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读《李将军列传》,李广征战一辈子始终无法封侯,原因找到了

重读《李将军列传》,李广征战一辈子始终无法封侯,原因找到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38 更新时间:2023/12/18 12:39:41

这种一辈子都想报效朝廷,换来封妻荫子的梦想和全家悲剧的结局,能够吸引非常大的哀怜和同情,自从司马迁给他立传开始、以后的诗人墨客的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传播,使得李广的知名度远超其他大多数名将。

因为文人的渲染,给人的感觉是汉武帝辜负了李广的功勋,而且对李家也非常不友好,所以最后导致了李广自杀、李敢被杀、李陵投敌全家被处死的结局。对于大多数的读者,看到古代这么多的诗人如此歌颂李广、而司马迁的传记又写得眉飞色舞,于是有了第一印象:李广以及其家的悲剧都是被汉朝、汉武帝、外戚耽误、排挤的结果。

实际上的真相怎么样?现在大家对李广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素材主要来自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其后的《汉书》、《资治通鉴》都是在司马迁的史料之上堆积起来的,这三个可以看作同源,里面的内容也大体相似,这意味着,我们现在要想了解李广,主要参考的还是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

但是,因为司马迁的记载而名满天下的李广,在他的本传中,各种溢美之词堆积叠放、即使现在读起来,这个两千年前的将军,依然能够跃然纸上,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将军,根本找不到可以支撑他足以封侯的任何战功,这表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整个汉匈战争第二阶段,这个历史上武将最大的顺风局里面,李广的战绩乏善可陈!

在李广年轻的时候,当时的汉文帝曾经对他说,如果李广早生几十年,玉食汉高祖,万户侯都轻而易举,皇帝的这一番话,成为李广一辈子的执念,那就是一定要封侯,悲剧和无奈也从这里开始,因为有皇帝的这番话,李广总觉得自己命里可以封侯。

结果呢,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这是李广找算命的王朔说的话,这时候他已经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封侯的命。

王朔并没有搞明白究竟是不是李广命里不改封侯,但是他让李广思考是不是做过啥亏心事,李广回想起自己曾经杀俘,担任陇西太守的时候,李广诱杀谋反的800羌人,最后王朔觉得,李广之所以无法封侯,大概就是杀降的原因,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歪史以为,虽然李广杀降非常不合适,有辱朝廷声誉,但是当时汉朝没有追究这个问题,显然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在乎李广杀降的问题和后遗症,反而多次重用,出就是边地太守、领军大将,入则卫尉、郎中令,根本屁事都没有。

整个汉武帝时期,有足够的军功就封侯赏赐,犯错了就削爵夺位,赏赐不迟疑、惩罚也从不手软。惩罚完之后该用还是一样用,如果立功前事一笔勾销,重新封赏,这也是李广多次迷路、败军还能被起用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汉武帝非常洒脱,只要你能攻打匈奴,我就能给你立功的机会。

但是呢,在机会不可谓不多、皇帝不可谓不大方的前提下,李广难封成了一辈子的宿命,后人要么归咎于汉武帝的偏心、李广的运数等各种理由,于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

李广追求封侯,当然追求的是彻侯,是军功爵的顶端,来自于商鞅,用来激励将士勇敢杀敌,自从问世,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唯一晋升通道,贯穿整个秦汉时代,自始至终都执行得非常严格,尤其越早,这个制度就执行得越好,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来支撑。

而军功爵的侯有两个,一个是关内侯,一个是彻侯,汉朝时候,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字,改为列侯,一个成列侯、另一个还是关内侯,不过改了名字还是没有掉价,彻侯的含金量是非常高,封侯之人有自己的食邑,世袭传子孙、可以享受该区域的税收,绝对的金饭碗。

那么,要想获得这个金饭碗,要达到什么条件?因为司马迁的记载,要获得列侯的封赏,在整个汉匈战争时期,非常明确,只要带够足够多的匈奴首级,或者得到匈奴的王,前提伤亡比对方少,那么封侯就是手到擒来。歪史摘录《卫将军嫖骑列传》里面的封侯条件,可以作为参考,

