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只不过,战争有胜利者,那就有失败者。能成就一个人,自然就会毁掉另一个人!长平之战,成就了白起,而毁掉了当时的赵国!
本来,如果赵国坚持一直以来的作战方式,长平之战可能就不会爆发,或者说不会爆发的那么早,其结果可能也会不一样。当时,一开始与秦军对峙的,是赵国著名的将领廉颇,他知晓秦军来势汹汹,赵军恐难是对手,因此他采取了防守反击的策略,这位老将让秦人无计可施。
[var1]
然而,当时的赵王仗着赵国整体国力比秦国要强,认为对方根本不值一提,见到前线僵持了这么久,便要求廉颇主动进攻,要他赶快击败秦国。然而,廉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持防守。
而秦国为了击败赵国,便趁机散布了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这个老头,倒是那赵奢的儿子赵括有点本事,若是他来,秦国人不敢进攻。愚钝的赵王信以为真,便用赵括替了廉颇,而赵括也仗着这个谣言带来的迷之自信,谨遵了赵王进攻的命令,一上来就和秦军进行了大决战。
[var1]
结果可想而知,赵军大败,赵括也在战场上被杀死,经过长平一战,赵国国力大减,彻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能力。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常常都会将错误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然而,固然赵括能力不足酿成大错是他的错误。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个愚钝的赵王的罪过,从廉颇在前线开始,这个赵王就一直催促廉颇正面对抗秦军,而正是他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最终让秦人的计谋得逞,赵括之所以会有机会掌握军权,也都是这个赵王愚钝的原因。
[var1]
而且,即便秦人不用计谋,最终赵括没上战场,以这个赵王的性子,在廉颇固守许久之后估计也会不耐烦的主动把廉颇撤下来吧……所以,赵国的失败并非是哪个将领的过错,而是那个年代拥有着一位无能的君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