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中努尔哈赤真有杀长子吗

历史中努尔哈赤真有杀长子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4/1/19 16:15:10

说道爱新觉罗·褚英,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他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早在青年的时候就跟随者努尔哈赤开始南征北战,为努尔哈赤统一女贞各部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随着努尔哈赤的年龄变大,褚英也一度被当成汗位继承人进行培养。但是就在褚英受命制杖仅仅三个月之后,便被努尔哈赤一撸到底,最后更是在被软禁两年后下令处死。

1、自幼经历刀光剑影,青年后屡立战功

万历五年(1577年),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迎娶了塔木巴晏之女佟佳·哈哈纳扎青作为原配夫人,次年两人生下嫡长女东果格格,而褚英则是两人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的他,乃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此时的褚英还只有3岁,因母亲早逝,年幼的褚英早早便跟随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中。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不仅要经常领兵出征,更时刻面临着族人的袭击和刺杀,而长女东果格格、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便是在这种腥风血雨中逐渐长大,幼年的经历虽然造就了褚英性格中勇敢坚强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其形成了躁烈偏执的另一面。

生逢乱世,再加上早期努尔哈赤的势力较小,因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褚英便常常跟随父亲对外征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八岁的褚英奉努尔哈赤之命,率兵征讨安楚拉库,他不畏险阻,攻取屯寨二十处,其余屯寨尽行招服,获人畜万余,胜利回师。

首次独自领兵便取得如此斩获,自然令努尔哈赤极为高兴,因而褚英返回后便被封为了洪巴图鲁(满语大英雄的意思),并晋封贝勒。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褚英又带着弟弟代善,跟随叔叔舒尔哈齐率兵三千前往蜚悠城,护送归降的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家属,途中抵制叔父以“白光”为凶兆,要求撤兵的命令,最终顺利抵达蜚悠城。而在护佑500户蜚悠部众返回时,他们又遭遇了上万乌拉兵的堵截,在舒尔哈齐因敌众我寡而畏惧时,又是褚英和代善鼓动将士主动出击、奋力拼杀,结果斩杀乌拉兵三千余人,获马5000匹、甲3000副,擒杀乌拉大将博克多。战后,因褚英的“奋勇当先”,努尔哈赤赐予其“阿尔哈图图门”(满语足智多谋的意思)尊号。

因为打仗不畏生死、奋勇争先,褚英迅速成长为了努尔哈赤麾下的得力大将,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中,褚英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当努尔哈赤逐渐衰老,有意培养接班人时,褚英自然成为首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宣布褚英以嫡长子身份,代为处理国家政务。

2、为稳固地位激化矛盾,被努尔哈赤软禁处死

执掌朝政大权后,褚英虽然战功赫赫,但毕竟资历尚浅、年纪较轻,而又太过心胸狭隘,结果与当时的“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开国五大臣”(费英东、额尔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迅速发生矛盾。

正是由于褚英资历尚浅,因而便想趁着父亲仍然在世,逐渐削弱“四大贝勒”和“开国五大臣”的财富和权力,从而使得自己的地位迅速稳固,为将来顺利继位奠定基础。然而,褚英如此操之过急,结果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促使“四大贝勒”和“开国五大臣”更是联合了起来,使自己陷入了孤立之中。

而更为让人郁闷的是,褚英对于自己的处境非但毫不知情,反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让诸贝勒和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并强迫“四大贝勒”,“不得违背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所说的话告诉父汗”,并声称“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以及对我不友好的大臣,待我坐上汗位之后,必将之处死”。

褚英的所作所为,最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五大臣”率先发难,向努尔哈赤报告褚英“似有贰心之嫌”,并将其所说之话予以转述。努尔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但也想给儿子一个检讨自己、痛思悔过的机会,便召见褚英,让其看“四贝勒”、“五大臣”告发他的文书,根据《满文老档》记载,褚英面对“四贝勒”、“五大臣”的告发,表示“无言可辩”,然而却表现出一种不思悔改的态度。