龙城之战,卫青斩首700余,赐爵关内侯,而后因为攻略河南地,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馀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根据这几个记载,封列侯的大致条件还是比较明确,封侯最少食邑1100户,捕斩首2000多人,霍去病的参照最为明显,或者抓住一个匈奴王。或者,像李敢一样夺旗、如果像卫青一样只有几百人头,只能封为关内侯。

把这一些梳理出了以后,我们可以找找,李广有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封侯。如果斩将夺旗,那么昌邑城下,七国之乱的时候是可以封为关内侯的,但是因为接受梁王的将军引,自己做没了,其他时候整个传记,李广都没有拿出来足够的首级来,所以根本没办法封侯。

从马邑之谋到漠北之战,李广参加,无功而返,龙城之战时候,李广全军覆没,本身被俘逃回。卫青出定襄,李广无军功。李广出右北平,因为张骞迟到而大败,不罚不赏。漠北之战,李广迷路,自杀。其他守城时期,虽然威震匈奴,但是奇怪的既没有足够的战绩来让匈奴人畏惧,也没有足够的人头来记功。

这样,在本传中都没有任何可以支撑他可以封侯的战绩,这让汉武帝咋封?别人封侯都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就你不能因为你名气大而封侯吧?要说匈奴强大,实在太难打,可是当时基本上处于顺风局,相当多的人都能混个侯,即使他弟弟李蔡、儿子李敢都能,就他不能,显然自己作的,如何作?司马迁一样有了记载。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程不识认为: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李广身为将军,竟然脱离大军,部下不知道他在哪里,这样的将军带兵大概就是送人头的,大军一旦失去中枢指挥,那就是待宰的羔羊。幕府没有文书资料,不注意侦察敌情。李广治军简陋,随性而行,一旦胡骑发难,就无法阻挡。

这位善射的将军,在敌人走到数十步的时候估计能中才开工,于是敌人一箭而亡,结果呢他能射,敌人也能射,他统兵数次困辱,至于这几次困辱是什么时候没说,但是他带兵的机会就那几次,一次迷路,失败两次,一次无功,很难不让人联想,司马迁说的数次困辱就是这几次关键战役,李广放飞自我的统兵方法。

即使匈奴人善骑射,而汉军不如,但是李广不知道匈奴人的优点,也不知道汉军的优点,列阵和匈奴人比拼射箭,对方四万人,汉军4000人,结果汉军死伤大半!这种打法好比中国乒乓球队去巴西和对方的足球队比足球。跑到别人的主场和人数优势的对手比拼对手的优势项目。

至于汉军的优势,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很显然,汉军的优势是肉搏战,而不是远距离比拼射箭,但是,李广在李敢的现实教材跟前,都没有意识到,肉搏战才是汉军的特长。不会带兵的李广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浪费了机会。

歪史以为,这就是李广无法封侯的终极原因,首先没有足够的军攻,而没有军功的原因是他性格散漫,根本不会代军,不知道如何带来大军取得胜利,他对方匈奴人和猛兽的办法是一样的,顺便他还带全军这样玩,因为这种性格,数次困辱,这样怎么能够封侯,不死都是汉武帝宽宏大量。

更多文章

  • 关羽樊城之战紧接着刘备夷陵之战,蜀国突然不会打仗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攻樊城时刘备为何不增兵荆州,关羽为什么不固守荆州要攻打樊城,为什么关羽攻樊城刘备不派援军

    如果说关羽樊城之战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失败,那么刘备的夷陵之战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蜀国突然就不会打仗了吗?从诸葛亮后期的战斗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答案?诸葛亮与魏军的交战中最得意的一次当属击杀张合的战役,张合在魏军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代表魏军实力的根基,诸葛亮击杀张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撼动了魏军的军事力

  • 刘邦庙号是汉太祖,为何却被后世称为“汉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为什么叫汉高祖而不是汉太祖,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还是汉高祖,刘邦庙号是汉太祖吗

    商太祖:成汤。商太宗:太甲。商世祖:盘庚。商中宗:太戊或者祖乙。商高宗:武丁。商世宗:祖甲。分歧在于,《史记》记载,商中宗是太戊。《竹书纪年》称,商中宗是祖乙。这七位君主,也是上古先秦史籍中,商朝历代君主中公认的明君。【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而商朝

