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不亡才怪!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君臣却还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大明不亡才怪!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君臣却还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1/15 9:41:46

原本明王朝还有三支战斗力较强能够打仗的预备军队可用:

一、蓟辽总督王永吉与辽东总兵吴三桂所管辖的关辽军,尽管比起当年袁崇焕、孙承宗时期的关辽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但就算如此,依然守护着明王朝在关外最后的一座城池——宁远城,而在宁远身后就是最后的一道屏障——山海关。

二、湖北的左良玉,只不过他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早就被李自成打怕了,所以不管崇祯怎么催促就是不出兵。

三、陕西的孙传庭,这也是最靠近李自成的一支军队。可惜此前在河南郏县就已经被李自成歼灭。

这样一来,如果左良玉不能“勤王”,那除了抽调关辽军以外,崇祯已别无他法了。但是,要抽调关外的军队就意味着要放弃宁远城,所以崇祯手下的官员——内阁首辅、兵部尚书等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都怕背上“弃地入关”的历史骂名,前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其实,除了以上三支战斗力比较强的军队外,明朝还拥有一些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地方武装,比如说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葛汝芝等多处总兵依然掌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力尚待实战考验。

正月初三这天,崇祯秘密召见了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毕竟历史上曾经有多次汉家王朝南迁的例子,因为国土面积大,又有足够的纵深腹地可以应对一些临时的灾祸。更为关键的是,早在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定都在南京,即便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也仍然在旧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体系,只差皇帝把龙椅搬过去就可以。

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愿意,南京就会立即成为明王朝新的国都。其实不仅南京已经做好了准备,此时的形势对南迁也是很有利的——李自成的军队主力集中在北京以西,东面走海路基本没有起义军,崇祯完全可以非常从容地南行。此外,江淮地区也还保留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保南迁之时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随行人员的安全。

此时,崇祯皇帝所要做的,只是不要犹豫尽快决断而已!

可惜崇祯怕万一消息泄露会招来大臣的轮番攻击,因为南迁这样的大事还得经过朝廷公议这道程序,这便是明朝所谓的内阁制度。而且崇祯也深知,南迁等于放弃了宗庙陵寝之地,一旦提出一定会遭到内阁大臣们的反驳和拒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南迁不成功,自己还要颜面扫地。

就在崇祯还在犹豫要不要南迁的时候,传来了起义军渡过黄河的消息。所以在2月12日,崇祯召见了吴襄(吴三桂之父)商量调兵事宜,得知抽调王永吉与吴三桂的兵马入京勤王需要的军饷高达一百万银两,但此时的国库存银居然只有区区七万两,根本拿不出这么一大笔军饷。

崇祯只得下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捐款准备凑足百万军饷,但换来的却是一场闹剧——结果仅仅只是筹到了20万银两。明朝开朝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到了崇祯一朝的时候,皇帝早就已经失去了对群臣的控制。既然短时间无法筹得军饷调兵那就只有南迁了。

1644年2月23日,李自成攻克重镇太原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崇祯到了这天才终于决定在朝会上正式提出南迁之事。

所以从2月23日就“迁都”事宜被提上了朝堂开始,内阁就进行了不断的争论,但是一直没有结果。直到3月初四,内阁首辅陈演才在朝堂之上做出了“迎战”的决定,这个结果大大出乎了崇祯的意料。

面对如此“困局”,之前的李明睿终于站了出来。他向皇帝和群臣直言南迁,同时引经据典坦言唐迁成都,宋迁杭州,以延续国家的先例,虽然此等言辞遭到了陈演等人的反对,但的确给崇祯创造了裁决的大好机会,崇祯借此大肆责备对于保守派固守北京的说法。

历史如此,群臣只需要顺水推舟支持皇帝南迁就是,可偏偏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方案:都察院御史李邦华突然提出崇祯可以不用南迁,留在北京,只需太子南行旧都南京,即可保全大明。

对于此时的崇祯来说,自己留守北京,太子南行是最其不愿意接受的方案。因为这样一来,太子和一帮大臣可以安全而体面地撤离到南京,而崇祯本人却必须坚守北京这座孤城。一旦崇祯殉国,那么太子的随行人员,日后还有“拥立之功”,所以崇祯本人很不赞成“太子南行”这个提议。

最终,当天的庭议依旧在吵吵闹闹中结束,也依旧没有结果。满朝文武的意见不统一使得崇祯这个关键人物始终下不了决心,其优柔寡断的性格也最终使自己失去了把握大明朝命运的最后机会。

到了3月初六,周遇吉战死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崇祯才终于爆发了作为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有的强硬态度:强令蓟辽总督王永吉与吴三桂放弃关外土地进京勤王。然而这个决定下的已经太晚了,此时“南迁”与调兵守卫北京的大好时机都已经失去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优柔寡断甚至影响到了中国未来的几个世纪。

参考资料:《明史》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不敢得罪的人,后代还打他,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后代数量,朱时茂是朱元璋的后代吗,朱元璋后代有多强大

