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是个倔脾气,他不怕死。从主观上说,只要能为国为民,他甘愿赴汤蹈火。
关于孙嘉诚不怕死的这一点,从他干的几件事就可以明显的看来。
第一件是雍正继位之初,他上书直谏新铸的铜钱不合理。这种事情跟他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其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他就是要掺和,为此他还跟自己的长官,身为户部尚书的阿灵阿打了一架。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并当面反驳了老八,给雍正上了一堂关于铸币潜规则的“课”。
六品小官敢打从一品尚书,而且还敢给皇帝陛下“上课”,这可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可是孙嘉诚就是敢干。
第二件是直谏年羹尧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了京师的大旱。结果又惹得雍正心中很不满,向他兴师问罪,说既然你忠臣,那你给我就去求雨。言外之意,你孙嘉诚要是给老子求不来雨,那我就给你好看。
虽然说,后来孙嘉诚竟然真的求来了雨,逃过了一劫。但问题是,如果没下雨呢?
雍正为了朝廷的稳定着想,会不会借他的人头一用?
所以说,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就是头犟驴,他干的几件事都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勾当。一个不小心,他就狗带了。
但是,他并不怕狗带,不怕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敢去西北的主观原因。
第二,从客观上说,孙嘉诚当时的境遇,他也不得不去西北。
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学问很好,是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原本是状元,但因为长得丑,改成了探花),说话非常有逻辑性。别人都劝他不要弹劾年羹尧,理由年羹尧平叛有功。可他却非常敏锐的指出:“平定叛军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凭什么就算在年羹尧一个人的头上?”
这一句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语道破了年羹尧居功自傲的弱点。
除了学问好之外,孙嘉诚还很侠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大家都只是一味的弹劾张廷璐,没人关心张廷玉。只有他深夜拜访张廷玉,替张写好了谏言奏书。不卑不亢,肝胆相照,此举可以说是挽救了张廷玉的政治前途。
然而,尽管孙嘉诚有这些优点,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结党。
结党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吧?从古至今的统治者,最烦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当然了,结党并非孙嘉诚的本意,他实际上并不屑于跟一帮除了叽叽喳喳,什么都办不好的言官搞在一起。
但是,由于他是御史,而他这种御史又必须抱团才有威力。所以,雍正神烦的政治形态在孙嘉诚的多次直谏下,就阴差阳错的给促成了。
弹劾诺敏、张廷璐、年羹尧,逼得雍正也不得不现场表态,就是清流党极高“战斗力”的直观表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雍正,当一帮清流党整天群起而攻之,逼你表态,你会是个什么心态?
难道年羹尧飞扬跋扈,你会不烦?
诺敏、张廷璐辜负皇恩,你不恨?
你肯定烦,也肯定恨,但你是皇帝,你不能随随便便表态。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很多话说出去了,打脸也不能收回。
你要全盘考虑问题,考虑利弊之后才能做出妥善的决定。
可是,御史们就是不管这些,他们就是逼你表态,不表态就玩命的弹劾,一直要逼你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行。(电视剧中是弘历代表雍正跟清流党谈话,才化解了弹劾年羹尧的政治危机)
这种事,一次两次你能忍,可多了呢?你断然不会忍!你必然要拆散他们。
谁带头,就把谁调走,瓦解清流联盟。否则你就会被清流党胁迫了。
在剧中,孙嘉诚正因为是清流党大哥,所以雍正必须要让他离开,把他派到西北效力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他走。
走的越远越好。
而孙嘉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
越早离开越好。
他此时离开,既可以离开是非之地,还可以到真正能实干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后来清流党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群人可谓是丧心病狂,得理不饶人,好坏全凭一张嘴。
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继续跟他们混在一起,他在后面也很有可能会掉脑袋,而且还会晚节不保。
因为,孙嘉诚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并不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可某些清流党人,比如后面接替孙嘉诚担任清流领袖的谢济世和陆生楠,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往死里咬。
刘墨林原本也是清流,可他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谢济世带着清流党把他骂的跟牛粪一样。气的一个大老爷们两眼泪汪汪。
孙嘉诚的性格跟谢济世那帮人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面的那股“歪风”,孙嘉诚要么跟清流党彻底同流合污,然后被雍正砍头。要么为百姓利益跟跟清流党决裂,然后被清流党骂的跟狗屎一样,抑郁而死。
这两种结局,哪一种都不如他去西北被年羹尧砍头。最起码,死在年羹尧手上,他还是个“烈士”,雍正和清流党都敬重他。而他若是因为新政而死,他可就真的冤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