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最早称霸的郑国,为何只能昙花一“霸”,地缘有多重要?

春秋战国最早称霸的郑国,为何只能昙花一“霸”,地缘有多重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49 更新时间:2024/1/20 20:41:27

[var1]

东迁中的地缘博弈

公元前771年,游牧部落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幽王。次年,幽王之子宜臼为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其实,即使没有犬戎之祸,周王室也要谋划迁都。原因在于当时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的游牧部落频频南下袭扰,给华夏子民造成巨大威胁。此外,西周腹地渭河平原连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也让周室考虑另择他处。当时,有护卫京畿职责的郑国已先期在河洛地区(黄河与洛水之间)选好了新国址。

《国语·郑语》记载:公元前806年,公:“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沿岸住,怎么样?”伯回答:“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室衰弱楚国一定兴盛。楚国如果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桓公:“谢国西面的九州,怎么样?”伯回答:“那里的百姓贪婪残忍,不能接近他们。只有谢国和郏地之的国家,那里的国君奢侈骄横,百姓厌恨他们的君王;如果更换国君而用忠信来领导他们,那是容易获取的,而且可以长久住下去。”

太史伯向郑桓公提议在虢郐之间建国,虢指的是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一带)而郐的封地就是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这一地区地处嵩山-箕山的东侧,如果将东迁的郑国建在这里,一可以背靠山脉,减少防御面;二可以以洛邑王室为依靠,使自己全力向中原扩张。但这个主张可行性也不高。因为在周王室权威尚存时,不能随意吞并其他封国。

郑桓公本人中意的东迁之地是中原南部的江汉平原,其理由是向江汉平原挺进、压缩蛮楚的空间,比直接进入中原要更少触及其他国家的利益。毕竟,将蛮楚的土地夺回来,与从其他封国手中吞食土地,更能占据道德制高点。但太史伯觉得这一选择的前景不乐观。在太史伯看来,王室失于戎人之手是迟早的事,而东虢和郐二君利益熏心,定不来勤王。就此吞并二国可能不现实,但郑国可先搬家过去,征得周幽王同意后,重礼向虢郐二君借地,二君因他位高权重,甘愿各献五城,让桓公安置人口和财物。而此时,郑人就可以代天子以清理门户,以儆效尤(《国语“以周难役之故,以成周之众取二邑”)。然后,由于洛阳盆地的东大门不能无人看守,周王室将这两个不忠之国的土地赏给郑国也在情理之中。

果不其然,郐国在王室东迁之后不久就被郑所灭。东迁后的第三年(前76年),郑国又将东虢从地图上抹去。而周王室对此均持默许态度。对于周王室来说,在犬戎之祸中,忠勇护主的郑人(郑桓公甚至为此丢了性命)比之贪生怕死的东虢更可信。灭掉东虢和郐国之后,郑国在郐国国都制邑(今河南新密境内)的南侧建起了新都—新郑,然后依托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三地所构成的核心区,开始脱颖而出。

[var1]

郑庄公

小国大志

春秋初期,郑国能率先从诸国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地缘关系。一方面郑国与成周洛邑毗邻,相互依靠,周王室解决了郑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基于与周王室亲近的关系,郑公以“卿士”的身份以取得政治优势,进而扩张势力。

占据郐国、东虢后,郑国自感仍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因而急需开疆扩土。但继任的郑武公面临着其父桓公类似的难题:该往哪个方向?太史伯指出是“谢郏之间”。谢指的是古谢国,在今河南南阳境内。而郏则位于指箕山以南,伏牛山东侧的郏县(今河南平顶山境内)。所以太史伯所指地区大概在箕山与南阳盆地之间,也就是伏牛山山脉东侧边缘地区。

