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朝代的开国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会处理掉自己的老部下,好一点的会选择联姻,不过随着不断的联姻权势家族也会被慢慢分化。明朝开国皇帝作为残杀功臣的代表之一,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其中一位让人非常同情,他忠心耿耿却不料因为一场宴席全家遭殃,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1、徐达
徐达从小家里贫困读书机会甚少,公元1353年参加起义军,先后取和州、渡江攻城,皆为先锋。统兵征战有功,官至左相国,拜大将军。取得荣华富贵的时候,他任然谨小慎微,为人谦虚,并且摆脱乡土观念,不参与拉乡结派。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想要拉拢,他不加理睬。尽管如此,朱元璋任然对他有怀疑和猜忌,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逝,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不过这其中,流传着朱元璋赐蒸鹅而死的说法,我认为无论真假,都说明这位忠臣,生前每天都是如坐针毡。
2、常遇春
和徐达一样常遇春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是他力气大过常人,勇敢果断,善于骑射。归顺朱元璋时,常常为先锋,克敌制胜。关键军工是大破陈友谅,他和徐达相互配合,徐达率领守兵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袭击,斩首敌人万余。后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相比于徐达,他更为幸运些,洪武二年就病死了,被追封为开平王。不过,他的死也很蹊跷,常遇春摔军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时突然暴病,他本习武之人,这样严重的病情难道事先都没有一丁点征兆?突然就这么死了。
3、胡惟庸
前面所说的都是武官,这位就是文官出身。胡惟庸安徽原定人,先后担任过主薄、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相比较于徐达,此人娇纵跋扈,但对于朱元璋他还是谨小慎微博得欢心,可是此人结党拉派,排除异己,导致各种功名之徒,竞相贿赂。朱元璋看其党派一天天做大,便以“谋不轨”的罪名杀死了他,不过此案牵扯人数重多,朱元璋借此机会大兴党狱,前前后后株连三万余人。
4、傅友德
经过胡惟庸一事之后,朱元璋猜忌之心越发严重,特别到了晚年。一大批老将被其找各种借口,纷纷赐死。此时群臣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的气氛之中。经过大清洗之后,还有一位衷心武将尚在,那就是傅友德。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后,经历过平定云南,西取巴蜀,征战漠北,曾创下七战七捷无人能敌的记录,朱元璋对他很看重,还结为亲家,但还是没免一死。1394年,朱元璋宴请群臣,他首先表现得对傅友德的次子傅让异常疼爱,不断赏赐各种食物,赏赐得多了,难免吃不完,可是朱元璋可不那么想。离席的时候,朱元璋见傅让盘里还有剩菜,立马变了脸,大声斥责傅友德教子无方,不吃净盘中才,就是对皇帝的无视。
随后朱元璋赐剑给傅友德,傅友德见状,告罪退下,第二天便把自己儿子的头送上来。可朱元璋认为这还不够,便逼死了傅友德,傅友德死后,朱元璋觉得还不保险,便诛灭九族,将其全部女眷发配边疆。全家下场可谓是惨。一生忠心耿耿,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不得不让人同情。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哦!
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随手点个赞哦!谢谢了~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