  • 一代霸王项羽,竟被张良以此计唬住错失良机,遗憾终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良和项羽,项羽一生事迹及评价,项羽十大经典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彭城(今徐州),有一场激战。刘邦和谋臣张良守在彭城,彭城之外全是项羽的兵马,双方激战多日没分胜败。眼见城破,刘邦很是着急,便让张良想办法。张良说,当今之计,只有逃离彭城。刘邦说,城外全被楚军包围怎么能逃离呢?张良说,以假当真迷惑敌人,我们便可将兵马撒出,悄悄逃走。对,

  • 别再受三国演义影响了,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怎么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禅扶不起阿斗原因,怎么判断刘禅扶不起阿斗,刘禅为什么扶不过阿斗

    首先,我们先看刘备的态度,刘备有4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其中刘封是义子,肯定不在刘备考虑之列,刘禅是长子,按惯例皇位是他接班,但是在三国时期,蜀汉新建,内根基不稳,外魏、吴虎视眈眈,所以作为枭雄的刘备在考虑接班人一定慎之又慎,试想刘备奋斗大半生,最后才辛苦建立基业者,从他用人与看人都有一定

  • 如果楚怀王非庸主,为何他无法自保,以致被项羽所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怀王和项羽什么关系,楚怀王和项羽被谁杀死,项羽杀楚怀王是哪一年

    而对项羽来说,自巨鹿一战掌握北线楚军,并威服诸侯之后,不但楚国上下诸将无人可以与之为敌,就连其他诸侯也只能俯首听命,有此实力又怎会将芈心放在眼中。对于其他楚系将领来说,项羽势大难以与之为敌,与其和他对抗,不如顺服于他,以保权位。因此当项羽分封天下时,楚系将领(刘邦、英布、吴芮、共敖等皆先后就国,反抗

  • 外忧内患后继空,汉成帝的失策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成帝的悲惨命运,历史上真实的汉成帝,汉成帝的政治现状

    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即位,初掌大权。母以子贵,外成自然鸡犬升天。刘骜很快在母后的威慑下,封舅舅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武帝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凡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在三公之上,并且可以专揽政权。从此,汉成帝几乎是大权旁落,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似乎并没有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后来,这种情况则更加严重

  • 三国一段影响深远的经典历史,随历史洪流下台,但其贡献不容置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十大经典史书,三国中最好的历史资料,三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

    三国在这段故事中,一一登场的英雄豪杰们,也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清楚诠释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所谓三国,指的是魏,蜀,吴,这三国。这段战争不断,英雄辈出的历史,起源于西元二世纪末的东汉末年,前后总共涵盖了有九十七年漫长的时光.元末明初

  • 曹操的成功是一种偶然?别闹了,那么大的智囊团你当只是摆设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分钟看透曹操的成功之处,曹操智囊团完整视频,曹操的成功能力有哪些

    曹操在决策上所用的方法原则是众议制,让众参谋(甚至有时武将也有)各抒己见,再由他自己从中选取好的建议、方针来实行。看起来平平无奇,大家都是这样做,但曹操能够特别成功,主要在于几个部分。深知各种意见的重要性:这点一样可以拿郭嘉建议轻兵攻乌桓一事来说。说实在的,这个策略风险的确不低,曹操自己带兵攻打的过

  • 三顾茅庐之时关羽与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险使刘备失去诸葛孔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顾茅庐刘备张飞诸葛亮的关系,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三顾茅庐中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

    在刘备第三次要去隆中找诸葛亮的时候,关羽认为,诸葛亮只是空有名声,却无实学的草包.而张飞是怎么看待诸葛亮呢?关羽觉得诸葛亮起码有些虚名,张飞则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乡野匹夫罢了.更何况,在孔明出茅庐,甚至是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之前,他的名气实质上只存在于荆州一带的学术界里,因为与他来往的都是

  • 历史上的曹操跟刘邦都是一代开创者,那么他们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与曹操是同一个年代的吗,曹操和刘邦军事能力谁厉害,曹操与刘邦哪个年代早

    曹操自幼因背负宦家之名身受其励.故奋发图强.自省审人.标准的后功利主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早期因创业艰困故重名声轻小利.崛起之时于官渡之战败袁世家族.官渡之战因袁世内部分裂且娇战而胜.虽演义定为天时.实其一生.虽用人唯才.但未曾信人.刘邦与曹操成功的因素很多,基本上可以归类出几个原因:2.意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