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名将辈出,战国七雄各选一位最具代表的名将,谁能当选?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战国七雄各选一位最具代表的名将,谁能当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4/1/6 12:12:46

秦国:白起

主要战绩: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

白起,芈姓,白氏,战国时期秦国郿邑人,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因人称胜为“公孙胜”,故也称白起为“公孙起”。白起一生为秦国效命30余年,歼敌多达百万以上,因功受封武安君。在名将辈出的秦国,白起可以说是最具代表的一个。

[var1]

白起一生历经大小战役70余次,攻占城池70余座,其用兵不拘一格、战法多变,且极为善于把握战机。“伊阙之战”,白起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击败了兵力超过自己一倍的韩魏联军;“鄢郢之战”,则又用掏心战术,辅以水攻之术,直捣黄龙;“华阳之战”,白起又采用长途奔袭的方式,出其不意的大败魏赵联军;“长平之战”,则是以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从而大败四十五万赵军。

同时,白起在打歼灭战方面,拥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伴随着白起职位不断升迁的,便是六国那一串串鲜血淋漓的伤亡数字。“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水淹楚国鄢城溺死百姓数十万,“华阳之战”斩杀魏赵联军15万,“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据统计,战国时期列国总共阵亡人数达两百多万,而直接死于白起之手的便超过一半,故而白起又被称为“杀神”、“人屠”。

[var1]

后世对于白起的评价极高,被推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位列武庙十哲,就连毛主席也评价道,“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而秦国除了白起之外,比较出名的武将还有樗里疾、司马错、甘茂、蒙骜、内史腾、王翦等。

魏国:吴起

主要战绩:弱鲁败齐、泾水之战、阴晋之战

吴起,姜姓,吴氏,卫国左氏人。早年曾入申子门下学习儒术,因母亲去世没有奔丧而被逐出师门,后弃儒学兵。吴起历仕鲁国、魏国和吴国,而其在军事层面成就最高时期,无疑是在魏国为将期间。

[var1]

吴起在鲁国时,便通过示敌以弱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而在投效魏国,被魏文侯任命为主将的同年便击败秦国,又在次年,即魏文侯三十九年(前408年)发动“泾水之战”,直接来了个千里奔袭,连下秦国五城,迫使秦军退守洛水,只能沿河修建防御工事。之后,在魏国占领河西后,吴起被任命为了第一任河西郡守,而正是在此期间,吴起为魏国练就了那支可怕的魏武卒。

吴起一生也是久经战阵,而要说到最具代表性的,无疑便是阴晋之战了。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发兵五十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则率五万魏军,外加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御敌,两军于阴晋大战,结果吴起以少胜多,大败五十万秦军,成功保住河西。而在弃魏投楚之后,吴起通过变法使得楚国逐渐强大,之后又掉头率领楚军大败魏军,火攻棘蒲、攻克黄城。

[var1]

吴子·图国》有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凭借出色的战绩和遗留的《吴子兵法》,吴起得以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同时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而魏国除了吴起之外,名将还有乐羊、庞涓、魏无忌等。

齐国:匡章

主要战绩:桑丘之战、五十天灭燕、垂沙之战、攻破函谷关

匡章,人称章子或匡子。早年曾师从孟子,后于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军将领。齐威王三十四年(323年),秦国借道魏韩攻齐,齐威王则以匡章为将迎战,双方于桑丘交战,匡章派部分齐军混杂到秦军之中,以内外夹攻之势击败秦军。

[var1]

齐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派匡章统兵十万进攻燕国,结果匡章仅用五十天(《战国策》称三十天),便攻破了燕国都城。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奉命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联军进攻楚国,对峙六个多月后,双方于沘水旁的垂沙交战,楚军大败,两万多人被杀,主将唐眛战死,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齐闵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发起齐、韩、魏联合攻秦(后赵、宋两国也参战),匡章为联军统率,此战先后持续长达三年,匡章最终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归还了韩、魏部分地区,匡章则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东方将领。

[var1]

除了匡章之外,齐国的名将还有田忌、田单、田盼、韩聂等,有人或许会说孙膑,但个人认为孙膑由于身体缘故,更多只能起到参谋作用,而无法直接统领大军。

赵国:李牧

主要战绩:大破匈奴、肥之战、番吾之战

李牧,嬴姓,李氏,赵国柏仁人。李牧早期在赵国北部边境从军,长期驻守于代地雁门郡,主要负责防备匈奴,曾率兵大破匈奴,杀死匈奴十余万兵马,并攻破东胡,收降林胡,以致此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var1]

