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谁都可以,就他不行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谁都可以,就他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64 更新时间:2024/3/14 13:53:00

其实后人能看出朱棣的优点,朱元璋作为他的父亲,一样看得出。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朱棣很出色,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他呢?

问题的答案绝非一句“立嫡立长,立长不立贤”这么简单,背后的原因让朱元璋传位给谁都行,唯独不能传给朱棣。

性格相似

古代皇帝选择接班人,并非都遵循“立嫡立长,立长不立贤”,有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的。

举几个例子。

汉朝的刘邦曾多次提出让三儿子刘如意当太子,原因很简单,刘如意很像他,史书的原话是: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可惜的是,一帮老臣引经据典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劝阻刘邦,不然大汉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还有明朝的万历皇帝,他喜欢三儿子朱常洵和他脾气相投,于是故意不传位给皇长子朱常洛。为此他不仅玩出了“三王并封”的戏码,还杀了一批支持“立嫡立长”的大臣。然而万历皇帝实在是架不住大臣们那种前赴后继不怕死的精神,最后只能妥协。

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

汉朝的汉景帝就废长立幼,将刘彻扶上了皇位,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主汉武帝。

此外还有唐朝的李治,隋朝的杨广,清朝的雍正等,都是废长立幼的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很多皇帝喜欢选一些性格和自己相似的儿子来接班。

这么做首先是肯定了自己,因为自己当皇帝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儿子一定可以传承他的衣钵,将国家发展得更好。

其次,和自己性格相似,说明这个孩子的行事作风和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这样可以和大臣们融洽地相处,磨合期更短,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回过头来看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性格相似,连人生经历和周边的环境都很相似。

先说性格,他们都具有领导能力,杀伐果断,尚武,能征善战,猜忌多疑没有安全感,以及迂腐却又不安于现状等。

尤其是领导力和能征善战方面,两个人几乎一模一样。

朱棣少年时就从军,之后镇守幽州以及燕地等军事压力最大的北方,但每次都打得敌人都找不到北,使得漠北地区拥有了安定和谐的环境。

可以说,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能打的一个,颇有朱元璋的风范。

此外,二人的人生经历和周边的环境也很相似。比如他们都有贤内助,长子优秀但都短命,隔代指定接班人,两人的孙子都有叔叔造反等等。

可尽管如此,朱元璋似乎从来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的意思,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立嫡立长”这个原因吗?

背后的原因,两级反转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先立朱标,朱标死后又立朱允炆为太子,确实有“立嫡立长”的想法,史书中记载得清楚:

“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这也正是朱元璋迂腐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出身的原因。

众所周知,朱棣自己声称是马皇后的儿子,但许多证据表明,他只是马皇后带大的,并非是马皇后亲生。

面对这两种情况,朱标死后,如果朱元璋想要立朱棣为太子,那么一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而孙子朱允炆从小在他身边长大,朱元璋何必舍近求远,非要惹自己一身骚呢?

因此他才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

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谁都想不到。

其实朱元璋是嫌弃朱棣和他的性格太像了。是不是有些不合常理?

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虽然是个从底层打拼起来的皇帝,但他明白自身的问题,那就是太过于敏感和暴躁,且崇尚武力。

开国君主有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好事,这样的性格可以帮助他顶住压力,完成霸业。

可国家建立以后,野蛮型的皇帝会让国家陷入劫难。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为典型的就是隋炀帝杨广。当然,汉武帝也是如此,但汉朝之所以能继续延续,全赖于汉武帝之前几代人休养生息换来的。

尽管朱棣能文能武,能力非凡,但明朝刚建立,若将皇位交到朱棣的手中,大明很有可能会重蹈隋朝的覆辙。

而朱标和朱允炆不同,他们心地善良,性格温和,处事柔和不激进,因此他们都是完美地守成之君。

朱标去世后,就算皇位不传给朱允炆,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差不多,起码他们做事都比较柔和,并没有朱棣那样野蛮激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把皇位传给谁都可以,唯独不能传给朱棣。

小结,引发思考

从历史事实来看,朱元璋的做法其实很有道理,也是正确的。

朱棣虽然通过武力获得了皇位,但他性格多疑,他害怕别人如法炮制抢走他的皇位,因此连锦衣卫都不信任,为此创立了西厂用来牵制锦衣卫和文武百官。

这是明显的不自信和恐惧心理在作怪,和朱元璋一模一样,因此也给大明朝埋下了祸端。

要知道,虽然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这些机构,但他没有考虑后代的能力。因此我们看明朝的历史,到了中后期不仅宦官多强盛,且东西厂和锦衣卫三者之间时而相互攻击,时而勾肩搭背,搞得大明朝乌烟瘴气。

也正因如此,许多研究明朝历史的人都觉得,明朝表面和谐,背后却暗潮汹涌,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守成之君要做的,不是只想着巩固皇权,明里暗里搞斗争。而是要想办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想办法提高国家的经济。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如果没有他承上下,恐怕清朝早就灭亡了,更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

参考资料:《明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奇人王士宁:每天只吃2种食物却活到120岁,现在仍有人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代长寿老人王世宁,明朝十大奇人,明朝王世宁只吃两种食物

    唐太宗年迈时,疾病缠身,便逐渐开始迷信方士丹药,试图求得长寿秘诀。甚至,他还盲目相信从天竺被俘虏来的僧徒罗弥婆娑寐的妄语,服用他制出的丹药,最终引起中毒反应,反而加重了病情。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曹操也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并非几颗没有科学依据的“丹药”能够改变。但历史上就没有长寿之人了吗?