为什么沿着山地边缘,而不直推至平坦的南阳盆地呢?首先,南阳盆地并非无主之土。在此之前,陕北高原上的申人已领王命在南阳盆地立国。其次,通过联姻(郑桓公、郑武公的夫人均是申女)申、郑两国历来交好,郑国不可能去抢亲戚家的地盘。另外,太史伯不建议进入南阳盆地的深层理由是,东迁前后的数十年,原本默默无闻的楚国正逐渐成为席卷江汉的强国,而位于南阳盆地-汉水带的汉阳诸姬(汉水流域一系列周室封国)或可作为防止楚人北进的防线。但太史伯对郑人消化掉“谢郏之间”很有信心,因为中原诸侯可轻松击溃那一带体量不大且尚未王化的散居部族。

太史伯为郑国规划的南进策略虽是一个阻力较小的方案,但也拉长了郑国的防线,把腹地暴露出来。由于郑国东部无险可守,使得郑国即使能在南部拓地,也无法稳定固守。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763年,郑国南下灭掉胡国(今河南漯河境内)后,取得了对许国(今河南许昌东)、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等小国一系列的胜利。但在域外大国的干涉下,这些小国大多仍能保持存留。郑国这种尴尬的胜利是其地缘环境所决定的:在几个大国之间,又无险可守郑国即使吞并诸多小国,相邻大国也绝不会坐视其崛起。

再回头说郑国向“谢郏之间”的挺进,一举吞并了鄢(今河南鄢陵西南)、蔽(今河南许昌境内)、补(今河南襄城境内)、丹(今河南长葛境内)、依(今河南荥阳境内)、搜(今河南禹州境内)、历(今河南兰考境内)、华(今河南郑州南)等8个小国,当郑国的南线扩至城颖(今河南临颍)附近时,其南部地缘就再难有作为了。因为同一时期楚军已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了。这样,郑国因为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周,还是只能向东发展到郑国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时,放弃南下战略转而挥戈东进。在东面诸邻卫、宋、陈、蔡、曹(今山东定陶一带)中,宋国国强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东进的首要障碍。公元前710年秋,郑庄公利用政治优势,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庄公宣称宋国国君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身份,承王命讨之)。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齐、鲁两国,对宋实施牵制及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

之后,郑庄公雄心勃勃地推行“庄公之略”,频繁以“以王命讨不庭”为借口偕王师四处征战,开了春秋之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大败北戎及宋、卫、陈蔡四国联军,使得郑国军势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公元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在廪延(今河南延津北)附近会盟,俨然已是中原诸侯霸主。

[var1]

繻葛之战

衰亡与地缘的关系

从地缘角度看,当郑国在中原坐大时,秦、晋、齐、楚四个大国应当能起到平衡的作用。但此时秦人正在陇西平定犬戎,晋国正上演曲沃代翼的大、小宗之争,齐国在与鲁国、莒国纠缠不清,而楚国则把注意力放在南阳盆地——黄淮平原南部一线,至郑庄公统治末期才开始向中原腹地渗透。简言之,郑国能抢先坐上中原头把交椅,是因为别的大国需要时间来整合自己所在的地理单元。郑国的日益扩张,引起周王室的警惕,开始刻意削弱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则不去朝见周天子,后来甚至派兵抢收周室的庄稼以示威。周、郑矛盾日深,最终兵戎相见。公元前707年,周、郑爆发繻葛之战葛之战(今河南长葛东北)。郑人射伤周恒王,取得战役胜利。然而,射掉了天子威严,也打破了郑国的地缘平衡。春秋初期,郑国利用地缘优势纵横驰骋、快速崛起,但尚不足以独大的郑国过早地抛弃了周室这杆大旗。尽管王室权威江河日下,但谁先捅破这层窗户纸,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与周王室反目后,郑不得不独自面对各方压力。首先就是南方大国—楚国。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全力北进中原。次年,楚军一路沿武当山东侧平原北上,突破“汉阳诸姬”防线,直插南阳盆地,先后征服罗国(今河南罗山一带)、绞国(今湖北丹江口境内)和申国(今河南南阳境内),之后跨过南阳盆地,到达汝水(今北汝河);楚军另一路则直指大别山,消灭中原南端的息国(今河南息县西南),并向北攻打蔡国和郑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结盟宋、陈、郑诸国,开始称霸。公元前678年,北进节节胜利的楚文王为彻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灭掉了邓国(今湖北襄樊),彻底荡平汉阳诸姬。楚军兵锋直指中原腹地,楚齐两强开始逐鹿中原。大国争霸之际,郑庄公病逝,郑国陷入四世之乱,与齐鲁的同盟关系也不复存在,更不可能获得王室的支援了。于是,此后的春秋战国争霸中,郑国沦为争霸各方首要征服的对象,也成为受列强侵略次数最多、罹祸最深的国。

