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

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08 更新时间:2024/2/5 7:18:27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并且向各位国君推荐自己的学说,然而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其中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对孔子可以说是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或者可以说,齐景公原本是想要重用他的,但是却被晏子的一句话憋了回去,没有重用孔子。那么究竟晏子说了句什么话,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呢?晏子为何劝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晏子如何看待孔子的

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比较高。《论语》里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婴”,字“仲”,“平”是他死后的谥号。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晏子这个人和人交往,哪怕是很久了,也会保持恭敬而不失礼节。这个评价与《论语》里说的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是正相反。也就是说,晏子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和人相处久了还能保持分寸,以礼相待,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但是要从《晏子春秋》来看,显然晏婴对于孔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好。

齐景公说自己已年老,没有精力再任用孔子来齐国实施他的主张,那是《论语》里的说法。如果从《晏子春秋》来看,可能另有隐情。孔子到齐国来,齐景公想封赏孔子,把孔子留在齐国,晏婴明确表示不同意。

晏婴认为孔子为人倨傲,又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学生。放纵百姓,不能让他治民。追求服饰仪容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从内心的道义去引导和教诲民众,鼓吹的礼乐让世风奢靡而百姓的行为更轻薄。晏婴认为孔子虽然博学却不能为世之表率,自己劳心费神而无益于百姓。人们两辈子都学不尽他的学说,半辈子都搞不清他的所谓“礼”,攒多少钱也供不起他主张的那些礼乐。所以,孔子只是以繁文缛节粉饰邪说迷惑国君,这当然不能安定齐国的百姓,改变齐国的世风。

2、为何齐景公不重用孔子

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很好,所以对孔子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封赏,也不听孔子的治国之道。这样孔子在齐国肯定呆不下去,于是不得不离开了。

晏子应该是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论观点以及行为,完全对儒家的孝悌礼义持反对态度。有一次齐景公在“路寝”听到外面有哭声。“路寝”相当于正殿,专门办理公务的地宫室。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鞫语,因为自己的母亲死了而哭。有知道的人就告诉齐景公,鞫语作为儒家弟子很精通礼乐典章、丧服制度。他母亲死时厚葬,然后守丧三年,他哭得很悲伤。齐景公听了非常赞赏鞫语的行为。晏子却极不以为然。

晏婴觉得,上古圣人不是不知道这些规矩仪节,但并没有以此来教导民众,因为觉得这些繁琐的礼节对于活着的人来是非常烦扰又浪费时间的事,可是死去的人却并不知道。儒家的礼仪对死者无益,严重危害生者,这是败世之政,应该被禁止,而不应该倡导。

《晏子春秋》里这一段听起来不像是真的。如果鞫语哭母的哭声能让齐景公在宫室里听到,那除非距离特别近。如果距离很近,近到哭声都能被听到,孔子是否会不禁止鞫语?孔子非常注意在什么场合都要分寸得当,对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可能任凭鞫语在公之路寝外嚎啕大哭而不管?

再说,鞫语的母亲都死了三年了,鞫语会这么撕心裂肺地大哭吗?儒家的丧礼并不是让人发了狂似地使劲表达哀痛,之所以是“礼”就是要有所约束。亲人刚逝,无时之哭,不择时间。百日之后举行“卒哭之祭”,变为有时之哭,就是一天可以哭奠两次,朝夕各一次。三年之后整个丧礼已结束,更不能随时想起来就随时嚎啕大哭。

“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究的礼是合宜,在乎的是内心,并不是只重仪式,也不是越繁琐越好。儒家也不注重厚葬,只是讲究丧葬符合自己的身份就好。

3、孔子在齐国的遭遇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国家治理之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儿子也都要有各自的样子,上下各守秩序,国家就可以走上正轨了。

乍一听,孔子说的很对呀,大家各守阶层,各尽其责,自然安然无事。可是,当利益出现冲突之时,怎么解决呢?有人会仁爱,礼让,可是还有人不会呀。只靠儒家,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把孔子叫来讨论国政。孔子说:“政在节财。”这意思就是说要节俭。齐景公一听,很有道理呀,就准备给孔子封地,重用孔子。

