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谁更有道理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谁更有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90 更新时间:2024/2/21 16:43:37

1、震撼赵国,让赵国产生畏惧。

2、打击赵国抵抗的信心,言外之意如果继续抵抗,将是同样的下场。

因为白起想要趁着长平之战的胜利,一鼓作气灭亡赵国,赵国是东方六国最能打的国家,如果赵国灭亡,将是天下震憾,将会打开秦国统一六国的序幕。

[var1]

白起灭赵的军事部署都安排好了,准备兵分三路攻赵,司马梗为北路军,攻打赵国北方的重要城池太原,剪除北方赵军的威胁,王龁为中路军,攻打邯郸西北方向的皮牢,今河北武安县,负责清除邯郸外围的赵军,白起为南路军,从上党直接攻打邯郸,负责主攻上赵国都城邯郸城,三路秦军遥相响应。

但是,这个时候赵国展开了外交战与纵横战,一方面派出使者苏代出使秦国,找到秦国丞相范雎,一边以金钱受贿范雎,另一边以政治利益引诱范雎,劝说范雎如果白起灭亡了赵国,那他的功劳无人可比,远在范雎之上,而当时的范雎是秦昭襄王身边最红的人。

范雎同意了赵国使者的请求,他劝说秦昭襄王罢兵的理由是:

[var1]

1、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歼灭了赵国45万大军,但是自身损失和消耗也非常大,难以继续进行灭国之战,需要休整。

2、赵国答应割6座城池给秦国。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范雎说的确实有道理,长平之战赵国动用了45万军队,而秦国动用的军队数量在50万左右,秦昭襄王为了打赢长平之战,甚至动用河内郡所有15年以上的青年男子参与辅助作战,打击赵军的粮道和援军,再说了,秦昭襄王是一国之君,对于整个国家的战争资源,他非常清楚,他听从范雎的建议是从整个秦国的政治利益出发来考虑的。

但是白起对于灭赵是势在必得,他从放了240个年龄较小的赵军就开始策划灭赵的计划了,那么问题来了,是白起更有道理,还是秦昭襄王更有道理?如果白起执意攻打赵国,能不能灭亡赵国?

[var1]

应该是很有希望灭亡赵国的。

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当时在长平一带,也就是今天山西晋城市下辖的高平市到长治市一带,这里离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有180公里左右,如果按秦军骑兵一天的行军路程是50~60公里,步兵是20~30公里,秦军的先锋部队3~4天就能到达邯郸城,而步兵则需要6~9天到达。

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基本上被全歼,此时赵国都城邯郸空虚,赵国唯一能调动的军队就是李牧的边防军,当时的李牧远在代郡和雁门郡,也就是今天山西朔州到大同一带,这里已经是山西最北边的地方,与内蒙古交界的地方。

李牧所在地离赵国都城邯郸差不多有500公里,就算李牧手下全是骑兵,有后来蒙古人的行军速度,每天能行进80~90公里,也要6~7天时间,再加上赵国派出使者通知李牧的时间,以及准备物资的时间,也需要8~9天,加起来就是14~16天时间,实际上这个时间还不止。

[var1]

而当时赵国唯一能依靠的外援就是韩国、魏国、楚国,燕国与赵国是世仇,不会帮助赵国,齐国当时的国策就是置身事外,不会帮助赵国,韩国在长平之战前后被秦国打得抬不起头,韩国也帮不了赵国,只有魏国和楚国能帮赵国,而且还需要赵国派出使者出使这两个国家,把自己国家的命运放在别人的手中,赵国就算能得到援助,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快则一个月,慢则无期限。

所以,长平之战后的形势对秦军非常有利,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军如果攻击邯郸城,有几个好处:

一、打了个时间差,就算有援军来支援赵国,秦军也有7天以上的时间来攻打邯郸,而且秦军王龁与司马梗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挡住李牧及其他赵国援军,实际上秦军攻打邯郸的时间会更长,这取决于李牧能不能打败司马梗和王龁,这个时间差都是秦军主将白起攻打邯郸的绝好时机,对秦军有利。

[var1]

二、长平之战赵国巨大的失败,让邯郸一时半会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守,邯郸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来做备战,如此之短的时间,赵国想要筹集军队、物资、粮食来对抗秦军,都是来不及的,秦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起攻击,邯郸城很难守得住。

三、赵国信心处于崩溃的边缘。白起放了240个年幼的赵军回到邯郸去报信,就是为了打击赵军的抵抗信心,军队的战斗力就来自信心,没有信心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青壮年士卒,这对赵国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一时半会,赵国还不能摆脱45万人被杀的心理影响,这对赵军的战斗力都是巨大考验。

[var1]

白起正是看到了这三点,认为有机会可以灭亡赵国,所以白起坚持要攻打赵国,一旦秦军错失了这个机会,赵国多方面动作,一方面向秦国求和,一方面向魏国求援,一方面向楚国求援,等赵国完成这一切后,秦国也就没有灭亡赵国的机会了,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印证了白起的眼光。

当秦昭襄王决定放弃攻打赵国后,赵国在确认了魏国和楚国的支援以及做好了邯郸的防御之后,居然敢拒绝之前答应了割让6座城池给秦国的协议,这一举动让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再次发兵攻打邯郸,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秦国错失了战机,秦军不仅在邯郸城下损兵折将,而且在魏军和楚军的支援之下,秦军被打得大败。

[var1]

所以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建议攻打赵国,进而灭亡赵国的举动是非常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秦昭襄王却拒绝了,如果同意的话,赵国很可能会被灭亡,赵国一灭亡的话,东方六国将会震动,接下来将被灭亡的将是韩国,最为重要的是白起不会死。