这与郑国“天下之枢”的地缘息相关。它西有虎牢之险,扼守着豫西通道的东段出口,可控制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通往来;“北有延津之固,南据汝、颖之地”,其国境分别濒临晋、楚出入中原的重要门户黄河南津渡口(即蒲津渡,今山西水济境内)与方城隘口(今河南南阳东北),是这两个大国通商贸易、发兵交战的必经之地。“南北有事,郑先被兵,地势然也”。“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窥中国”。据史料统计,在春秋争霸的一百多年里,郑国先后被各方攻打了近100次。春秋几次重大战役,如城濮之战是因为晋楚争宋而引起的,而鄢陵之战则缘于晋与秦楚争郑。至于齐、晋、楚各自出兵伐郑的行动,则不胜枚举。

然而,在此境遇下,郑国却艰辛屈辱地存活下来。原因是诸强间的总体实力相当,均无力打垮对方若顺势灭掉郑国,直接接壤势必导致大国间更剧烈的冲突。相反,大国更愿意要求它降服、确立从属关系,让它在大国之间起到缓冲作用。郑国夹在诸强之间,一面饱受征伐之苦,一面发展空间被限制,加之诸强遥控统治、郑国内讧时有发生,所以后来虽有子产兴邦,但仍未改变其“国小而逼”的状况。春秋中晚期,郑国常常是朝晋暮楚,实在是源于地缘环境的不得已所为。战国初期,郑国在经济、军事方面仍有一定实力,但因内乱终被韩国所灭。

文章摘自《世界军事》2016年第1期《地缘经略新解:春秋战国之郑国》(文:汉卿;编辑:李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狼君历史阅读。

萨尔浒战败原因解析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战国七雄各选一位最具代表的名将,谁能当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七雄各国名将,战国七雄最厉害的战将,战国七雄的著名历史人物

    秦国:白起主要战绩: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白起,芈姓,白氏,战国时期秦国郿邑人,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因人称胜为“公孙胜”,故也称白起为“公孙起”。白起一生为秦国效命30余年,歼敌多达百万以上,因功受封武安君。在名将辈出的秦国,白起可以说是最具代表的一个。[var1]白起一生历经大小

  • 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最为弱小,那韩国为何能名列战国七雄之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七雄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战国七雄韩国的崛起,战国七雄韩国跟谁关系最好

    [var1]真实的韩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确实是最弱的一个。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韩国其实非常强大。当时的韩国,至少要比燕国和秦国更强。再加上三晋联盟的存在,绝对是没谁敢惹的存在。而且,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太方便向外扩张。因为这种地缘因素,导致后来的韩国,和今天某个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的岛国很相似,

  • 屈原——我和端午节的关系你真的清楚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忆屈原手抄报,端午节和屈原真的有关系吗

    [var1]屈原从小刻苦读书,并且博览群书。虽然贵为宗室子弟,但他很接地气,打小便生活在普通人群里,所以就很了解老百姓的苦难和不易。没当官的时候也帮了很多老百姓。扶老爷爷过马路,帮老奶奶挑水这些,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个贵公子。可却因此跟上层官僚尿不到一壶。后来屈原当了大官,楚王也很