于是,努尔哈赤不得不在褚英和“四贝勒”、“五大臣”之间作一个抉择,经过反复权衡,他最终决定疏远褚英,此后两次进攻乌拉,褚英再也没有领兵出征,而是被留守后方。

然而,面对努尔哈赤的疏远,褚英非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躬自省,反而“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诅咒外出征战的军队,并扬言,“若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事发之后,褚英被以“咀呪之罪”,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被幽禁于高墙之中。

努尔哈赤本希望褚英被幽禁后,远离朝政的他能够有所悔悟,然而失去了政治权力的褚英,非但没有悔改,反而心中愤懑不已。于是,在被幽禁两年之后,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的名义下令处死,年仅三十六岁。

《满文老档》对此有载,“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常洛生平给后人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连一个月都不到就被毒死了。朱常洛出生卑微,他是明神宗和宫女所生,当时明神宗甚至不打算认这个孩子,后来因内起居注记载了此事,明神宗才被迫承认。朱常洛继位初期,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他生性放纵,沉迷酒色淫乐,导致身体是每况愈下。其实朱常洛的生平经历能给后人带来很

  • 司马炎统一三国后魏蜀吴三位君主结局都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段历时不长但声名大噪的时期,所谓的三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而三国的终点则是晋朝灭吴。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击败曹军,导致曹魏一统中国的梦想破灭,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的建立实际上也并非同时进行,曹操去世后,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

  • 朱温是怎么平定河北三镇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事实上只有我们稍微研究一下河朔三镇就能搞清楚河朔三镇也不是铁板一块。虽说号称是唐朝最为强大的节度使集团,甚至有着能与朝廷相抗衡的能力,可是盘子打了,内部肯定也会出现反叛现象的,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件事情能够说明一切,在安史之乱的后期,河朔三镇便形成。到了唐末,朱温平定河朔三镇。事实上这三镇

  • 正史上的张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辽,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人,作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的实力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张辽的实力并没有讲述太多,他的成名战就是合肥之战。那么在正史上,这样一位勇猛的武将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朝末年,王室微暗,宦官外戚争斗不断,塞外胡人(匈奴)趁机占领了不少汉地

  • 唐朝河朔三镇有多嚣张,为何唐朝始终解决不了河朔三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河朔三镇很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话说这个唐朝时期的河朔三镇非常的有意思,为何说有意思了,其实就是说的这个河朔三镇非常的嚣张,嚣张到唐朝到灭国了也都解决不了这个河朔三镇的问题了,那么这都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1、唐朝河朔三镇有多嚣张说唐朝的河朔三镇有多嚣张这个问题

  • 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账面实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不然李世民也不会手刃自己的亲兄弟了。当然,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认为李世民能力要比李建成更加出众,他更适合坐上这个皇位。李世民的确将唐朝带领至一个新的高度,不过这也不表示他发动政变就是正确的。其实李建成作为太子,他各方面的实力都在李世民之上,有关他们二人账面上

  •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何会反目成仇,李隆基为何一定要太平公主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事情,那么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非常的有意思,他们自己本来是姑侄关系,但是最后却反目成仇了,而且李隆基非要这个太平公主死了,所以很多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了,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 唐朝五律的代表人物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五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后来在唐朝发扬光大,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五言律诗。五律讲究声律以及对偶,全篇共八句组成,每句五字,基本形式分仄起和平起两种。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诗都属于五律,例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的《登岳阳楼》等。这次是准备简单介绍下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 为什么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张振武逼迫黎元洪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其实这也并不是张振武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在武昌起义的发动组织是孙武和张振武负责共进会,和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在贡献上,文学社的作用比共进会要大一点,而革命党要选黎元洪当湖北都督,和张振武无法决定这件事一样,自身的影响力不够。1、武昌首义者张振武张振武是湖北罗田人,先

  • 汉武帝的丞相有什么特点,都有什么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西汉时期,丞相多半是功勋外戚,出身都非常的高贵,而且一个个都是位高权重的,甚至在汉武帝统治初年的时候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之后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一面设置了内廷决策机构,削弱了外廷丞相的权利,同时再搭理提拔儒生布衣为相,打破了贵族担任丞相的惯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