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趣读丨明朝的人们都吃哪些蔬菜

趣读丨明朝的人们都吃哪些蔬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14 更新时间:2024/2/5 18:04:16

在西方传教士的眼中,明代中国的蔬菜是当时世界上种类最齐全、质量最高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以极其艳羡的口吻这样描述:

中国气候条件的广大幅度,可以生长种类繁多的蔬菜。

食用蔬菜的种类、质量和栽培植物的种植情况也差不多,所有这些中国人使用的数量,都要比欧洲人的通数量多得多。

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也曾用类似的口吻说过明代中国:

菜园里有很多蔬菜,如大头菜、萝卜、白菜及各种有气味的菜、蒜、葱等等,极其丰富。

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仅建宁府一地出产的可供食用的蔬菜就达五十种。稍差的延平府,在嘉靖年间也有可供食用的蔬菜三十多种。

明代江苏的蔬菜品种也有许多,如南京的蕹菜,常熟的胡萝卜,嘉定的香芋,杭州的最“补益人”的芡,娄县的菱,高邮、宝应的莲房……这些蔬菜还远销各地。色泽红嫩而甘味为上的荸荠,盛产于吴中,并作为珍品远销京城。生长在江岸的藜蒿,也由九江诸处采摘,用可装数百石粮食那样大的船装上,贩运远方。

明代江南人民还不断拓展着蔬菜的食用领域。在万历以前,江南地区还很少采食莼菜,清人则明确记载:“太湖采莼,自明万历间邹舜五始”,当时张君度为此画了《采莼图》,陈仲醇、葛震甫诸名士并有题句,一时传为佳话。

明万历以后,许多士继承了前代文豪雅贤称道莼菜的传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颂扬莼菜的诗词文赋。其中以袁宏道最具代表性,在他看来,西湖的莼菜在驰名的诸美食中尤美,特别是浸湘湖一带最佳,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但清轻远胜,比荔枝还娇脆,“唯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莼菜食用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蔬菜食用水平的提高。这就如同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豆芽菜”一样,在明代却由于人们对蔬菜日益增长的需求,发“豆芽菜”的方法也开始得到了推广:

捡绿豆,水浸一宿。候涨,以新水淘,控干,用芦席洒湿衬地,掺豆于上,以湿草荐覆之,其芽自长。

由于“豆芽菜”无土便可栽培,简便易行,能补蔬菜短缺时的需求,所以在明代城市里出现了许多以专门出售“豆芽菜”为生的小商贩。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商业发达,在明代城市周围涌现出大量农民和商贩,专门从事蔬菜种植和出售,以供应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所处的地区也就成为了蔬菜生产的专业区。如《弘治吴江志》所描述的:

成化年间的苏州吴江县庞山村,每天晨钟初静时,青壮劳力甚至幼童老叟,便一个接着一个,挑着满载蔬菜的担子,达数百担之多,入城变卖。

所以,作家陈铎专写了一题为《园户》的散曲:

通渠灌圃随时序,分畦引架勤培瓠。呈新献嫩依豪富,寻僧觅道供斋素。人能咬菜根,百事堪为做,诸公近日憎粱肉。

陈铎将种蔬菜的“园户”,列为明代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表明蔬菜在明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是非常重要了。

食用野菜在明代也十分盛行,邵璨的《香囊记》记载的一普通百姓之家对年迈老人的供养,就是以野菜为羹的。这家的媳妇这样说:

饭已做在此,本待具些蔬肴之味,又无钱钞可买,适来在邻舍家,觅得野菜一束,做一碗羹,聊为下饭。[前腔]野园荒圃,挑摘取草蔬,露叶香可茹。翠盎盛来,暂假供匙箸。看柔丝嫩甲,未必成五俎。语云:七十非肉不饱,不是奴家不为肥甘之奉。幸亲甘淡泊,肯怨着忧葵女。蔬饭已具在此,请婆婆出来吃早膳。

由此可见,野菜又不仅仅是灾荒之年的代替食品,也是平时百姓赖以生存的食物,因此,在明代出现了如世界著名科技史家约瑟、鲁桂珍所说的“寻找食用植物”即野菜的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搜寻,明代的野菜品种比历史上任一个朝代都要发现得多,仅最为常见的叶可食的野菜就达一百六十五种之多。这些野菜的食用方法,多是采摘后炸熟或水浸、去掉酸苦味,加油、盐就可以调食了。随着野菜食用的日渐推广,人们食用野菜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讲究起来。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就有将野菜作为常蔬、佳蔬的烹调方法:

嫩焯黄花菜,酸齑白鼓丁。

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

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

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

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

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

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

油炒鸟英花,菱科甚可夸;

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

看麦娘,娇且佳;

破破纳,不穿他;

苦麻台下藩篱架。

雀儿绵单,猢狲脚迹;

