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有人提出两套方案,要让大明绝处逢生,但无奈他们遇到了崇祯

明末有人提出两套方案,要让大明绝处逢生,但无奈他们遇到了崇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63 更新时间:2023/12/16 11:26:54

在崇祯如履薄冰的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大明王朝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翻盘。其中就有两位重臣提出过两天,挽救大明财政的方案,任何一条实现,都足以助明朝续命一波,可偏偏崇祯确实急于求成,将事情办得一团糟,最后让自己挂在了歪脖子书上。

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两条建议,看看它们如果得到贯彻执行,到底能不能救大明,崇祯皇帝又是怎样对待这两套方案的。

一:卢象升提出的“因粮”

明朝末年悲剧,主要是由于关内,关外战乱不断,外加小冰河时期的加成,造成了崇祯政府财政崩溃,而财政崩溃,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缺粮。

崇祯六年在国内流寇和关外清军的来回冲杀下,明王朝的缺粮,越演越烈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这时亲眼目睹了大明缺粮惨状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向崇祯帝提出了:因粮。

常年在地方为官的卢象升,是个文武双全人物。他清楚的知晓,大明朝之所以缺粮,并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粮食都到了少数士绅手上。而造成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大明的粮食税收政策不合理,穷困的农民交粮交到破产,富得流油的官绅们,宁可粮食烂在自家仓库里喂老鼠,也绝不拿出来赈灾济民,是典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于是卢象升,想到了改革税制,按照交税者的实际经济状况,分层划分赋税比重。凡是交赋税在五两以下的普通百姓,并不加派任何赋税,赋税五两以上,按照收入的多少,来承担不同比例的加派税粮,这就是 所谓的“因粮”,它和我们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分级制度有点类似。

虽然这个政策也并不完美,有关系门路的官绅仍能逃避赋税,但却可以保证底层,苦哈哈的百姓不在承担高额赋税,能有效的制作农民起义的恶性循环。卢象升在山西时,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粮”,实施的第二年,粮食就实现了大丰收。崇祯帝仿佛看到了希望,当做榜样准备在全国推广。

但是,到了崇祯十年,崇祯帝却是不想再等了。为了实现快速剿灭流寇和镇压关外清军的计划,崇祯突然加征了“剿饷”和“辽饷”总数超过了五百万两,而且在杨嗣昌等政敌的攻击下“因粮”也被崇祯改成了“均输”,意思就是大家平摊。要知道明朝可以有着“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税”的畸形政策,这个平摊一来,其实就只是向全国各地的农民们来加收这几百万两的赋税。

如此一来,恰如以火浇油,本来就活不下去的农民,更是纷纷逃离土地参加农民军,这以后农民军四处流窜,各地流民纷纷跟随。恶性循环,局势就此失控,李自成麾下“百万大军”,开始席卷中原大地,皇帝做到崇祯这样低智商的地步,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如果说卢象升的“因粮”能够贯彻下去,大明固然无法立刻剿灭农民军和八旗,但至少能为大明打上一卷“止血绷带”,为大明续命一波。

二:痛心的“清屯充饷”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认天才的,创造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军户制度,好不花一分钱养百万大军。但是他错估了人性,这个制度发展到明末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一大毒瘤,账面上明朝两百万大军,不说能战的,就说还存在的估计都还没有一个零头。

崇祯九年,孙传庭赴陕西担任巡抚,在明朝末年,陕西就是个“大火坑”,动乱最为严重,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大佬都出自陕西,连年的折腾,陕西已到了一片残破的地步。当时赴任的孙传庭,急需一只嫡系力量来稳定局势,在无钱无兵的窘境下,他就拿出了一个比卢象升还要狠的铁腕办法:清屯充饷。

所谓“清屯充饷”就是把大量成为军官私田的军屯,统统收回,集中管理把屯田的收益,充做军队的饷银,好用此来招兵买马,组建可战之军。

终于在付出了得罪满朝文武代价后,孙传庭的“清屯充饷”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令萎靡多年的陕西官兵,终于在粮草充足后焕然一新。然后孙传庭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队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将席卷天下的闯王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铁腕的手段,换得大明朝铁腕重振,形式一度有所好转。

可谁知道,清屯充饷这个富国强军的政策,在哪个年代是捅马蜂窝的事情。当时霸占军屯的,基本都是官僚豪门,他们和朝廷的关系,用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上面有人”。孙传庭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要动军屯的人,只要一动土地,还没有正式宣布政策,就要得罪一方大佬,甚至还牵连着京城高官出手,谁敢动手?

毫无意外,孙传庭的举动,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官员。本来看到形式好转的还暗自高兴的崇祯皇帝,看到“铺天盖地”的弹劾奏章,打起来退堂鼓。而且以崇祯的个性也没法相信一个“千夫所指”的人。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为政见不合,得罪了崇祯皇帝,本就失去了信任的孙传庭被崇祯下了大狱,“清屯充饷”也就停了下来。

后来随着复出后的孙传庭和他的秦军,在潼关殉国,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大明朝,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了湖广的左良玉和山海关的吴三桂了,而这两个人什么货色,相信熟读历史的人都也应该了解。

所以欠缺战略眼光和改革决心的皇帝对国家影响多大?大明的崇祯皇帝,就用他的故事,为我们做了一次现身说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冲突本源,文官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皇帝和文官,明朝文官集团能架空皇帝吗,明朝皇帝与大臣的矛盾