赵悼襄王年间,乐乘因廉颇逃走,而廉颇又转投魏国,李牧遂成赵国柱石,曾率兵攻占燕国武遂、方城,此后随着秦国压力越来越大,李牧自雁门郡被调回,开始负责抵御秦国。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将桓齮攻破赵国宜安、平阳、武城等地,秦王政亲临河南督阵,赵国急派李牧率军抵御,李牧趁秦军出战机会,先破秦军大营,又破秦国援军,遏制了秦国的进攻,因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再度攻赵,李牧则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派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亲率主力北进,于番吾附近对秦军发动猛攻,秦军受阻大败,后又率军与司马尚合攻南路秦军,得知北路战败后,南路秦军败走。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军再次攻赵,王翦利用反间计,导致李牧被赵王迁所杀。李牧死后仅三月,赵国邯郸告破。

[var1]

正如胡三省所说,“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到了战国末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抵抗住了秦军的进攻,因而又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赵国除了李牧之外,名将还有赵奢、廉颇、乐乘、扈辄、庞煖、司马尚等。

楚国:昭阳

主要战绩:楚魏襄陵之战

昭阳,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楚昭王后裔,战国时楚国令尹,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说实话,楚国自春秋战国以来虽然始终保持着竞争力,但要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将,实在有些困难,昭阳勉强算是一位吧。

[var1]

当魏国因“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失去霸主地位后,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后,却仍未摆脱强秦对魏国的威胁,无奈之下又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采纳公孙衍“五国相王”的策略,与韩、赵、燕、中山五国合纵,意图对抗秦、齐、楚三国,但遭到齐、楚的强烈反对。

同年,楚怀王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返回魏国,意图迫使魏惠王废太子而立公子高,遭拒后又令昭阳率兵攻打魏国,接连攻陷襄陵等八邑。“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更是大震楚国民心士气(毕竟此前老被魏国欺负),因而楚怀王不仅将“古勃海之地”赐给昭阳作为食邑,甚至连镇国之宝“和氏璧”也赐给了昭阳。

[var1]

楚国除了昭阳之外,比较著名的武将还有庄憍、景翠、项燕等。其实原本想将项燕列入其中,但鉴于“楚魏襄陵之战”的影响力,再加上项燕战胜秦国,有秦军因腹地叛乱导致陷入腹背受敌险境的原因,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昭阳。

燕国:乐毅

主要战绩:攻齐之战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乐毅早年曾在魏国为官,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国时,恰逢燕昭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乐毅于是就此投入燕国,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辅佐燕昭王强盛燕国。

[var1]

正是由于匡章灭燕之事,燕昭王和燕国百姓对齐国始终怀恨在心,后因齐湣王接连得罪周边诸国,再加上国内百姓民怨四起,燕昭王遂决定趁机攻齐,并在乐毅建议下积极拉拢其他诸侯国。在乐毅的游说下,韩、魏、赵、秦、燕遂决定合力攻齐。

后燕昭王起倾国之兵,以乐毅为统率,指挥五国联军攻齐。乐毅先率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湣王,后单独率领燕军追击齐军,攻破齐国临淄,后又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此后,对于齐国仅剩的莒城、即墨围而不攻,同时对已占地区进行巩固。可惜,由于燕昭王的去世,而继任的燕惠王则因田单反间计而召回乐毅,乐毅无奈逃亡赵国,灭齐大计最终功亏一篑。

[var1]

乐毅因以弱燕而破强齐,于唐肃宗年间被选入武庙十哲,宋朝时又位列七十二名将。除了乐毅之外,燕国名将还有秦开、栗腹、剧辛、乐乘、乐间、武阳靖、庆秦等。

韩国:暴鸢

主要战绩:垂沙之战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弱国,除了早年因申不害变法而短暂强盛,其余时间基本处于被吊打的情况下,因而要选名将,也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了,暴鸢算是稍有功绩者。

[var1]

暴鸢作为韩国武将,曾随齐将匡章参与过“垂沙之战”,而这也几乎是暴鸢少有的能够拿出手的战绩。暴鸢也曾参加过“伊阙之战”,可惜此战中的暴鸢完全就是个反面教材,被秦将白起打的大败。韩釐王二十一年(前275年),秦攻魏,韩釐王派暴鸢率军支援魏国,结果暴鸢又败于秦军之手。

除了暴鸢之外,韩国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或许也就剩下冯亭了。作为上党郡守,正是他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而他自己也最终因参与此战,而战死沙场。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最为弱小,那韩国为何能名列战国七雄之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七雄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战国七雄韩国的崛起,战国七雄韩国跟谁关系最好

    [var1]真实的韩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确实是最弱的一个。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其实非常强大。当时的韩国,至少要比燕国和秦国更强。再加上三晋联盟的存在,绝对是没谁敢惹的存在。而且,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扩张。因为这种地缘因素,导致后来的韩国,和今天某个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的岛国很相似,

  • 屈原——我和端午节的关系你真的清楚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忆屈原手抄报,端午节和屈原真的有关系吗

