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孙嘉诚明知与年羹尧合作是个死局,为何还要欣然前往?

雍正王朝:孙嘉诚明知与年羹尧合作是个死局,为何还要欣然前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20 更新时间:2024/2/9 15:53:20

第一,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是个倔脾气,他不怕死。从主观上说,只要能为国为民,他甘愿赴汤蹈火。

关于孙嘉诚不怕死的这一点,从他干的几件事就可以明显的看来。

第一件是雍正继位之初,他上书直谏新铸的铜钱不合理。这种事情跟他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其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他就是要掺和,为此他还跟自己的长官,身为户部尚书的阿灵阿打了一架。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并当面反驳了老八,给雍正上了一堂关于铸币潜规则的“课”。

六品小官敢打从一品尚书,而且还敢给皇帝陛下“上课”,这可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可是孙嘉诚就是敢干。

第二件是直谏年羹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了京师的大旱。结果又惹得雍正心中很不满,向他兴师问罪,说既然你忠臣,那你给我就去求雨。言外之意,你孙嘉诚要是给老子求不来雨,那我就给你好看。

虽然说,后来孙嘉诚竟然真的求来了雨,逃过了一劫。但问题是,如果没下雨呢?

雍正为了朝廷的稳定着想,会不会借他的人头一用?

所以说,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就是头犟驴,他干的几件事都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勾当。一个不小心,他就狗带了。

但是,他并不怕狗带,不怕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敢去西北的主观原因。

第二,从客观上说,孙嘉诚当时的境遇,他也不得不去西北。

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学问很好,是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原本是状元,但因为长得丑,改成了探花),说话非常有逻辑性。别人都劝他不要弹劾年羹尧,理由年羹尧平叛有功。可他却非常敏锐的指出:“平定叛军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凭什么就算在年羹尧一个人的头上?”

这一句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语道破了年羹尧居功自傲的弱点。

除了学问好之外,孙嘉诚还很侠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大家都只是一味的弹劾张廷璐,没人关心张廷玉。只有他深夜拜访张廷玉,替张写好了谏言奏书。不卑不亢,肝胆相照,此举可以说是挽救了张廷玉的政治前途。

然而,尽管孙嘉诚有这些优点,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结党。

结党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吧?从古至今的统治者,最烦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当然了,结党并非孙嘉诚的本意,他实际上并不屑于跟一帮除了叽叽喳喳,什么都办不好的言官搞在一起。

但是,由于他是御史,而他这种御史又必须抱团才有威力。所以,雍正神烦的政治形态在孙嘉诚的多次直谏下,就阴差阳错的给促成了。

弹劾诺敏、张廷璐、年羹尧,逼得雍正也不得不现场表态,就是清流党极高“战斗力”的直观表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雍正,当一帮清流党整天群起而攻之,逼你表态,你会是个什么心态?

难道年羹尧飞扬跋扈,你会不烦?

诺敏、张廷璐辜负皇恩,你不恨?

你肯定烦,也肯定恨,但你是皇帝,你不能随随便便表态。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很多话说出去了,打脸也不能收回。

你要全盘考虑问题,考虑利弊之后才能做出妥善的决定。

可是,御史们就是不管这些,他们就是逼你表态,不表态就玩命的弹劾,一直要逼你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行。(电视剧中是弘历代表雍正跟清流党谈话,才化解了弹劾年羹尧的政治危机)

这种事,一次两次你能忍,可多了呢?你断然不会忍!你必然要拆散他们。

谁带头,就把谁调走,瓦解清流联盟。否则你就会被清流党胁迫了。

在剧中,孙嘉诚正因为是清流党大哥,所以雍正必须要让他离开,把他派到西北效力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他走。

走的越远越好。

而孙嘉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

越早离开越好。

他此时离开,既可以离开是非之地,还可以到真正能实干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后来清流党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群人可谓是丧心病狂,得理不饶人,好坏全凭一张嘴。

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继续跟他们混在一起,他在后面也很有可能会掉脑袋,而且还会晚节不保。

因为,孙嘉诚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并不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可某些清流党人,比如后面接替孙嘉诚担任清流领袖的谢济世和陆生楠,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往死里咬。

刘墨林原本也是清流,可他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谢济世带着清流党把他骂的跟牛粪一样。气的一个大老爷们两眼泪汪汪。

孙嘉诚的性格跟谢济世那帮人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面的那股“歪风”,孙嘉诚要么跟清流党彻底同流合污,然后被雍正砍头。要么为百姓利益跟跟清流党决裂,然后被清流党骂的跟狗屎一样,抑郁而死。

这两种结局,哪一种都不如他去西北被年羹尧砍头。最起码,死在年羹尧手上,他还是个“烈士”,雍正和清流党都敬重他。而他若是因为新政而死,他可就真的冤枉死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了解下李德全的职位太监这个位子,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他可以左右国家命运,例如秦朝的太监赵高乱政,还有汉代的十常侍之乱,间接拉开了三国纷战的序幕,还有明代的太监魏忠贤,权力之大令人发指。因此,汲取历史教训,为了制约太监,更是下达了严令,禁止太监干政,只要有太监干政的,杀无赦! 所以,在这种情