油灼灼煎来只好吃。

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

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

这些野菜,若对照以上所举“食用植物”的著作,均可找到其痕迹。而在《西游记》中,这些野菜则是作为“素席”款待客人的,可见这些野菜食用面之广,不独救荒之用,还可精做细吃,足以登饮食大雅之堂。

◎本文摘自《明代衣食住行》,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朱棣用兵得天下,未临战阵,论功第一: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广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姚广孝临死前求朱棣的事情,朱棣早期军事经历,朱棣和姚广孝对话

    此篇,来说明代的一位人物。此人名叫姚广孝。姚广孝,相城(今苏州有相城区)人,他原是医家子弟。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道衍还曾经敬事道士席应真,得受席应真阴阳术数之学。席应真是何等人物?席应真,即席应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人。少时,辞家学道

  • 宋朝的现象级“吃货”——苏东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东坡吃货史,苏东坡为何被誉为北宋第一吃货,千古第一吃货苏东坡

    就像春秋不能没有孔子,唐朝不能没有李白,宋朝不能没有苏轼。苏轼就是宋朝最闪耀的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这是历史贴给苏轼的标签,可苏轼的成就是这些标签不能描述得尽的。“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年轻的苏轼接过老师欧阳修的大旗,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一干就是几十年。苏

  •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你认为哪个实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李渊朱元璋团队哪个更强,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李渊和朱元璋谁强

    我们先从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建国的难易程度和自身起始点的高低坦白来说,刘邦、李渊和朱元璋之中,起点最低的无疑是朱元璋和刘邦,而他们两人之中,朱元璋的起点最低:他是彻彻底底的农村出身。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李渊本身在唐初就是一个封疆大吏,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

  • 提线木偶的成功与失效——我看瓦剌与明朝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提线的小木偶读后感,提线人形木偶,明朝与瓦剌有什么关系

    瓦剌在唐朝就已经存在,当时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瓦剌可能也分得了一小块儿地盘,开始了比较愉快的自治生活。瓦剌原本居住于叶尼塞河的支流上,这个位置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还是比较靠北的,气候寒冷,不利于养牲畜种粮食,瓦剌人的生活想必水平是不咋高的。穷则思变,在元朝的时候,他们主动南迁迁到了阿尔泰山附近,条

  • 朱元璋杀人不眨眼,为何一个找他报仇的都没有?原因不止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朱元璋为父母报仇,朱元璋为何杀人成性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提到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乞丐皇帝,确实如此,他并不像大多皇帝那般生得荣华,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里,并且从小父母双亡,又赶上时局动荡,社会不太平,他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从小流落街头,差点饿死。四处流浪,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后参加了起义,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每一个新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吴钩,吴钩是宋朝著名学者吗,回到大明当皇帝吴钩随笔

    热播剧《清平乐》,让千年前的大宋再现高光时刻。温文尔雅的宋式美学,精致华贵的生活细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天团”的连番登场,让宋的光芒借助实实在在的存在照进千年之后的今天。而最令网友难忘的,是帅气斯文的仁宗皇帝。这个动不动就晕倒在妃子怀里的文弱书生,身世扑朔,但却被塑造成一

  • 嘉靖帝为什么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两种说法孰真孰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靖皇帝改朱棣庙号,嘉靖为什么把朱棣庙号改为太宗,成祖朱棣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朱棣的庙号变更,一直是个热议不绝、争议不断的话题。以至于三人成虎,流言当真。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供奉时使用的尊号,有“祖”与“宗”之分。《礼记》有言:“祖有功,宗有德。”或曰:“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所以,通常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后继皇帝则只能

  • 重庆一尊宋朝千手观音,修复时发现隐秘暗格,专家打开后激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文物修缮也是一件相当复杂浩精细的工程。对于佛像壁画这种古迹而言,如何将其还原到当年的水平,绝不是随便涂抹油彩这么简单。倘若操作不当,不但起不到修缮的效果,反而还会毁了文物。在我国重庆宝顶山大佛湾附近,有一处开凿于宋朝初年的宝顶石窟。这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石窟里密

  • 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同宋仁宗对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了多久,司马光何时开始编资治通鉴

    《史记》向以文辞优美,篇篇均可背诵著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之对应的则是北宋年间司马光所修著的《资治通鉴》,该书深得宋朝“文以载道”之精髓,详细论述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其对人性洞悉之深,世事了解之明,让后世之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主席曾通读该书十六遍之多。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奇书,作者司马光的为人

  • 明朝有10万太监,但故宫只有9千个房间,太监们住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宫住多少人,明朝太监在北京哪里,明朝各地方都有太监监管吗

    《廿二史札记》言道:“ 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一提到宦官,人们就咬牙切齿,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都是著名的奸佞之臣,一个指鹿为马,一个“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虽然众人都知道任用宦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他们更清楚的是用宦官或者是那些内阁大臣,最难避免的就是集权。而自古以来,皇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