    [var1]屈原从小刻苦读书,并且博览群书。虽然贵为宗室子弟,但他很接地气,打小便生活在普通人群里,所以就很了解老百姓的苦难和不易。没当官的时候也帮了很多老百姓。扶老爷爷过马路,帮老奶奶挑水这些,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个贵公子。可却因此跟上层官僚尿不到一壶。后来屈原当了大官,楚王也很

  • 诸葛亮还有两个兄弟,分别效忠魏国和吴国,他们为何不扶持一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对魏国有什么影响,诸葛亮在魏国什么地位,诸葛亮三个儿子都是谁

    [var1]我们先来看下诸葛瑾,那年曹操正在和袁绍开展官渡之战,当时在中原游学的诸葛瑾为了躲避战乱就跟随同窗到了江东,因为博学多识而且为人谦逊,很快就被朋友推荐给孙权,入仕后得到孙权的重用。刘备得到荆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荆州,宴席上诸葛瑾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的道出自己的意图,哪怕受到荆州将士的刁难还有

  • 诸葛亮恐蜀国被吞并,提前准备征战,最终还是不敌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从东边进攻魏国,诸葛亮为何能进攻魏国,诸葛亮打败魏国了吗

    [var1]他知道身在高位就必须为百姓谋福利,但那时蜀国的国力并不算好。总得来说当时天下被划分成了好几股势力,这些势力一直在相互争斗着,不过由于这几股势力的实力都差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结果出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散趋势,三国时期之前人们大多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这种枯燥的生活会让一些人产生不

  • 封神:姬发的命运在兰盈的掌控中?看看她大婚干了啥,姬昌乐开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姬发与兰盈,姬发最后封神了吗,姬昌暴打姬发

    目前《封神演义》的剧情的重心是在兰盈身上的,自从姜子牙和兰盈相认之后就能看出来,这个女孩子绝对是有背景的人,但是若是你只是认为她的父亲是元始天尊的徒弟那就错了,因为她的母亲也同样的不同寻常,不然姜子牙也不会看上她了,这马氏可就是扫把星的转世,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也是个神仙级别的人物了。而有着这样

  • 纣王敢诛杀比干,但却为何不敢动闻太师?因为比干与姬昌交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纣王为啥怕闻太师,商纣王诛杀比干的原因,比干和纣王什么关系

    虽然纣王敢对自己的王叔动手,但让人奇怪的是,纣王却对闻太师的骄横跋扈多有退让。纣王在朝堂上每每有损害大商利益的举动时,臣子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只有闻太师才能劝得住纣王,而且纣王疑心如此之重,闻太师还能常年带领大军在外征战,足见纣王对闻太师的信任与重用。最为关键的是,当姬昌被纣王释放,从朝歌城中逃出时,闻

  • 陕西出土国宝“浴缸”,给持宝者带来极大麻烦,专家:西周绝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陕西十大出土文物,出土自陕西的顶级文物,陕西出土文物图片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收藏着一件形似“浴缸”的文物,它口大底小,呈圆角长方形,底部为四曲尺形足,整体由青铜铸造。这件文物虽然看起来像浴缸,但却绝不是盛水的工具,而是一件从西周时流传下来的礼器,它就是西周虢季子白盘。西周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中期周宣王为表彰虢国国君虢季子大破洛河北岸的猃狁部落而特意为

  • 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出自明朝中期许仲琳那本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小说改编的神话电视剧《封神榜》。这部小说涵盖了周武王兴周灭商的真实历史,也添加了众多的神话传说,读起来脍炙人口,趣味横生。但是据史书记载真实的情况远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精彩,商纣王仅仅在位于我们今天新乡地区的牧野打了一仗。这一仗失败

  • 妲己被女娲擒拿后,指责女娲“出尔反尔”,她说得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35年,周武王、姜子牙的伐纣大军攻入朝歌,殷商覆灭在即。那么此时,奉女娲娘娘敕令来乱纣王的妲己三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于是决定回轩辕坟等待女娲的封赏,不料途中偶遇女娲。周武王娘娘非但没有赏,反而用伏妖索把她们绑了个结实。对这个结果,妲己感到了满满的不可置信。“昔日是娘娘用招妖幡招小妖去朝歌,潜入

  • 夏朝国都位置终于发现:有史料、有文化、有遗址、有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夏朝国都遗址在哪里,夏朝历史遗迹大全,夏朝都城真实图片

    四千多年前尧、舜、禹三代以天下为己任,以其崇高的个人品德,建立、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在夏朝时期终于形成了以高度夏文化为影响力,得到四方各氏族部落广泛文化认同的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国家形态。以此为基础,中华大地原始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统一文化认同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也以仁、义、礼、智、信,成为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