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是,此二人都并非朱元璋之女,至于她们为何却被封为公主,在朱元璋的诏书中,写得很清楚:
“皇侄女长自家庭,已归良婿。兹者朕登大宝,颁以恩光。宜守妇道之常,益加恭慎。毋以天泒自高,骄其夫家。当修阃范,以永令名,可封庆阳公主。”
可见,此二人都是朱元璋的侄女。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的家人几乎都在元末时期的战乱、灾荒中去世,因此登基之后,身边亲人已经不多。所以朱元璋要将侄女封为公主,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的这两个侄女都是谁,她们有着怎样的经历,以及最终结局如何。
朱元璋的两个侄女,分别被封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先来说说福成公主。要知道她是谁,就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的家人。史料记载:
“仁祖,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俱陈太后生。南昌王二子,长山阳王,无后,次文正。”
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本名朱五四)一共四个儿子,其中朱兴隆(本名朱重四)为老大。元至正四年,淮北发生严重旱灾和虫灾,到处都是疾病,从而引发饥荒,朱兴隆与父母就在这次饥荒中被饿死了。
朱元璋称帝后,将父亲追尊为皇帝,庙号仁祖,将大哥追封为南昌王,列祀家庙。朱兴隆有二子一女,次子便是明初名将朱文正,女儿便是福成公主。也就是说,福成公主是朱元璋的亲侄女。
然而福成公主在史料上的记载很少,《明史》中只有简短三十余字:
“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嫁王克恭。克恭尝为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通过这短短几十字我们可以知道,福成公主是南昌王朱兴隆的女儿,生母王氏,丈夫叫王克恭。王克恭一开始为福建行省参政,后改任福州卫指挥使。之后史料上关于福成公主的介绍就几乎没有了,就连她的生卒年都不知道。她偶尔出现在史料中,是和庆阳公主一起,那么接下来就详细说说庆阳公主。
庆阳公主与朱元璋的关系,并没有福成公主那么近,说得具体一点,她的父亲是朱元璋堂兄,所以她是朱元璋堂侄女。庆阳公主的父亲,也死于早年的灾荒中,只剩下她和母亲田氏。在朱元璋登基后,将庆阳公主父亲追封为蒙城王。
洪武元年,朱元璋将侄女和堂侄女一同封为公主,她们是明朝仅有的两位旁支公主。《明史》记载:
“洪武元年册两王女为公主,授克恭、琛为驸马都尉,迁琛淮安卫指挥使。”
两位公主都在朱元璋登基前便成了亲,所以她们当了公主,丈夫也跟着荣升为驸马。前面说了,福成公主的丈夫叫王克恭,后改任福州卫指挥使,而庆阳公主的丈夫叫黄宝,后改名黄琛,他原本是兵马副指挥,后升任为淮安卫指挥使。
不过,朱元璋既然当了皇帝,那么就要逐渐完善明朝制度才行。后来明朝就有了规定,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就算亲王的女儿都只能称为郡主。如此一来,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的身份就不符合了,她们只是皇帝的侄女和堂侄女。
于是礼部的官员就上奏,表示:
“皇侄女宜改封郡主,克恭、琛当上驸马都尉诰。”
但朱元璋是个注重亲情的人,他称帝的时候,福成、庆阳两位公主的生父已经去世,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好侄女们,便决定保留她们公主的封号,只是将岁禄减了:
“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
建文元年,建文帝决定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这时候,庆阳公主的丈夫黄琛已经去世,留下她和儿子黄铉,后者官至都督佥事。没想到建文帝对付诸位叔叔还不够,甚至下旨将庆阳公主降为庆成郡主。史料记载:
“主至建文时,改封庆成郡主。”
后来,建文帝逐渐占下风,他不得不先后派人去找朱棣议和。庆成郡主一向与朱棣要好,于是建文帝派她去朱棣军中议和。而在朱棣眼中,建文帝派庆成郡主来议和,完全就是没有诚意,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因此见到庆成郡主后,朱棣晓之以情,哭诉自己起兵是迫不得已,建文帝实在太不顾念亲情了。朱棣一番话,算是说到庆成郡主心坎上了,想当初大臣请求朱元璋将她降为郡主,朱元璋都因顾念亲情没有答应。可如今,建文帝却不念及自己是长辈,而下旨降为庆成郡主,实在让人心寒。
所以听到朱棣一番话,庆成郡主就已经动摇了,不过她还是把建文帝的话带到了。在回去之前,朱棣告诉庆成郡主,要是建文帝有诚意,就先放了他亲弟弟周王朱橚。建文帝先对付周王,就是不希望他助力朱棣,当然是不肯放的,因此议和失败。最终,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朱棣获胜,登上皇位。
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她去世后,朱棣并没有恢复她公主的封号,由此可见,只有朱元璋是真正顾念亲情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多数人印象中,那个只会屠杀功臣的明朝开国皇帝,实际也有柔情的一面。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