  • 雍正王朝:从康熙去世到四爷上位,这期间谁的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王朝四爷在康熙心中的地位,雍正王朝皇帝实力排行榜,雍正王朝皇帝格局

    主要掌握权力的是三个人,张廷玉,隆科多和胤禛,在《雍正王朝》张廷玉是深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两代君王信任的,要说谁最了解康熙皇帝,除了邬思道外,一定是张廷玉,除了上奏参张廷璐一事有所延迟,张廷玉从来没有站错队。也正因为康熙皇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死鹰事件后,直接让张廷玉参与到之后的布局中,首先是撤去张廷

  • 雍正王朝:八阿哥为何敢给康熙的患难知己挖坑,他哪来的胆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最后一次考验雍正,康熙王朝雍正有谋略吗,康熙与雍正谁更强

    开始的一些行为是在试探和为了达到目的不得已而做,康熙看在眼里,却不做声。后来他就更加的胆大,不在使用阴谋来达到目的,而是明目张大使用阳谋。他以为这样做康熙会喜欢他,因为康熙这时候做事看起来用的谋略也是阳谋,所以他认为学习康熙必然会成功,以至于他疯狂到给康熙的宠臣挖坑,这也是为他彻底失败而画上句号。四

  • 雍正王朝:八阿哥智勇双全,为何却得不到康熙的青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康熙最后一次考验雍正,雍正王朝百官举荐八阿哥,雍正王朝八阿哥的权力

    一、用百官压皇帝。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曾说,让百官选太子。这时八爷党倾巢而出,到处拉票,最后百官只有十几个人仍然是推举废太子,而90%以上均推选八爷做太子。这个措施绝对是错误的。康熙此时己做了四十年左右的皇帝,他的行动尚有人掣肘。而对于立嫡这么大的事情,臣子一般是不敢站队的,一个不小心,就是全族尽

  • 雍正王朝:太子被废,又复立,难道康熙真的相信太子能继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和雍正的关系,雍正王朝四爷继承大统完整版,雍正王朝康熙怎么上位的

    其中以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为突出。这这些皇子同样对皇位跃跃欲试,与太子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所以爆发了“九子夺嫡”,尤其是康熙皇帝废太子以后复立,再废太子,两废太子使得皇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太子胤礽作为康熙第二子,母亲孝诚仁

  • 郑成功攻破南京再造明朝?这本300年前的日本小说脑洞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郑成功光复明朝,郑成功历史评价,郑成功对明朝的评价

    实际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发展水准已经远远高于中国了,这才构成了明治维新的政治基础。明治维新之前一百年的日本,并不如清代一样死气沉沉,这反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18世纪日本元禄盛世的时候,各类通俗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影响至今。而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文艺作品中,有一部作品一直备受中国人关注,

  • 从《知否》中的点茶,到《梦华录》中的茶百戏,看宋朝茶文化的鼎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茶文化是怎么来的,宋朝茶文化到底有多强,宋代茶史

    唐朝是一个奢华的朝代,宋朝是一个精致的朝代,也是茶文化鼎盛的朝代。宋朝经济发达,重文轻武。文人墨客有的当官,有的衣食无忧,落魄文人很少。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点茶和茶百戏盛行。点茶和茶百戏不是用茶叶直接泡茶而是用茶饼,这种茶饼称为研膏茶。点茶前要将茶饼碾成茶叶沫,再用箩筛不断筛出极细的茶粉。

  • 从《庆余年》的鉴察院一处,聊聊明朝锦衣卫赖以傍身的职业技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十大顶级锦衣卫,明朝末年锦衣卫都做了些什么,明朝真实的锦衣卫

    鉴察院独立于六部,直属于皇帝,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等。剧中鉴察院设立了八大处,其中一处负责监察京中百官,掌握官员的一举一动,倒是颇有点像明朝的锦衣卫。很多看了电视剧的朋友,都有进入鉴察院工作的想法,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谈谈历史上的明朝锦衣卫职能、成为锦衣卫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职业技能、哪

  • 明朝的权谋到底有多复杂?其实看懂了《大明王朝1566》里的官僚百态也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各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皇帝的权谋,明朝藩王都有哪些权力

    说来令人唏嘘,在2007年这部剧第一次上映的时候却只有0.5的收视率,“叫好不叫座”成为了它的代名词。那时候,观众们对权谋剧的审美水平还有限,大多还是比较喜欢样板化的“大好人”、“大恶人”的角色塑造手法,以至于确实较难欣赏到这部电视剧的魅力。只不过,当十几年后观众们在权谋剧的审美水平提高后,却发现这

  • 朱元璋对明教赶尽杀绝,是大明的立国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的明教和朱元璋,朱元璋原来是明教的吗,朱元璋是何时加入明教的

    这个明教并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有明教这样一个外来宗教。元末时期是明教徒最为活跃的时期,然而明教一建立,明教就消失不见了,但大明和明教之间都有一个“明”字,难免让人浮想联翩,猜测万千。那明教和明朝之间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关系呢?为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教就消失了?这里面,其实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