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强调关羽不能杀为何吕蒙还是杀了?两人有什么私人恩怨吗?

孙权强调关羽不能杀为何吕蒙还是杀了?两人有什么私人恩怨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79 更新时间:2024/2/5 7:50:30

关羽最终被吕蒙所杀,而吕蒙又是东吴孙权的大将,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应该是孙权的命令,但是实际上,孙权曾经很多次的对吕蒙强调,不能杀了关羽,然而结果显然易见,吕蒙还是杀了关羽。这样看来,杀关羽这件事情,应该就是吕蒙自己的想法,那他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关羽呢?难道说吕蒙和关羽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私仇之类的,所以他对关羽恨之入骨一定要杀了他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在说正史之前,先说一下演义描写的情况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孙权采纳吕蒙之计,派遣朱然潘璋小路设伏,由潘璋部将马忠俘获了关羽父子,然后将他们押解到了孙权跟前。

孙权爱慕云长世之豪杰,就想招抚关羽。主薄左咸说:“不可。以前曹操得到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都不能留得住他。致使今日被逼迫几乎迁都以避其锋。如今主公既然把他擒住了,如果不除掉,恐怕贻患无穷。”

孙权沉吟半饷,说:“你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把关羽父子推出杀掉。

演义中是说主薄左咸的主意,孙权才杀掉了关羽父子。但史料中并没有左咸其人,一般认为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但至少说明,杀害关羽并非吕蒙的主意。

2、看一下史料是如何说的吧

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记载: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蜀记》是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三国时期蜀汉的史书,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从该书引用了许多的史料,可信度比较高。

该书记载,关羽父子被擒后,孙权想招降关羽以对抗刘备、曹操。左右说“狼子不可养,否则后患无穷。曹公没有及时除掉,招致了大患,差点到了迁徙都城的地步。现在不可以留着他”。于是,孙权就把关羽杀掉了。

这与演义描写的情景差不多,只是提这个建议的人不一样。《蜀记》说得是孙权身边左右的人,演义说是左咸,有人认为罗贯中有意无意而为之。“左右”与“左咸”字面上差不多,不清楚老罗是咋想的。

根本而言,《蜀记》与演义所言相差不大。但裴松之在此评论道: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裴松之根据《吴书》认为:孙权派遣潘璋截断了关羽的退路,抓住关羽就应该把他杀掉。况且临沮离江陵二三百里,哪里可能不杀关羽,来来回回商议要不要杀关羽呢?

其意是说,恐怕夜长梦多,直接杀掉就省心了。又说“留着关羽来对抗刘备、曹操”,这不可能,只不过想堵住一些人的嘴而已。不管咋说,这都不是吕蒙执意要杀关羽。

3、在杀关羽这事上,吕蒙究竟是个啥态度呢

据《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之前,吕蒙接替鲁肃驻守陆口时,吕蒙表现的非常低调,与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关羽从襄樊撤军后,在半路上就多次派遣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对关羽的使者很客气,而且留他们在江陵城中游览,到将士家中去致意,有些还捎来了书信问候。

关羽的使者回来,把消息告诉了众将士,都知道家门无恙,而且吕蒙照顾的比他们平时还好,关羽的将士都没有了斗志。从关羽派出使者与吕蒙联系来看,关羽还是存有想法的,是否有与吕蒙谈判的意图不得而知,但起码关羽并没有准备直接与吕蒙开战,来抢夺江陵。而此时也看不出,吕蒙执意要置关羽于死地的意思。

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不久,孙权来到了江陵,关羽自己感到穷途末路,于是败走麦城。西行到了临漳县,众将士都背叛关羽投降了孙权。孙权派遣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逃走的小路,关羽父子被擒获。

但在这里,并没有介绍关羽父子是被谁杀死的。一般认为是马忠杀死了关羽父子,但许多有影响的史书,都没有记载。这个事是与孙吴有关,毕竟是他们杀死的关羽父子,但这是件大事,孙权恐怕是尽量减少刘备集团的愤怒,不好大力张扬,也就比较低调吧。

