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有没有毒死包拯?考古专家挖开其坟墓见到尸骨后,揭开真相

宋仁宗有没有毒死包拯?考古专家挖开其坟墓见到尸骨后,揭开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28 更新时间:2024/1/19 22:54:24

歌曲《包青天》中这样唱到“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朝和马汉在身边……”每每提起包拯这个人物,我们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正气凛然的形象。因为民间相传其黑面形象,因此被称为“包青天”。黝黑的皮肤,眉间的月牙印记成为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位正义,传奇的人物却并没有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寿终正寝,着实令人惋惜。

一生行事,正气凛然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至公元1062年去世,字希仁,安徽庐州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断案如神,清廉正直,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包青天”。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考中进士,因此被宋仁宗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但却因其父母年迈,需要赡养,朝廷提出回到合肥附近任职,但回去后,其父母不希望包拯离开,于是包拯便辞去官职,在家赡养父母,待到守丧期满后,经同乡父老乡亲多次劝勉,才赴京任职,由此可见包拯是一个至孝之人。

包拯在为官期间多次向宋仁宗弹劾官吏,上至宰相驸马,下至恶行满贯,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有一个叫王逵为官期间压榨百姓,待到包拯听闻到那王逵的种种恶行之后,就有了七次弹劾王逵的故事,甚至民间传说第七次面对宋仁宗弹劾王逵时,包拯指着鼻子骂宋仁宗,甚至连口水都喷溅在了宋仁宗的脸上。但宋仁宗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将脸上的口水拭去,继续让包拯骂,直到等到包拯骂累了,他才仿佛得到了解救一般。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拯的正直与无私,确实使他得罪了很多人,招惹到了不少的仇家。

死于毒杀?诡异蹊跷

包拯一生行得端,坐的正,因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导致他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包拯的死亡也是充满了蹊跷。从发病到去世总共只经过了十三天,相对于疾病来说,这个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一些,反倒更像是被人下毒,毒发身亡最大的特点便是快。

一直到1973年,合钢二厂进行扩建,在其附近发现了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小土坡,然后经过多方面勘察发现,包公墓才得以重见天日。考古专家们在包拯墓中,从包拯的遗骨上发现了“汞”这种重金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银,我们都知道水银作为一种重金属,具有极强的毒性,很容易引起人体产生痛痛病和水俣病,长时间生活在高汞环境中,很容易导致死亡。因此包拯死于水银中毒的可能性是有的。

仁宗陷害,还是另有其人

前面说到,包拯的遗骨中检测出了水银的成分,因此后世很多的人便认为是宋仁宗毒杀了包拯,因为包拯在面对宋仁宗时敢于直言,因此遭到了宋仁宗的忌恨。但事实上宋仁宗是一个连宫女太监都不愿意惩罚的人,甚至相传有一位大臣揭露了宋仁宗的隐私,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仁宗也并未深究,更何况包拯是为了北宋王朝的政事而直言相劝,在包拯下葬时,甚至同时出动了21具棺材下葬,为的就是不希望被包拯的仇家找到。虽然考古专家们,发现包拯墓时,墓内已经遭到了破坏,但“仁宗”确实是名副其实,因此仁宗因为忌恨而毒杀包拯的可能性便非常小。再者包拯作为北宋时的重臣,深受器重,处理国家政事,相比于蔡京丁谓等奸臣之流,真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宋仁宗又怎么会忍心自断一臂呢。

考古专家根据包拯遗骨上的水银推测出,包拯专心于工作,时常工作到深夜,利用药品调理身体时,而在古代,朱砂作为一种药材经常被使用到,但碍于古代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银对人体的危害,因此包拯将朱砂伴以药品一同食用,而朱砂中便含有水银,时间一长,水银在体内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最终导致病变,毒发身亡,着实令人感慨。

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但同时古人也有利用水银保存尸体的习惯,尤其是北宋,再加上当时包拯在人们的心中形象十分高大,因此人们在包拯的棺材内放入水银,以此希望包拯永世流传的可能也是有的,所以并不能判断水银是否为包拯死亡的真正原因。

结语

包拯,一个平民心中的青天大老爷,一个皇帝心中的忠臣重臣,一众宦官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使北宋的地方人民,有所希望,包拯的死着实令人感到惋惜,但他敢于直谏,清廉正气,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将自身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北宋王朝,最终却不能寿终正寝,这可能便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吧。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对这样一位贤者感到尊敬,并将他的精神永世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宋史》、《包公案》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宋号称有80万禁军,那金兵南下之时,这八十万大军咋都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泊秦淮》中有一讽刺宋朝统治者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评价一个朝代,我们往往会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看。从文学方面来看,宋代是词作发展的高峰,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名垂千古的文人比盛唐也毫不逊色,连宋代皇帝都大多醉心书画,例如以一手瘦金体备受称赞的宋徽宗。但一谈到武功,宋代总是给