当时,齐国上大夫晏婴听说了,赶紧跑去向齐景公进言。

晏婴当时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即儒家能言善辩,说的很好,可是没有相应的法度进行规范。换成现代的话就是,儒家只会画大饼,定理想,却没有实际的方法可执行,等于是空中楼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用不,当然有用,但是,只用儒家思想,是没有用的。

晏婴接着又说,儒家之人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很难作为下臣使用。而且,儒家重视丧礼,为了隆重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做法是不能形成风气的。晏婴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真相,孔子一边提倡节俭,另外一边却提倡奢侈的葬礼,非常善于伪装。说直白一点,就是虚伪。

晏婴最后又说,孔子他们四处游说,祈求官禄,是不能任用的。而且,自从文王、周公等大贤去世之后,周王朝也随之衰微,礼崩乐坏已经好长时间了。孔子重新讲究仪容服饰,繁琐的上下朝礼节,刻意于步伐这些繁文缛节。这些东西几代人也学不完,根本就搞不清楚。所以,想要用儒家的东西改变齐国风俗,恐怕不是个好办法。

这一点,西汉末年的王莽给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王莽借用儒家的虚伪,成功伪装了自己,换取了巨大声望,成功篡位。之后,王莽又希望全面恢复周朝时的礼法、制度。结果,搞得天下大乱,新朝才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晏子的话,应该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诸侯国贵族的想法。齐景公并非昏君,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就没有再重用孔子,直到孔子自行离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立无字碑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一直让人感到好奇,无字碑立于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地方。据说当时,武则天亲自纂写了5000多字的碑文,但为什么这些内容没有被刻到石碑上呢?千年以来,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但并没有一个官方解释。根据史学家的推断,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虽然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但他们母子之间

  • 庞统之死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难道有什么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庞统与诸葛亮,并成为卧龙凤雏,两人更是《三国演义》中得一可得天下的顶尖人才,只可惜庞统死的太早,在落凤坡被杀,都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这样死了,也的确是很憋屈的。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实庞统的死和诸葛亮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难道说庞统被杀其实背后和诸葛亮有什么密切的关联吗?诸葛亮到底和庞统的死之间有什么关系

  • 武则天有多记仇,爷辈的账可以同孙子一起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唐高宗病重之时,他本想把摄理政务的大权交给武则天,但遭到郝处俊的反对,导致他和武则天结仇。等武则天称帝后,郝处俊已经去世,但他的孙子郝象贤被人诬告涉嫌谋反,最后郝象贤被杀,整个郝家也被灭门,武则天更是下令将郝处俊斫棺毁柩,连死人都不放过。由此可见,武则天性格还是非常记仇的。郝象贤并非真的谋反,以他的

  • 孙权为什么赐死孙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孙登死后,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孙权第四子孙霸逐渐萌生夺嫡之心,想要取代孙和的太子之位。孙和虽是太子,但他和孙霸在礼仪上并没有上下之分,后来朝中有人议论,觉得太子身份毕竟更高,应该和藩王以作区分,此后孙霸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孙霸企图心比较强,最后他诬陷孙和,导致太子被废。不过孙霸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孙权

  • 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世人都知道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除了她的传奇经历,还有她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的原因,是要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自己不多加讨论,很多人也是因此而对武则天多了一些好感,毕竟这样豁达而且还是女帝,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无字碑上面原本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李显抹去,成了一块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是非常熟悉了,不过这个故事的重点,除了失荆州,还有“大意”。大意的意思就是很马虎,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时仔细一些冷静思考一下,就不会丢失荆州了。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就那么大意

  • 秦朝为何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为什么不是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先依据的就是他的年龄,而不是身高,年龄可以证明他生活的年岁,但是身高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同年龄也许有人很高,也许有人很矮。但是在我国古代,秦朝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要依据的却是身高,次要才是年龄,为什么秦朝时期会是这样的规定呢?身高为何会成为判断是否成年的主要依据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汉朝七国之乱时,为何匈奴没有趁机突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七国之乱,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叛乱,其实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年份也不算特别长,汉朝也还在发展当中,至少还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而匈奴一直以来也都是汉朝旁边的一大隐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是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内部可以说是非常乱的,为什么匈奴没有趁此机会偷袭呢?今天

  •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