑也日渐加深,酷吏们便抓住了这一机会不遗余力地去构陷太子。

汉武帝晚年多用奸臣,尤其是信赖酷吏,以致酷吏当道,最典型的当数江充。

江充以整垮原来的主子赵王之子刘丹而起家,深受汉武帝的信任,武帝任命他为直指绣衣使者,专门监察贵戚,近臣逾侈者,江充权势大振,走上挑剔苛察之路,成为酷吏之一。后江充与太子因事产生了矛盾,生出了嫌隙,而在此事的处理上,武帝选择了支持江充而责难太子,这就说明了太子在武帝心目中地位的下降。江充和酷史对这种无声的心思心领神会,于是很快就把黑手伸向了太子。

征和元年,武帝在建章宫,看到一个男子带剑进入了华龙门,于是就命令三辅骑士大搜上林,关闭长安城门搜索了整整十一日,也没有抓到一人,长安城人心惶惶,巫患之风从此大起。之后公孙父子因涉巫蛊之事,二人死在狱中,后全家被族灭。自此之后,太子刘据在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外家相护。之后卫皇后所生的诸邑、阳石公主及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优也皆受牵连伏诛。由于卫皇后、太子与公主及卫优是至亲,这就更加深了武帝对他们的怀疑与不满,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

这件事也敲响了卫氏集团的丧钟。因为武帝接连受到了两次严重的刺激,武帝对巫术更加恐惧,加上他年世已高,体弱多病,所以他就认为身旁都是巫蛊来加害自己,因此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极不信任。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武帝离开长安搬至甘泉宫,这也江充得到了机会,他在武帝与太子不能相见的情况下,以巫蛊之罪倾覆了卫氏家族。

江充之所以敢诬陷太子,一方面是若太子继承大统,挟私报复,江充必死无疑,所以就算为他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他也不得不先下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江充在看到武帝命刘弗陵所生之门为母门,并且他深受武帝的喜爱,并夸他很像自己,而这又与武帝对太子的冷淡和怀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江充也就从此中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并对武帝易储之意也已经洞若观火。

于是在征和二年,在武帝健康状况很差的时候,江充乘机说武帝有病是因为巫蛊作祟,并受命专治巫蛊。他收买了胡巫,装神弄鬼,到处挖掘偶人,并逮捕了一批"嫌疑"分子,严刑逼供,导致京师及郡、国因为巫蛊连坐而死的前后竟有数万人,在巫蛊之风弥漫的氛围下,打倒太子的时机已经成熟,江充又假称后宫有蛊气,汉武帝立即指使他继续追查,早就有所准备的江充在太子宫内发现铜木人,太子很恐惧,想亲自到远离长安的甘泉宫向武帝表明情况,但是被江充阻挠,并没有如愿。在此情境之下,太子无奈只得被迫起兵造反,杀死江充,烧死了胡巫,但是却让苏文逃走,向武帝汇报情况,但汉武帝在听到苏文的汇报之后,起先是并不相信苏文的话,因此非但没有谴责太子,还为他辩解,说太子是因为内心惧怕,忿恨江充才会导致这样的变故,所以武帝就派遣使者去找太子,可是,派去的使者却并不敢进入长安,他为了复命就故意编造说太子已经造反。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真的相信太子是真的已经谋反,因此勃然大怒,下令剿灭太子及其势力。在此之后,太子率兵和丞相刘屈整的军队在长安大战了五日,最后,以太子兵败而告终,太子逃亡。卫太子的举兵反叛,致使巫蛊之祸严重地扩大化,一发而不可收拾。太子的叛逆让汉武帝怒气冲天,他严惩了太子宾客并且捕杀太子力荐的大臣,决心置儿子于死地,此时的父子亲情早已荡然无存。

在巫蛊之祸发生后的不久,太子的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意识到太子的巫蛊之罪并不属实,太子当时起兵的确是因为太过于惶恐其实并无他意,武帝内心幡然悔悟。

恰在这个时候,田千秋又为太子申冤,说武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是属于父子之间的家务事,孩子不懂事打一顿即可,并不属于谋反,这番话此时正好化解了汉武帝心中的疙瘩,幡然悔悟的汉武帝召见车千秋,并立即任命他为大鸿胪,并且严惩陷害太子和捕杀太子的人,甚至将江充家灭族,火烧了苏文,而且凡事曾经加害于太子的人也被灭族。