  • 文人司马光,倾其一生来削弱宋朝,并亲手将其埋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六大奸臣司马光,司马光对宋朝的贡献,司马光谈宋朝衰败的原因

    宋王朝的羸弱在历史上十分有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的政权,他上位之后自然稀释了手下武将的兵权,开始重用文人。这一举措让宋代的文学氛围十分浓厚,而部队实力却大打折扣,而且有着文臣误国的说法。著名的文人司马光就用自己的一生

  • 李自成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为何不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真人照片,李自成怎么评价项羽,李自成最怕谁

    别人抵挡住各式敌人的围攻,自己躲在幕后在没有强大之前,送死的事情别人去,硬仗别人打。朱元璋更是绝,把厚黑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成战略学经典,还能被后人夸,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吧。李自成其实更像是半个楚霸王,这不是说他能耐多高,而是说他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

  • 为何崇祯把魏忠贤一杀,明朝就垮了?王承恩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王承恩和魏忠贤对比,明朝十三太保王承恩

    在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个人的死而埋下一国或一个朝代消亡的种子,有些是忠君爱国的贤能之臣,有些则是结党营私专擅弄权的宦官奸佞,还有些则是富有争议的人物。而在这众多人中有一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这个人就是明朝时期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但这样一位奸臣被皇帝处死后,明朝就垮了,

  • 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照,精通五种语言,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奋发向上,努力建设好一个国家,但是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越往后越衰落。明朝亦是如此,明朝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朝代,明朝既有过经济大繁荣时期,也走过下坡路。明朝众多的皇帝之中,他们有的心怀雄才大略,而有的却是玩物丧志。这大概就是历史社会现象的变化。明朝有这样一个

  • 做皇帝真的好吗?后宫要皇帝“雨露均沾”,朱元璋就说:恐有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惩罚后宫浪费粮食,朱元璋当皇帝合适吗,朱元璋后宫等级排名

    汉朝贾谊在《新书·容经》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度量,如果事情做过了头,那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超过了这个分寸,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错误。01提到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活,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至高无上的权力。

  • 朱元璋治下大旱,刘伯温趁机献上一计:杀了这个人就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临死最后一计骗过了朱元璋,刘伯温向朱元璋说义军弊病,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此乃朱元璋的《赠四仙》。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这位明太祖从平民到皇帝,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充满坎坷与曲折,不乏有刘伯温等贵人相助。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于濠州孤庄村的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朱世珍,母亲为陈

  • 明朝大臣死后在墓上刻了20个字,明朝皇帝见了要参拜,大臣要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时大臣要向皇帝下跪吗,明朝大臣死后都去哪了,明朝十八位大臣之死

    在太平盛世下依然有大臣枉死,一个昏聩的皇帝手下仍然有令人敬仰的臣子。在混乱的明朝中晚期,大臣何塘的墓碑皇帝见了都要参拜,大臣见了是要下跪的,那么何塘有何过人之处呢? 音乐家何塘 提到何塘,恐怕人们并不熟悉,因此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朱载堉。朱载堉被后人称为不能遗忘的布衣王子,也被称为古代十大音乐家

  • 文天祥被劝降后妥协,他只提出一个条件,忽必烈为何仍下令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忽必烈为什么要亲自劝降文天祥,忽必烈怎么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和忽必烈的关系

    南宋灭亡之后许多人仍旧在各地坚持抗争,给北元的统治造成许多麻烦,而文天祥就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位。忽必烈多次对其招降,但文天祥全然不顾,继续自己的反抗行动。不过从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就能看出,文天祥被劝降后其实有妥协的意思,且只提出一个条件,但忽必烈听完后为何仍旧杀了他呢?时值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军驻

  • 12岁郑和入宫,成为一名太监,为何现在多地都有他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和是太监怎么有后代,郑和是太监出身吗,郑和是太监还是宦官

    郑和下西洋,这大家并不陌生,在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这不光是中国航海史的一次壮举,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重大事件。而且也让郑和这个人扬名中外,受到世界各地的人敬仰。但是这郑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能够有着如此重要的成就,乃至后来还有后人对郑和下西洋都有研究呢?正文郑和,明朝的太监,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