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努尔哈赤一辈子没能打进山海关,到底是不是魏忠贤的功劳?

努尔哈赤一辈子没能打进山海关,到底是不是魏忠贤的功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29 更新时间:2024/1/15 12:44:31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东征西讨,兼并了东北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了“金”国,自称天命大汗。从此以后,他的主要精力就是死磕大明。

1619年,努尔哈赤发布“讨明檄文”,就是著名的“七大恨”,历数明朝对女真的种种仇恨,头一条就是他的祖父和父亲无辜死于明军手中。

皇帝收到消息后,派出四路大军20万人,又命令朝鲜和女真叶赫部一起出兵,对外号称47万大军,与努尔哈赤展开决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就是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明朝与女真之间的关系。

面对明朝大军的强势进攻,努尔哈赤采取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集中全部兵力围攻杜松率领的大军,最终击败了明朝的三路大军,歼灭明军5万人,俘获了大批的物资,辎重。

从此以后,明朝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全面改为“守势”。

这之后,努尔哈赤进行了多次的对明进攻,最著名的有“宁远之战”、“广宁之战”,但是,他始终未能突破山海关防线,终其一生也未能踏入关内,甚至,连他的儿子皇太极,也仅仅是在山海关外称帝。

为什么在崇祯之前,大明能将女真人牢牢的封锁在山海关之外?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边关武将的功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毛文龙,一个是袁崇焕。

天启元年,毛文龙在舅舅的推荐下,投身到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帐下,以区区200人大破后金镇江(今辽宁丹东),名声大噪。袁可立在皮岛设立东江镇的时候,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加授平辽总兵官,左都督。

可以说,毛文龙在皮岛,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盯住后金的屁股,努尔哈赤只要离开老巢,毛文龙就去骚扰他,他就得回防,这也是努尔哈赤不敢跑得太远的原因。

可惜,袁崇焕二次上任后,把毛文龙给斩了。

要说袁崇焕也是有大功劳的人,宁远之战中,他的红衣大炮让努尔哈赤吃尽了苦头,甚至后背受伤,最终毒疮发作而死。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北京,直逼京师城下,是袁崇焕带兵打退了皇太极,保下了大明一命。

可惜,最终由于崇祯的多疑和朝中大臣的诽谤,被捕入狱,最终被凌迟处死。

第二,蒙古和朝鲜的包围作用

在努尔哈赤时代,朝鲜是大明的小弟,负责替大明看家护院。蒙古是骜不驯的存在,对新生的后金政权,没有任何好感。

正是因为有大明,蒙古,朝鲜的三面包围,努尔哈赤被死死地按在辽东之内。

皇太极继位后,他改变了策略,不再死磕大明,而是重点解决两翼。

对于蒙古,他采取“打拉结合”的方式。如果臣服,那就给你送女人,相互通婚,世为姻好,如果不服,那就武力征服。

在皇太极的经营之下,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投向后金,随后,察哈尔部,喀尔喀部分别被皇太极收入囊中。正是因为控制了蒙古,皇太极才能在崇祯二年打到北京城下。

对于朝鲜,他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分别派出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四小贝勒之一的多尔衮出征朝鲜,打的李氏朝鲜满地找牙,最终臣服于后金。

正是因为失去了蒙古和朝鲜的两翼,山海关才变得尤为重要,他成为后金入主中原的最后一道门。

第三,大明财政实力的支持

在这方面,魏忠贤还是有一定功劳的。

我们知道,打仗是最烧钱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即便是最优秀的指挥官,也不可能打胜仗。

在明朝后期,国库其实是严重亏损的,魏忠贤掌权后,提出了征收“工商税”,这一招,其实就是在大资产阶级身上薅羊毛。

明朝时期,工商业是非常发达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这一点,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学过。