  • 南宋手工业的发展条件和原始工业化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宋工业化,宋代新兴的手工业,中国手工业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原始工业化进程是指传统社会中工业,如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建筑、造船、食品加工以及各种金属工具和器皿生产等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步接近、甚至赶上农业比重这样一种历史进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中,这种上升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但到中世后期,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明

  • 沈万三犒赏百万大军,朱元璋感到威胁将他抄家?其实两人并不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要沈万三赏赐40万大军,沈万三死于朱元璋之手视频,朱元璋打了胜仗沈万三却上了刑场

    记载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朱元璋怒曰:“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此为不靖,推出去午门。”这样看来,似乎沈万三真的是在朱元璋的打击下才被流放至死,但事实上两人并不相识。早在明朝还未建立时,沈万三便病死了,一个早已死去的人是不可能出资修建京城

  •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知道他们的结局你就懂干爹是干嘛的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义子朱勇下场,朱元璋为什么收20多个义子,郭大帅认朱元璋为义子

    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养子20多人: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朱文刚、朱文逊、朱文进、王附马、真童、金刚奴、也先、买驴、泼儿、老儿等。收养义子、义女,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当时全国兵祸连年,死人特别多,留下了不少孤儿,急待有条件的人抚养,碰上有怜悯心的文

  • 三兄弟都是明朝开国武将,全都躲过朱元璋毒手,老三的办法最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最聪明的三兄弟,明朝哪位大将替朱元璋挡箭,明朝朱元璋所杀的将领都有哪些

    真正具有大智慧和大胸怀的皇帝,如刘备、李世民、赵匡胤等人,都会妥善处理好君臣关系,以诚相待,开诚布公,以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和强大无比的自信心,善待功臣名将,君臣做到善始善终。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皇帝实在寥寥无几。更多的皇帝,选择了灭绝人性的屠戮手段,把这些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们杀戮殆尽,宁留下万世骂名

  • 南宋92:杨皇后视韩侂胄为眼中钉,组成反韩集团,欲除之后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军归宋抗辽的故事,宋朝灭亡后杨家虎将都去哪了,北宋南宋著名历史事件

    韩侂胄开禧北伐失败,引得各派不满。与韩侂胄水火不容的杨皇后决定趁此机会除掉韩侂胄。首先,他让皇子赵曮出面,向宋宁宗奏告,说韩侂胄轻启战端,重开边衅,危迫社稷,罪不容诛。宋宁宗还算明白,他听了儿子的话,不仅不怪罪韩侂胄,反而批评赵曮不识大体,吓得赵曮唯唯告退,不敢再进谗言。杨皇后一看赵曮的话没有奏效,

  • 宋太宗的一笔“败家投资”,让大宋赚足了全世界的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宗如何让大宋赚世界的钱,宋太宗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历史上对宋太宗的评价

    在印象里,宋朝基本上就没穷过,仿佛建朝开始就是“暴发户”。但其实宋朝初建时并不是这样,国库亏空得非常厉害,如果不是宋太宗进行了一笔“败家”的投资,可能宋朝也不会有后来的“暴富”。国库空虚战争不断宋太祖赵匡胤神勇无比,结束了中原的混乱局面,还完成了大一统,让华夏民族的发展重新回到了正轨之上。可惜他虽然

  • 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及家庭伦理关系的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代文教政策,宋朝的教育制度框架图,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过程

    由于宋代统治阶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其方法也是非常具有多样性。宋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榜样示范、自我修养、认知说理三种方法。一、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官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制度自唐代后,已经逐渐完备。宋代的制度多半模仿唐代,官学制度总体分为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句,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安石写给表妹的诗,王安石对女儿的感人诗,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最伤感的诗

    无论是兄弟情还是作为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他均极为看重。更是因为弟弟和女儿的离开而作下著名的伤感诗,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句,却将他的思念之情全部展现出来,可见女儿出嫁令他怎样的心生不舍。所谓父爱如山,应该就是王安石这般,儿女离开内心会充满不舍,仅可用诗词表达一下自己的思念之情。重事业重感情的王安石在许多

  • 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包拯为何也敢穿?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包拯为什么穿龙袍图片,包拯为何也能穿龙袍,为什么历代皇帝不敢穿黑龙袍

    其他人如果胆敢越权使用皇帝的“专宠”,那就是大逆不道,誓要开刀问斩的。但是,我们在影视剧、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发现,包拯的官服也是龙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包拯就不怕被开刀问斩吗?龙袍与皇权龙的形象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如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