孙吴不说,蜀汉、曹魏就不可能了解其中具体的过程了。因此,关羽没有选择主动投降孙权,孙权也没有派人去劝降关羽。关羽败逃后,的确是吕蒙的主意,在小路设伏擒获了关羽。但在擒获关羽之后,吕蒙并没有表现出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

无论演义和史书,都找不到吕蒙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更何况二人之间并不存在私人恩怨,反而是关系还比较友好。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乾隆有几个儿子?为什么没有夺嫡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历史上,康熙时期曾经出现过“九子夺嫡”,场面非常的惨烈,这九个人也是牵涉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比如朝臣,因此夺嫡绝不仅仅只是他们几个人的争夺而已。而在乾隆时期,乾隆的儿子也有不少,总共有十七个儿子,然而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像康熙时期那样发生夺嫡之争呢?乾隆的儿子们对于夺嫡事件又是

  • 康熙九子为何夺嫡?做个王爷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九子夺嫡”很多人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一次历史事件了,康熙皇帝时期,他总共有九个儿子参与了夺嫡之战,最终四子胜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九子夺嫡其实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了,除了最终的胜利者,其他的人后来也没有几个人有好下场。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参与夺嫡呢,明明这么残酷为何还要参加

  • 宋军为何能坚守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宋元襄阳之战,对于南宋来说是一次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当时元军兵力优于宋军,军队士气更是气势如虹,面对这样的元军,孤立的宋军却在襄阳城坚持了六年。当时宋军利用襄阳的地理优势,成功阻拦了元军猛烈的进攻,不过襄阳城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后续兵力还有补给能够续上,所以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但这一仗,也是让人们看

  • 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南宋的中兴四将都分别是谁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能被称为是南宋中兴四将的人都是非常给力有实力的人了,所以这四位到底有谁呢?下面跟谁小编,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南宋中兴四将常规人选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南宋中

  • 三家分晋最大的获利者是谁?为什么说是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韩赵魏将原本强大的晋国瓜分,晋国消失,而这三个国家都崛起,看起来,三家分晋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应该在这三个国家当中。然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似乎他们都不能算是最大的获利者,相反,有很多人认为秦国才是从这件事情获利最多的

  • 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和张郃谁能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武将,一般大家都更喜欢谈论蜀汉五虎将,这五位也是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将领。不过论战斗力,曹魏的五子良将也不输五虎将,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张辽和张郃这两位将领。其实对于五子良将的排名,一直有很大的争议,这种问题也很难有个准确答案。所以准备先分析下他们二人的战绩,看看谁的军功更加耀眼,再结合实际

  • 汉武帝知道刘据被冤死,为什么不立刘病已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那就是巫蛊之祸,原本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这场祸乱中被杀,皇后卫子夫也因此而死,而当汉武帝后来知道真相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太子也是有悔意的,还因此写下了罪己诏。既然如此,为什么汉武帝没有选择将刘据的儿子刘病已立为新的太子,而是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继任皇帝呢?汉武帝

  • 明末三大案指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出了很多大案,牵涉非常广,比如明朝初期就有洪武四大案,而明朝末期又有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几大案可能很多人都有听说过,都发生在皇宫之中,而且都和朱常洛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何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些案子背后又有什么样的

  • 赵匡胤为什么要杀韩重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重赟是北宋开国功臣,他曾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助他坐上皇位。韩重赟自然是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员,但此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在逐渐走向恶化。967年,有人告诉赵匡胤,说韩重赟私养亲兵,这让赵匡胤大为恼怒,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就准备处死韩重赟。这种做法跟赵匡胤当年夺取后周政权如出一辙,不过韩重赟并没有死

  • 清朝末期快要灭亡了,为什么不实行君主立宪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国家实行的非常多的一种国家制度,而这种制度对于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来说,似乎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皇帝也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虽然皇帝会成为只是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手里再也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至少能够保住自己的称号,保住皇室。然而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有实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