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官和发财往往是相连的两件事情,基本上朝廷正三品以上的大官,几乎每一个都是家财万贯,因此无数的年轻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为朝中的达官显贵,从此过上无忧忧虑的富贵生活。
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古代,如果不贪污的话,当大官也是很难有钱的,毕竟哪怕是宰相,一般一个月也只有百两的俸禄用于生活,更低的官俸禄就更少了。尤其是在明朝,官员的工资水平比不上任何一个朝代,甚至还有官员努力了一辈子连告老还乡的路费都没有,但是朱元璋知道后,不但没有帮助他,反而对他处以极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官员的俸禄有多低呢?用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位明朝官员举例,官至御史大夫的名臣海瑞,其官衔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相似,但他每个月的俸禄只有一石禄米,10两银子和四百贯宝钞,基本上一家人吃吃喝喝一个月下来,分文都没有办法攒住。
在这些工资中,唯一看起来比较多的就是那四百贯宝钞,这是朱元璋上位后新发行的明朝纸币,用途基本上就是给官员发工资。后来官员越变越多,朱元璋就大力印刷宝钞,导致宝钞在交易市场上严重得泛滥,也就变得不值钱了。
所以四百贯宝钞能买到的东西,几乎和二两银子的购买力差不多。海瑞去世后,他的朋友去家里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家里只剩下了八两银子和几件旧衣服,这便是海瑞的全部家当。翻开《明史》的记载就会发现,像海瑞这样清贫一生的明朝官员,多得数不胜数。
这些官员中有的去世了没有足够的钱下葬,有的日常生活还得靠借钱维生,最惨的一位,做了几十年官没有攒到一分钱,连从京城回老家的路费都没有,最后还惨死于朱元璋的手中,这位明朝最惨官员就是曾秉正。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作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官僚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前者管理中央事务,后者管理地方事务,中书省由左右两位丞相共同总理六部事务。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能蒙蔽圣听一手遮天。
正是胡惟庸等明初丞相的肆意妄为,让朱元璋感到十分的生气,索性便废除了中书省以及丞相,由皇帝来直接统辖六部。不过虽然没有了从中作梗的小人,但是六部每天上奏的内容极其庞大,没有丞相的辅佐,朱元璋一个人还真是处理不过来。
在意识到自己还是需要帮手的时候,朱元璋决定成立一个职责类似于中书省,但是没有丞相权力的机构,这便是通政司的由来。为了避免发生大臣专权的事件,对于通政司的合适人选,朱元璋是慎之又慎。
朱元璋想从现有官僚体系中选择合适的通政使,便给给中央及地方官员们出了一道名为“天变”的政论文,官员们在文中基本上都是夸耀朱元璋如何文治武功建立大明王朝,拍马屁拍得让朱元璋都觉得尴尬不已,作为海州学政的曾秉正也给朱元璋上书了自己的文章。
朱元璋对曾秉正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他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便把他从地方调到了中央加以重用,正是由于这番机遇,曾秉正摇身一变,从九品芝麻官变成了朝中重臣。曾秉正先后做过思文监丞和刑部主事,后来通政司设立后成为了一名通政使。
曾秉正能写出让皇帝满意的文章,自然是因为其才学过人,而且在地方上体恤民情,为官清廉,赢得了一片美誉。但是来到中央任职后,曾秉正遇到了许多在地方上不曾有过的麻烦,那就是官场中的人情世故。
曾秉正担任的通政使,虽然论级别是正三品,和六部侍郎的官衔差不多,但由于通政使直接面向皇帝汇报奏折及消息,因此属于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曾秉正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有不少大臣拿着巨额钱财前来讨好他。
但曾秉正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没有收受任何的贿赂,也不会帮助任何人以权谋私,正因如此才得罪了朝廷中的许多人。于是便有人在朱元璋的面前说坏话,尽管朱元璋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时间长了,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很有可能变成真的了。
除了有人说坏话外,曾秉正自身的性格也让朱元璋不是很喜欢,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秉持公正,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直言进谏,可惜朱元璋不是唐太宗,容不得曾秉正三番五次地拂自己的面子,便让他辞官回乡了。
虽然做了几年通政使,但是曾秉正的俸禄也和海瑞相差不多,每月的吃穿用度花完便再也不剩了,而且曾秉正为人正直又是从地方上调来的,因此在京城多年也没有结识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如今被罢了官,要从京城回到老家南昌去,谈何容易?
在没有足够的路费的情况下,曾秉正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他卖掉了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准备将得到的钱当作路费回家。没想到朱元璋得晓了此事,他对于曾秉正卖女儿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命人将曾秉正关押了起来。
曾秉正解释是自己没有路费无奈之下才卖女儿的,朱元璋听了更是火冒三丈,他认为自己每个月给的俸禄已经足够多了,竟然被曾秉正说成了是没有钱回家。最终曾秉正被朱元璋下令处以极刑,惨死在狱中。
古人有句话叫“何不食肉糜”,朱元璋成为皇帝后远离了民间的是是非非,自然无法想到自己每月发得四百贯宝钞,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购买力,毕竟经济学规律是不分朝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官员不贪污确实很难大富大贵。
曾秉正的悲剧正是封建统治无法长久的有力证明,清正廉洁的官员最终没有好下场,反而是阿谀奉承之人步步高升,即使是反腐力度极大的朱元璋,都不免错杀良臣,更何况是那些腐朽的朝代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