此时是征和三年,距太子自杀已有几个月,汉武帝知道巫蛊之祸的真相,在车千秋等人的劝解下,他也深切体会到太子当时起兵的无奈和被诬陷的无辜,先前被狂怒所吞没的父爱又涌入心头。汉武帝在儿子去世的地方建立了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和哀悯。究其主要原因,汉武帝的迷信多疑江充等人的精心构陷和汉武帝所派使者胡言乱语而造成的误会才是产生巫蛊之祸的主要原因。

尽管汉武帝无意易嗣,但是他的命名和对幼子刘弗陵的偏爱,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对太子刘据的伤害,那些痛恨太子的人据此猜测汉武帝有易嗣的想法,因而对太子的残害更加有恃无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巫蛊之祸的发生。尽管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爱护太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武帝就不爱这个儿子了。诸多事例表明,汉武帝对太子的爱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他仍然信任,支持和理解儿子,父子之情还是很深厚。

可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皇帝和太子之间是先君臣后父子的,汉武帝和太子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皇帝,汉武帝绝不会容忍任何人危及自己的皇权,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当汉武帝发现太子在公然造反时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对皇权的挑战,他要捍卫至高无上的皇权,对叛逆的太子自然是严惩不贷的。就皇帝的身份而言,汉武帝族灭叛臣是合法的行为,无可厚非,就父亲的身份而言,汉武帝剿灭儿子的行动无疑显得冷酷无情。在捍卫皇权时,汉武帝和太子的君臣关系完全凌驾于父子关系之上,因而他对儿子是无情的。

此后,汉武帝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知道太子并没有出兵夺权的意思,误会消除后,先前对立的君臣关系恢复了正常,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又慢慢涌上来。作为父亲,汉武帝对儿子的悲惨结局充满懊悔之情,对死去的儿子自然是思念不已,并为此建造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

汉武帝从被蒙蔽到明白过来,内心极其痛苦。尽管陷害太子的恶人受到惩罚,巫蛊之祸所造成的后果却是无法挽回的。

在这场惨祸中,太子、卫皇后自杀,除太子的孙子刘询因在襁褓被投入监狱以外,卫氏被灭族,二千石吏被杀数人,数万百姓受牵连而死。汉武帝深切体验到妻子、儿孙被自己亲手毁灭所带来的痛苦。巫蛊之祸对汉武帝触动很大,他食不甘味,几个月来每天只吃一顿饭,无心欣赏音乐。可见,巫蛊之祸使晚年的汉武帝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

令人感慨的是,在震惊天下的"巫蛊之祸"发生后,社会上的"巫蛊"行为依然禁而不绝,这种迷信行为并没有因卫太子悲剧的发生而终止。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汉武帝由反思巫蛊之祸,进而反思自己过去所做的种种事情,他不再狂妄的追求卜筮之风,他终于明白天下根本没有仙人,一向迷信神仙的汉武帝在晚年能够认识到神仙的虚妄的确不容易,他对巫蛊之祸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醒悟。

汉武帝晚年的悔悟更多地体现在《轮台诏》中,他在诏书中全面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并提出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轮台诏》标志着汉武帝晚年统治思想的重大改变,这种及时的政策转变不仅稳定了当时动荡的政局,而且为以后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

征和四年,汉武帝先是罢斥遣散方士,从迷信神仙的思想中醒悟过来,不久,又下《轮台诏》开始转变统治思想,这些转变都发生在巫蛊之祸以后。

毫无疑问,征和二年的巫蛊之祸是一场大灾难、是一个家庭悲剧,但也有迫使汉武帝深入反思,从中汲取教训的一面,它促成了此后汉武帝的悔悟和转变。所以,对于卫太子及其家族而言,巫蛊之祸是极其不幸的事情,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巫蛊之祸的发生又堪称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巫蛊之祸使得沉迷术法的武帝从此放弃了对虚幻之道的狂热追求,开始关心民生与天下。而作为一位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汉武帝能够主动地一再向群臣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再一心追求虚幻的神仙方术,大兴卜风,并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也实属不易。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自古君王皆薄幸,我是君王亦有情——汉宣帝刘病已和许平君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宣帝刘询和许平君的爱情,许平君的女儿,许平君古装图片

    常言道:"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古代帝王总是以自私无情的呆板形象存在于大众的印象之中,手握江山,坐拥一切,难免会看不起那一两份真心。身边人也会因缺乏回报或者迷失于权力地位之争而丧失真心,帝王的真心难现,慢慢因为自己看不到或者看到真心流失而湮没于心,被冲刷到记忆的尽头,供晚年尽情追忆。皇帝