但是,明朝的税收,还是以农业税和土地税为主,大把大把的肥肉,都被那些精明的商人给吞噬了。

“工商税”为大明朝创下了不菲的收入,因为魏忠贤的一言堂,朝堂之上无人敢反对,资产阶级虽然忍痛割肉,但是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因此,国家财政得到了保障,社会也没有发生大的动荡。

因此,在魏忠贤时代,大明王朝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努尔哈赤的后金,并不是大明的对手。这中间,魏忠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作用。

魏忠贤死后没多久,清军就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入关,主政中原,其实也不是魏忠贤多牛,而是崇祯太蠢,但凡换一个经验老道的人继位,再给后金100年的时间,他也打不进山海关。

崇祯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他有限的17年皇帝生涯中,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崇祯干的三件蠢事

第一,不该杀袁崇焕。

当初皇太极逼近别京城,袁崇焕千里救主,被应该是被值得狠狠表扬的一件事,但是,在崇祯眼里,却是一件非常值得怀疑的事儿。他怀疑是袁崇焕主动放皇太极入关,然后再自导自演,企图邀功。

当皇太极刺探到这个消息后,顺水推舟,主动放出风:“袁崇焕就是我们的卧底”,崇祯果然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处死袁崇焕,让亲者痛仇者快。

第二,不该滥杀将士。

越是国家危亡时刻,武将越显得十分重要,可惜,崇祯明白得太晚。

对于边关将士,崇祯始终是不放心,稍有风吹草动,就怀疑边关将士投敌,然后就是下令捉拿,审问下狱。这种风声鹤唳的环境,逼着很多将领都投降了后金。

而皇太极,也改变了原来努尔哈赤的策略,主动纳降,重用汉人,比如祖大寿,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

人心向背,也是崇祯失败的一大根源。

第三,不该重用东林党。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一家独大,这些人,都是东南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们的一致要求下,崇祯取消了“工商税”。

没有了工商税,崇祯就使劲儿地增加农业税和土地税。要知道,农民和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压之下,各地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动摇了大明的国本。

清军能够入关,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吴三桂

大明真正的掘墓人,是李自成,他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最终打入北京城,逼死了崇祯帝,在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上,狠狠地踩了两脚。

而此时,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很尴尬了,老板死了,公司倒闭了,我该何去何从,要不要归顺新老板李自成。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传来了老父亲被毒打,爱妾陈圆圆被抢走的消息,他最终决定跳槽到新公司“大清集团”,并打开大门,带着新老板过来兼并了老东家。

所以说,努尔哈赤时代,他打不进山海关,是各种条件都不具备,大明也没有落魄到那个地步,与魏忠贤没有多大的关系。

如果不是崇祯瞎搞,引发农民起义,后金恐怕永远都没有机会入关。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

更多文章

  • 轰动一时的民国美女,非她不娶者成百上千,百年后发现竟是男儿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二十位民国美女,民国第一美女为什么终身不嫁,民国四大美女的别样人生

    这位引发了公众狂热的女子,没有以真名面世,只有一个笔名,叫“松陵女子潘小璜”。她的文章与众人见面时,正值晚清时期,距离清帝退位只有8年了。那时,清廷眼见着日本和俄国在东北打起了争夺战,竟然无力反抗,只能宣布中立,于是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奔走呼喊。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坊间悄然出现了一本《女子世界》杂志,这是

  • 清朝第一巨人,身高3.19米,活52岁,曾周游列国,成一代“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2米44清朝第一巨人,大清第一巨人有多高,清朝老巨人身高

    他的名字叫詹世钗,出生于1841年,是清代安徽省婺源县人。詹世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传奇和许多谜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谜团莫过于詹世钗的真实身高。3.19米这个数据是近年来最流行的,但有人考证过,詹世钗的身高在2.4米以上,而他自己说身高大约2.7米。具体数字詹世钗不肯透露,不过1893年詹世钗去世后,

  •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为净身一刀下去,结果昏睡三天,醒来大清已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悲催史,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活到哪一年,历史上死的最惨一个太监

