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后金军屡次入关骚扰百姓,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有大量的老百姓家里被拉壮丁,并且无情的战争杀死了很多人,也使很多人受了伤,所以京城的百姓需要把这股怨气找一个出气点,他们不会在乎这个出气筒是谁,只要有这个人,他们就会蜂拥而至,而这个时候袁崇焕要被崇祯凌迟,而他的罪名又是与后金勾结,所以结果就是如此了!
而在当时,袁崇焕就是那个唯一能抵抗住金兵入侵的大将。金兵的首领努尔哈赤自知打不过袁崇焕,但是为了对付袁崇焕,于是其使用离间计,广布流言说袁崇焕已经归降自己,马上就要放弃抵抗迎接金兵侵入中原了。而最终崇祯皇帝相信了这个拙劣的谎言,将袁崇焕撤回,并且其后崇祯皇帝还给袁崇焕按上了勾结清军入关的卖国罪名,为了惩罚袁崇焕,于是崇祯皇帝判处了他凌迟之刑。
另一个问题,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应该都是文盲状态,对事实的分辨能力很弱。明代不像我们现代,信息透明性很差,一个无主的信息就可能散布到大街小巷,且难于分辨真伪。大家也没有手机,没终端设备,信息被以讹传讹,最终都不一定成为什么样。只要有一人说袁崇焕是奸细,就可能很快流传开来,况且想干掉袁崇焕的人大有人在。满清想干掉袁崇焕,朝廷内同样有人想干掉他。于是乎袁崇焕就成了“真的”反叛,等到行刑那一天。不明真相的百姓看到袁崇焕被凌迟,加上之前的坐实的谣言,于是乎大家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来吃,对其恨之入骨。
据有关史料记载:袁崇焕被押到法场路上,刽子手就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鞑靼,相比之下更不能容忍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袁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对于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这是怎样一种痛恨。对于袁崇焕,这又是怎样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