  • 古代公主远比驸马尊贵,一位唐代驸马狠揍公主,反倒获得皇后原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代公主驸马,历史上真实的唐代公主,历史上唯一打了公主的驸马

    可是凡事有利就有弊,皇帝的女儿是金枝玉叶,颇难伺候,娶到家里跟娶个姑奶奶一样。一家人整天宠着敬着,唯恐有什么服侍不周的地方。从地位上来说,驸马远远比不得公主尊贵。可是历史上有个驸马爷不但不怕公主,还敢动手去打皇帝家的金枝玉叶,叫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老儿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还说打得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 昨夜星辰昨夜风:一生官场失意的李商隐是否情场得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商隐最深情的一句,李商隐的人生境遇,仕途坎坷但文采斐然的李商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一部台湾言情剧的播出,一首歌随之风靡神州大地。它就是《昨夜星辰》的主题曲《昨夜星辰》: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遥远的银河……那时候,这首歌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其实到现在这首歌仍然在传唱),一时间“消失了”千年之久的“昨夜星辰”再度闪亮——不错,“昨夜星辰”这个词的发明

  • 《移蔡帖》:颜真卿75岁临终绝笔帖,不仅好看,且透着无尽的悲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代诸多的名家之中,颜真卿不仅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位,他同样也是经历非常传奇的一位。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自己精湛的书画能力,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经典佳作,他的作品中,像《祭侄文稿》这种名气非常大,书法的造诣也很高。不过除了这些作品外,颜真卿还经常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写出一些经典的作品。有一个在他的作品

  • 李渊围困隋朝大将,对方用一只“木鹅”求救,成功把信送到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这句话间接的意思是说:尧君素这个人,是隋朝的忠臣,和别的隋末将领不一样,值得敬佩。公元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反隋自立。此时,隋炀帝杨广远在江都(扬州),隋朝的都城洛阳由越王杨桐(杨广的孙

  • 西晋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历史的这一幅篇章,简直不忍卒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晋的灭亡的惨烈程度,关于西晋灭亡历史事件,西晋灭亡后有多惨烈

    所以哪个皇帝都想自己的江山能千秋万代永远相传,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铁打的中国流水的皇帝,每个朝代都没有活到五百年,更不用说万代千秋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制度,权力交接几乎没有和平过渡的,都是腥风血雨,凄凄惨惨戚戚。用伟人的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所以说改朝换代就是彻底砸碎旧世界,迎来

  • 本是主仆关系,后来权力倾主,唐王朝为何绕不开宦官干政的死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代宦官干政最强烈的王朝,唐王朝几次中兴,哪个王朝后期宦官干政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即使如此,它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内讧起伏,争斗不已,仅就皇族方面来说,其斗争之复杂和次数之多超过任何朝代。如玄武门之变,武周革命,中宗复位,节憨太子举兵,韦后乱政、太平公主谋乱,玄宗内禅,张后之乱,等等,但大多变乱

  • 唐代文人的求职信——干谒诗,写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人自荐的诗文,古人求职信全文,唐朝诗人怎么写求职信

    历史点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不知各位是否记得,曾有一集提到过一个名词——干谒诗。干谒诗在唐朝算是一个普遍诗歌类型,多为千里马希望寻求伯乐,进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所作。干谒诗从作用上来讲,类似于我们今日比较普遍的自荐信。不同的是,古人的自我举荐相对含蓄,偶然几笔浅诉心意,不似今日自荐信一般直白罗列。从文

  • 为6个女儿挑女婿,准女婿窗外走秀——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宠女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小姐选婿那天,台下人山人海,帅哥云集,但小姐的绣球偏偏被路过的一个叫花子接住,小姐父母立即反悔,但小姐觉得这是命中注定、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父母恼羞成怒把小姐赶出家门,小姐和乞丐不离不弃,夫唱妇随,相依为命、白头到老。说到这里,好多人认为上面的佳话只是个传说,没有生活基础,一个人的婚事事关终身幸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大口吐血,没被毒死,究竟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建成真的用酒毒过李世民吗,李建成怎么会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喝毒酒吐血

    但太子是众矢之的,是所有人对付的目标,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朝野品头论足,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大家上纲上线。大臣恭维会冲昏你头脑,小人谗言会让你迷失方向,野心家设局会让你防不胜防。所以说太子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角色,能顺利继承王位的不少,但半途而废,身首异处的也不少。所以,李建成又是不幸的。古代宫廷政治是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