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收藏着一件形似“浴缸”的文物,它口大底小,呈圆角长方形,底部为四曲尺形足,整体由青铜铸造。这件文物虽然看起来像浴缸,但却绝不是盛水的工具,而是一件从西周时流传下来的礼器,它就是西周虢季子白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中期周宣王为表彰虢国国君虢季子大破洛河北岸的猃狁部落而特意为他铸造的。盘身共有铭文111个,不但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事实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字也是金文书法的法本所在。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我国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物。
西周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最初为陕西郿县县令徐燮钧所有。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徐燮钧的家乡被洗劫,白盘落入太平军手中。不久后,淮军击退太平军,白盘被淮军中一位年轻的将领得到。这个人就是未来著名的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自刘铭传得到白盘后,整个刘氏家族的命运便与这件文物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因为保护它,整个刘氏家族几经沉浮,在乱世中艰难度日。
晚清时局动荡,军阀各自为政,法律废弛,秩序混乱。倒卖文物的行当在这乱世中尤为盛行。由刘家收藏的白盘自然不会逃出那些古董商和军阀政客的眼睛。一时之间,前往刘铭传家乡刘老圩村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这件文物已经传到了刘家第四代继承人刘肃曾的手中,为了保护文物,刘肃曾坚决拒绝了这些人购买白盘的请求。甚至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亲自带人到刘家抄家,还将刘家人打了一顿,都没能得到白盘的下落。
此后,刘镇华隔三差五便来刘家找茬,就这样刘家人战战兢兢过了四年,一直到抗战爆发,刘镇华收拾细软跑路,刘家人才松了口气。
可前脚送走狼,后脚就来了虎。刘镇华是走了,随后而来的日本人却更加凶残。当时,日军的据点距离刘家只有三公里,日军随时都有可能前来查找文物。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刘家人思前想后,决定举家搬迁。
临走前,刘家人挖了个大坑,将白盘埋在地下。又从远处运来一棵大槐树,种植在坑上,为了以防万一还覆盖了不少杂草。希望借此保护这件珍贵的青铜器。
果然不出刘家人所料,他们前脚刚走,日军便派人围住了刘家大宅,仔仔细细将刘家翻了个底朝天。但都没有发现文物的下落。八年抗战,这件文物一直呆在大槐树地下,安然无恙。
抗战结束后,刘家人终于可以回到故乡,还没等他们将文物挖出,新任的安徽省省长李品仙就找到他们,希望可以购买文物。刘肃曾知道李品仙的意图,撒谎说白盘逃难的时候弄丢了,他们也在寻找。
李品仙自然不相信刘肃曾的话,他直接派了军队,以“保护国宝”的名义驻扎在刘家。把刘家房子的地板地砖都撬开,强行挖地寻宝,刘家大宅毁坏殆尽,仍是一无所获。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看到国家已经稳定,刘肃曾相信新的政府有能力保管好文物。于是他砍到槐树,取出了深埋在地下的国宝。到刘肃曾这一代,这件文物已经在刘家传了八十四年,深埋在地下也有十三四年。今日白盘终于重现人间,刘氏子弟不少人当场泪流满面。
1950年,这件国宝被正式交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为了表彰刘氏子弟的功绩,国家特意奖励刘家大米5000斤,赠予大盘铭文拓片一份,留作纪念。
从清朝道光年间白盘现世,到1950年回归国家,西周虢季子白盘幸得刘家人倾力维护,与军阀、日寇、商人斗智斗勇,其中的坎坷和艰辛难以言表,他们的功绩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