只要白起活着,肯定就能灭亡韩国,但是白起想要灭亡东方六国,还是时间不够的,如果白起能多活十年,也许在他手上就能灭亡六国进而统一天下,机会还是很大的,但这只是猜想罢了,一切都因为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攻赵,从而导致白起的身死,也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

更多文章

  • 春秋四大美人之首息夫人:两个国家因她而亡,三位国君为她倾倒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时期息夫人的故事,春秋四大美人,春秋战国时代四大美女

    在王维的笔下,息夫人的境遇实在令人同情。她因为惊人的美貌被楚王觊觎,竟给息国招来了灭国之祸。但美貌无罪,只是怀璧其罪罢了。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var1]位列春秋四大美人之首的息夫人也诚然是这样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毕竟,有两个国家因她而亡,又有多位王侯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天生

  •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就没想到秦国让白起出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平之战赵括输给白起吗,白起和赵括,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

    韩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于是主动把上党郡割给秦国,可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属秦国,冯亭于是派出使者出使赵国,请求赵国接收上党郡十七城,赵国经过一番讨论后,同意了冯亭的要求,于是赵国派出军队准备接收上党郡。[var1]秦昭襄王听说后,极度愤怒,决定出兵攻赵,秦、赵两国围绕上党进行了一系

  • 赵雍为何立质燕的嬴稷为王,这不自我树敌吗,为何赵国能决定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46年后,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由秦国名将白起指挥作战,一战就灭亡了赵国45万大军,秦国打得赵国几乎要亡国,这个时候已经去世35年的赵武灵王如果泉下有知,他会不会对当初自己拥立秦昭襄王的决定感到后悔?那么问题就来了,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干涉秦国内政,并且拥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嬴稷为王?[var1]

  • 三国中魏国最强,为何魏国很少主动进攻,反而大多数时候是在防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魏国一统三国最重要的原因,三国中为什么魏国最强,三国魏国巅峰兵力

    相对于曹魏而言,孙权主动进攻曹魏的次数,都比曹魏进攻孙权的次数多,孙权在世时主动进攻曹魏的次数一共有四次,分别是:226年,曹丕去世后,孙权趁乱攻打曹魏。228年,石亭之战中,孙权主动进攻曹魏。234年,诸葛亮去世的同年,孙权主动攻打合肥。241年,孙权三路大军分别攻打淮南、六安、樊城。[var1]

  • 陆逊为吴国鞠躬尽瘁,而孙权登基后,为何非要逼死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权为什么要杀掉陆逊,陆逊是吴国最强的吗,吴国重臣陆逊有多厉害

    不过,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开始慢慢巩固,孙权必定会加强自身的权力。出于对自身权力稳定的需要,孙权开始重用在江东毫无根基的南渡士族,并且限制世代植根于江南的江东大族。孙权逼死陆逊其矛盾的根源就是孙权打压陆逊身后的江东世家大族。[var1]孙权的江山是来自于自己的哥哥孙策。孙策在进入江东以后,刚开始的时候

  • 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真的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为什么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士大夫最后的气节

    10—13世纪的宋朝君臣士大夫,面对着与己并立的异族政权,在自古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观念的笼罩下,普遍地呈现出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孰为“中国”之君,孰为藩夷之臣;孰为王道正统,孰为霸道僭越的命题始终萦绕着宋人。为了缓解这种紧张而焦虑的心情,他们通过为《春秋》作说,并为之议论,甚至依据自

  • 秦王政并没有想杀吕不韦,只是把他迁到巴蜀,为何吕不韦要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从嬴政还在娘肚子里时,吕不韦就开始在策划,童年的嬴政除了自己父母之外,就只知道这个吕不韦在为他们家的事奔走帮忙,这无疑在嬴政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他父亲秦庄襄王成为秦王后,嬴政和母亲赵姬才从赵国回到秦国,而这一年,吕不韦已经是秦国相国。三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当时虚岁年仅13岁的嬴政成为秦王

  • 诸葛亮之死,为何被其迫害的李严哭得最伤心,甚至“激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死后李严的反应,正史中李严和诸葛亮斗得很厉害吗,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

    史书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三国志》中讲得很明白,李严得知诸葛亮病死哭得很伤心的原因是只有诸葛亮能再启用他,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严哭得伤心,不是真心感念诸葛亮,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断绝。实际上,他二人关系并不好,是诸葛亮上奏刘禅列举他的种种过错,把他贬为庶民的

  • 曹操看了一篇碑文,走出三十里路后,对杨修说:我文学才能不如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与杨修的七个故事,曹操和杨修的碑文,曹操内心对杨修的评价

    143年的五月初五,曹盱负责这次的祭祀潮神活动,他驾驶着船只来到舜江迎接潮神伍子胥,但是很不幸的是,那一天江上有大风浪,掀翻了曹盱的那只船,他的生命留在了舜江。消息传来,他那只有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伤心不已,她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死了,但事实就是这样,而且因为风浪太大,其父的尸身根本就找不到。曹娥如何

  • 三国去世最早的三位贤臣,一个可救蜀,一个可灭吴,一个可破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死得最惨的名将,三国死的最可惜的三大猛将,三国末期最厉害的人物

    在这些人中,魏蜀吴三国中都是拥有众多谋士和武将的,否则也不会建立各自的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魏蜀吴三国争霸。换个角度来说,魏蜀吴之间的争霸,不仅仅是各个主公的征战,更是各自谋士和武将的对决。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除去三国时期之外,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对决,也是谋士和武将的对决,没有这些人的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