    在去的路上,有一个儿子性格暴躁,他动不动就生气。随行的人们经常受到他的责骂。有些人在给朱元璋的信件中告知他的行为。当朱元璋看到他们的抱怨时,他只是笑了笑。后来,朱元璋在一封信中看到,有一天因为食物不合他胃口,就用鞭子打了厨师。最后,在朱元璋给儿子的信中,找到了答案。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在为皇帝服役中丧

  • 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张居正不经意间说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明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太子妃喝醉把建武认成建文

    明建文帝明朝最大的八卦是啥?建文帝的下落肯定是其中之一。这八卦,不光今天的人有兴趣,当年万历皇帝也有兴趣。有次师生对谈,万历就问张居正:你说这建文帝当年到底逃出去没有?张居正回答说,正史是查不着了,但传说明英宗的时候,有个云南老僧,在墙壁上写了一句“流落江湖数十秋”,被人一问,老僧自称他就是建文帝,

  • 尼姑是如何惹到朱元璋父子了?父子俩对尼姑是大打出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和尚见朱元璋被割舌,一位高僧送给朱元璋的九个字,朱元璋与和尚的对话

    尼姑是如何惹到朱元璋了!元末时期,朝廷腐败,压榨百姓。同时因元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各路王爷互相攻伐,加上天灾,老百姓没有了活路,于是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参与推翻元朝统治。经过多年的战争,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此时的明朝是百业待兴,其中人口是严重的缺乏的,很多地方是千里无人。没有人社会就没法发

  • 宴会上,朱元璋给大臣夹菜,大臣回家后将两个儿子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害的兄弟,朱元璋儿子杀害百姓,朱元璋哪一集杀驸马

    有一天,朱元璋为文职和军事官员举行宴会。可能由于疏忽大意,门口的警卫恰好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这一天,傅让没有按照要求佩戴剑袋。朱元璋见到他时非常生气。宴会上,朱元璋几次夹菜给傅友德,但傅友德的表情很冷淡,隐隐地感谢了他。突然,朱元璋向傅友德开口大骂,并谈到傅让。傅友德立即起身对朱元璋认罪,但朱元璋

  • 李自成从北京带出的珍宝,由义子张鼐秘密护送,吴三桂命部下追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却说吴三桂派手下参将方献廷,秘密追查李自成从北京带出的那批珍宝的下落,他从一些大顺军的叛将那里得知,负责护送这批财宝的人,是李自成最信任的义子张鼐。这批财宝有二十多车,由三千忠勇之士跟随张鼐沿途保护。出北京城后,张鼐的队伍跟着李过的大军往西撤退,将一部分财宝在米脂一带埋藏,队伍离开陕西时,剩下16车

  • 名将袁崇焕被凌迟,为何老百姓抢他肉当下酒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后金军屡次入关骚扰百姓,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有大量的老百姓家里被拉壮丁,并且无情的战争杀死了很多人,也使很多人受了伤,所以京城的百姓需要把这股怨气找一个出气点,他们不会在乎这个出气筒是谁,只要有这个人,他们就会蜂拥而至,而这个时候袁崇焕要被崇祯凌迟,而他的罪名又是与后金勾结,所以结果就是如此

  • 他九岁当大明朝皇帝,二十三岁沦为阶下囚,三十一岁重新登基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皇帝登基,明朝最贤明的太子是谁,明朝历代帝王几岁登基

    朱祁镇风光灿烂的开始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时,大明朝正是太平盛世,父亲朱瞻基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兢兢业业,为祖国江山打下了一个富庶,太平的基础。不仅是物质上,朱瞻基还给儿子朱祁镇留下了“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明朝赫赫有名的重臣。而且,朱祁镇继位时,由张太后把持朝政,张太后见识深远,为人老道

  •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辽与金和宋的关系,宋打过辽么,宋对辽复仇诏书

    果真如此吗?有更好的选择吗?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然而,到澶渊之盟时,这已是一个完全不现实的选项了。宋太宗时期,宋辽之间发生过多次大战。太宗两次大举北伐,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结果确实连番大败,连太宗本人也险些把命赔上了。此后,君子馆一战,大宋再遭惨败,“死者数万人”。可以说,周

  •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蒙古军队和明朝军队,明代蒙古有多强,明朝对蒙古的胜仗

    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英勇善战,因为游牧民族有几大优势:一是游牧民族没有顾虑。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没有包袱。在作战的时候进退自如,说走就走,没有思想包袱。二是游牧民族彪悍勇猛。游牧民族有尚武传统,世世代代喜欢舞刀弄枪,以武艺精湛为荣,是优秀的战士。三是游牧民族拥有优质战马。

  • 崇祯继位后,如何处理年仅21岁、网红脸的大嫂?让人好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崇祯大臣,崇祯帝真实历史,崇祯皇帝心酸图片

    张嫣在明朝被称为“艳后”,在她十五岁时,就从全国几千名美女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的女人,史记中是这么形容张嫣的“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绝对是个人见人爱“网红”脸,因此酷爱木作的明熹宗一看到张嫣,立即“一见锺情”。▲张嫣守寡时才21岁,也是现在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