    《潜书》上记载:太监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音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又似女非男,是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大多数太监,其实是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放弃了男人的"福利",做了阉人,他们在封建王朝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就导致了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大奸大恶之徒,如赵高、刘瑾和魏忠贤等等,所以一提起太监,人们本能的都会

  • 6岁拒缠足,13岁悔婚,这位民国第一女杀手,一生堪称大写的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国最狠的三个女人,民国第一个拒绝给女儿裹足的人,13岁民国第一女杀手

    1891年出生的郑毓秀,诞生在一个广东的清朝官吏家庭,因含着金钥匙出生,她自小倒也聪慧过人,还熟读四书五经,性格吵闹好动,不过因为母亲不受父亲待见,天天在家以泪洗面,这让小毓秀养成了一副叛逆不羁的性格。在那个时代,女孩子不到10岁就要裹小脚,郑毓秀到了6岁的时候,母亲就说,好人家的闺女都要缠足,你要

  • 雍正去世后,乾隆是如何对待宠臣李卫的?看完不免让人伤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死后乾隆是怎样对待李卫的,雍正死后他的宠臣李卫怎么样了,雍正的宠臣李卫有多大权力

    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人,在雍正去世之后,继续留下来辅佐乾隆,乾隆与雍正的做事风格截然不同,那么在乾隆一朝,李卫的待遇如何呢?乾隆有没有针对李卫?李卫的仕途开端很多人都看过一部名为《李卫当官》的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卫的形象是比较有趣的,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混混最终成长为雍正身边的宠臣,一路上靠的是自

  • 算命先生献天书,预测清朝国运800年,皇帝寿至81岁,乾隆: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算命先生预言乾隆寿命,皇帝算命100例,乾隆皇帝算命的真实故事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封建王朝完整存续超300年,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唯一存续近800年的王朝是周朝(周朝历史时长有争议),但周朝是共主性质的王朝,不是皇帝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封建王朝。不过,周朝一直被后世王朝统治者推崇,毕竟它享国久,又有贤臣典故无数。乾隆帝自然也希望清朝国运长久,为此他还特意在养心殿放了

  • 看上百本私人传记和报刊外史,让当事人还你一个真实的民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小史,关于民国时期人的传记,民国生活传记

    美《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及世界银行文件注释表明:中国在1949年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另外不是文盲的那部分,有许多只认几百个字的人,在八九十年代的今天我们只能将其列为半文盲。通过对22省308县的抽样调查,七岁以上的人,仅有百分之三十的男性及不到百分之一的女性可以读懂一封简单的书信。民国和晚清差

  • 和珅奉旨去查王亶望,王亶望竟摆上全羊席,和珅很多菜都没听说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王亶望并没有什么本事,他的父亲很有钱,给他买了个官。王亶望到甘肃后,品行不端,贪腐成性,还连年报甘肃大旱。毕竟只要上报“大旱”,甘肃每年的税收不仅不用上交朝廷,而且朝廷还会不停地给甘肃拨款。第

  • 清朝延续了276年,为何皇帝不全国推广满语?只因绕不过一个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皇帝满语名字,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话,清朝皇帝都不会说满语吗

    如今,满语已经仅限于研究领域使用,可见清朝皇帝并没有让满语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当然,满语仍然有部分融入了汉语,比如东北话“咋呼”、“埋汰”、“故懂”等词汇,就来源于满语;再比如老北京话讲究轻声和儿化音,也是受满语的发音习惯影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因此满语也是从女真语演化而来,属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士兵有的衣服前面是个兵字,清朝兵衣服上都有什么字,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样

    一字之差,概念却完全不同。哪些不同呢?必须先从清朝的军制说起。我们知道清朝有“八旗子弟”的说法,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为了兵民合一,也为了方便管理女真,先把所属的力量分成了四旗,1615年根据实际需要,又扩展成了八旗,作为常备武装。清朝皇帝常常提起,大清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这话一点也不虚。女真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