  • 诸葛亮还有两个兄弟,分别效忠魏国和吴国,他们为何不扶持一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对魏国有什么影响,诸葛亮在魏国什么地位,诸葛亮三个儿子都是谁

    [var1]我们先来看下诸葛瑾,那年曹操正在和袁绍开展官渡之战,当时在中原游学的诸葛瑾为了躲避战乱就跟随同窗到了江东,因为博学多识而且为人谦逊,很快就被朋友推荐给孙权,入仕后得到孙权的重用。刘备得到荆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荆州,宴席上诸葛瑾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的道出自己的意图,哪怕受到荆州将士的刁难还有

  • 诸葛亮恐蜀国被吞并,提前准备征战,最终还是不敌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从东边进攻魏国,诸葛亮为何能进攻魏国,诸葛亮打败魏国了吗

    [var1]他知道身在高位就必须为百姓谋福利,但那时蜀国的国力并不算好。总得来说当时天下被划分成了好几股势力,这些势力一直在相互争斗着,不过由于这几股势力的实力都差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结果出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散趋势,三国时期之前人们大多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这种枯燥的生活会让一些人产生不

  • 封神:姬发的命运在兰盈的掌控中?看看她大婚干了啥,姬昌乐开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姬发与兰盈,姬发最后封神了吗,姬昌暴打姬发

    目前《封神演义》的剧情的重心是在兰盈身上的,自从姜子牙和兰盈相认之后就能看出来,这个女孩子绝对是有背景的人,但是若是你只是认为她的父亲是元始天尊的徒弟那就错了,因为她的母亲也同样的不同寻常,不然姜子牙也不会看上她了,这马氏可就是扫把星的转世,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也是个神仙级别的人物了。而有着这样

  • 纣王敢诛杀比干,但却为何不敢动闻太师?因为比干与姬昌交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纣王为啥怕闻太师,商纣王诛杀比干的原因,比干和纣王什么关系

    虽然纣王敢对自己的王叔动手,但让人奇怪的是,纣王却对闻太师的骄横跋扈多有退让。纣王在朝堂上每每有损害大商利益的举动时,臣子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只有闻太师才能劝得住纣王,而且纣王疑心如此之重,闻太师还能常年带领大军在外征战,足见纣王对闻太师的信任与重用。最为关键的是,当姬昌被纣王释放,从朝歌城中逃出时,闻

  • 陕西出土国宝“浴缸”,给持宝者带来极大麻烦,专家:西周绝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陕西十大出土文物,出土自陕西的顶级文物,陕西出土文物图片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收藏着一件形似“浴缸”的文物,它口大底小,呈圆角长方形,底部为四曲尺形足,整体由青铜铸造。这件文物虽然看起来像浴缸,但却绝不是盛水的工具,而是一件从西周时流传下来的礼器,它就是西周虢季子白盘。西周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中期周宣王为表彰虢国国君虢季子大破洛河北岸的猃狁部落而特意为

  • 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出自明朝中期许仲琳那本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小说改编的神话电视剧《封神榜》。这部小说涵盖了周武王兴周灭商的真实历史,也添加了众多的神话传说,读起来脍炙人口,趣味横生。但是据史书记载真实的情况远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精彩,商纣王仅仅在位于我们今天新乡地区的牧野打了一仗。这一仗失败

  • 妲己被女娲擒拿后,指责女娲“出尔反尔”,她说得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35年,周武王、姜子牙的伐纣大军攻入朝歌,殷商覆灭在即。那么此时,奉女娲娘娘敕令来乱纣王的妲己三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于是决定回轩辕坟等待女娲的封赏,不料途中偶遇女娲。周武王娘娘非但没有赏,反而用伏妖索把她们绑了个结实。对这个结果,妲己感到了满满的不可置信。“昔日是娘娘用招妖幡招小妖去朝歌,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