    明朝的文官集团势力正式崛起到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始于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期,至“土木堡之变”后基本完成在朝堂上独大的局面,武勋、武将集团开始没落,这个期间,明朝的皇帝也开始了扶持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抗衡的新局面。明宣宗朱瞻基为何要给予宦官们教育权?给予他们帮助执政的权力?明英宗朱祁镇为何偏爱宦官王振?其实

  • 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交易:张居正和太监合作,完成一了不起的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居正改革给万历留下了多少钱,万历首辅张居正的下场,明朝万历皇帝与张居正

    这一年,一个官吏向当时的大太监冯保行贿,想谋取两淮盐运使这个“肥差”。收人钱财,替人办事,冯保很快便去找了张居正,向他推荐了这位买官之人。张居正知道冯保收了贿赂,便答应了下来。这一行为让他的弟子很是不解,便张口询问“大人一直都在反腐倡廉,可您为什么还要重用一个行贿之人 呢?”张居正笑道:“如果重用一

  • 明初才子被腰斩,表面看是受别人牵连,可事实上却暗含朱元璋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为何斩才子,朱元璋腰斩高启原因,明朝逃过朱元璋的人

    当时,苏州的前任知府陈宁,对待百姓极为苛刻。魏观到任之后,大力革除了之前的施政弊端。史书上对其记载是:“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因此魏观也深受百姓爱戴。等到了民心安定之后,魏观又开始了大力修建城市,疏浚改道,使深受战乱之祸的苏州城,重新散发出了勃勃生机。此后不久,魏观又自作主张,重修了之前张士诚作为

  • 蒙古骑兵虽然牛,但有一点比不过朱元璋的军队,所以注定要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为什么被朱元璋秒杀,朱元璋对蒙古骑兵的评价

    当时的蒙古汗国接连出现了两位雄才大略的领袖,旋风一般的蒙古骑兵们打下了大大的疆土,版图横跨欧亚大陆。在当时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就连牛气冲天的条顿骑士团,在蒙古骑兵面前都吃了瘪。在瓦尔斯塔特这场决战中,奥斯特恩率领的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公爵苏里拉斯夫组成的联军,被蒙古骑兵摧枯拉朽一般击败。此

  • 明朝皇帝寿命都不长,有人认为与朱棣有关,真是他遗传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皇帝全是朱棣一脉么,朱棣有什么遗传疾病,明朝皇帝最短命的原因

    据历史资料来看,那时候的天启皇帝只活了二十三年。而正德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是三十一岁左右。与皇帝不同的是,那时候的臣子们寿命却都很长。到了明中期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已经头发花白了,约有五十了。虽然那时候大家平均寿命都不太长,但是这二三十岁就去世还是让人有些疑惑。再看看清朝时的皇帝,大部分寿命都是比较长的,

  • 原创你知道明代太监一天的日常消费有多少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代最有钱的太监,明代太监群体的生活,明代太监手里拿什么

    明代宦官人数,最多时不过两万有余,而常在一万五到一万五千之间。较之洪武年间百人之数,已经高出百倍。随着宦官人数的增加,内官所需的巾、帽、靴及合用纻丝纱罗皮张等材料耗费极大。成化年间,工部奏:“巾帽局内侍所须纻纱罗等料银,岁约二十余万两。教前此奢极矣。”弘治年间,“又益十万,不足”。在正德初年,“尚止

  • 名曰天枝,实为弃物?浅析明朝靖江王对广西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广西靖江王陵考古发现,明朝靖江王,靖江王在明朝为何特殊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确立了以南京为中心,皇子藩王辐射全国各地的统治。而那些功臣的权力被逐渐分散以至消耗殆尽,大明江山只有一个姓——“朱”。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封藩仪式,颁布了延续大明二百多年的封藩宗亲制度。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长子朱标以及早夭的二十六子外,一共有二十五人被封

  • 明末乱世,阉党和东林党谁对明朝的破坏力更大?谁更加可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阉党对明朝的贡献,明朝阉党是如何兴起的,明朝四大阉党

    不论是所谓的“阉党”也好,是东林党也罢,放到晚明之时,他们无一不是明朝的破坏者和掘墓者。可是倘若一定要让他们分出一个高下的话,那么显然,东林党比阉党要更可恶,或者说东林党对明朝具有更强的破坏力,他们掘墓也更绝、更彻底。既然说到了阉党,那便不得不说魏忠贤。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虽说能力一般,但是用

  • 明朝后期到底有多荒唐?政权竟然能被一个太监和一个宫女掌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后期有多腐败,明朝后期的三个势力,明朝历史中的政治体制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而常新。楹联是说,魏忠贤是天地之间顶神圣的人物,能文能武就跟太阳、月亮 一样,永放光芒。结果,魏忠贤根本不识字,至于其中的意思,他就更是不明白了。说起魏忠贤,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朝的大太监,再有,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厂。其实,魏忠贤出身贫苦

  • 南宋为何困守崖山而不去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崖山之后南宋人去哪里了,南宋崖山之战细节,南宋末年崖山最后一战

    这时候的南宋,孤军被困于广东江门的崖山。崖山是扼守珠江入海水系银洲湖入海口的一个岛屿,与另一个岛屿汤瓶山遥遥相对,所以这里的入海口又叫做崖门。自从1276年南宋行在临安被元军攻破,元军从浙江到福建、广州一路追击南宋残军。宋朝君臣最终溃退到了崖山。宋元两军在崖山对峙。元军20000余人,战船40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