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他,很多人就想到了《正气歌》或者那两句名垂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说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直面困难。而文天祥可以说是一介书生,在政治上他依旧秉持着知识分子那份传统的理想抱负,就是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五个观念已经不仅仅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终极理想,已经融入到寻常百姓的观念里,小到自身与家庭,大到国家与天下,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践行着这句话。
???
在年轻的时候,他刚好处在南宋朝廷的动荡之中,面对着周边的几个强大王朝,这个中原的王朝却有些看不过眼了,长久的积弱使得实力无法和辽国、金国以及蒙古相比,处境一直很危险。但是幸亏蒙古和金国有着血海深仇,已经累积数代,这次终于出现了带领他们走向强大的成吉思汗,于是开启了数十年的讨伐金国的战争,而南宋则是在一边瑟瑟发抖。可是最后,金国还是被灭,元朝彻底的统治了中原大地,南宋再一次面临灭亡的危机。
???
这时的文天祥还是一腔热血,想着发挥自己的力量挽救朝廷,但是朝廷的积弱是百余年来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况且此时的朝廷已经是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状态,已经腐败到了内脏,所以他的存在就是被其他人看不上,最后只能被排挤出朝廷。这让他很苦恼,索性直接扔掉笔杆子,直接挥大刀和蒙古人打仗去,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连自己也被抓承诺为给俘虏。
???
但是忽必烈却是知道他的大名,知道他的才能和能力,科技委赞赏,想要招降他,为此一直拖延了四年。在这段时间里,对方一直想着办法招降他,但是一直被在最后一次的时候,他平静的表示,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法干涉,但是可以放了自己,自己去做四处游历的倒是,将来有机会或许会帮助元朝排忧解难。对此忽必烈也是陷入犹豫的状态,这是南宋投降的臣子可就不干了,作为铁杆的汉奸,留梦炎便是如果你不杀文天祥,那么自己这些人又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正是这样,使得忽必烈最后彻底死心将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