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人是怎么去西藏的?

清朝人是怎么去西藏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09 更新时间:2024/2/5 7:50:46

说起西藏,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去希望仅仅只需要做个充分应对高原反应的准备便可以去了。对于如今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个火车,一个飞机就能到了。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没有火车飞机小轿车的古人而言,进藏之路又意味着什么呢?答案是进藏之难,难于上青天,所幸青云有路,尚可一试。今天小编带大家研究一下,清朝人是怎么去西藏的。

事情首先要从康熙五十九年的秦蜀滇剿匪说起,云贵总督蒋陈锡因运粮有误,被责令入藏效力以戴罪立功。这位前总督一出发,马上就体验到了世事无,人走茶凉。

“藏故险阻,非人所行,从者皆散去。”

只有一位年轻人留了下来,他叫做杜昌丁,说要用一年的追随来报答蒋陈锡的知遇之恩。一年期满,杜昌丁返回家乡,就将这一年的所见所闻撰写为《藏行纪程》一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今天研究滇藏交通最为珍贵的史料之一,现代藏学家吴丰培就说“非独记入藏旅程罕见之作,亦研究云南民族者所必须参考者。”

话说回下台干部蒋陈锡和青年作家杜昌丁,这两位由滇入藏,从昆明出发,西到香格里拉,转向德钦,随后进入西藏左贡,沿着八宿,一路向洛隆进发。等到了洛隆,此时杜昌丁已经一年期满,泪别蒋陈锡后沿着原路返回昆明。

杜昌丁所走的这一条滇藏路,穿越横断山区,一路上山高谷深,还需要翻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小河流,并且经受绵延百里的白马、梅里两座雪山的考验。而且途中路况更是堪称艰险,有些路段宽不及尺,马四蹄不能并立,沿河谷而行,下游河流湍急,上流狭长寒

之所以说这条路非常之可怕,各位恐怕没什么感触,我试举一例来说明,六月份这两位经阿墩子雪道过澜沧江,当时过江有两种方式,一是索道渡江,二是索桥渡江。这二位哪敢和当地人一样用索道渡江呢,于是等了三日,待到索桥建好后,从索桥渡江。当他们踏入索桥后,波涛直接灌入桥中,蒋陈锡好几次被水浪直接打翻在地,等到他们过桥不到片刻功夫,索桥就在风雨中轰然倒塌。此时桥上尚且有四位行人,三人直接落水身亡,剩下的一个死死的扒着桥边,这才被杜昌丁救下。

而这仅仅是他们旅途中比较危险的一段罢了。

当然,大清人想要入藏并不只有这一种选择,还有一条北线,从西宁出发,经日月山、木鲁乌苏河、唐古拉山口、藏北那曲等地到拉萨,总路程3700里;

总的来说,入藏的道路就是北线和杜昌丁所走的南线,不过有人南线的出发是自蜀入藏,而杜昌丁是从昆明出发。

具体的来说,首先康熙年间的焦应旗所写的《藏程纪略》记载的是自西宁入藏的路线,杜昌丁的《藏行纪程》记载的是自云南入藏的路线,等到雍正年间,我师的《藏炉总记》则开了全面记载进藏线路的先河,它分别记载了从四川、青海、云南三条入藏路线。光绪十二年,西藏交通献的集大成者出现了,这就是黄沛翘编纂的《西藏图考》。

以上的提及的各个书籍,其实比起地理图志,更像是文人的游记,另外一边,在杜昌丁返滇之后不久蒋陈锡即客死异乡,令人唏嘘。

清人对于西藏地理上的了解,开始于康熙年间。这个时间,康熙自认是盛世人间,要堪舆测绘每一片土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开展了对全国轰轰烈烈的地理测绘。在这一场运动中,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资料非常稀缺。仅有的几份地图,往往也只是曾经军队所用的简陋图纸。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在1715年派出钦天监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西藏地区测绘地形。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这个名字非常之绕口,由于作者打字时打错了很多遍,所以满怀情绪的在这里留下吐槽。

这一次测绘的成果,就是《康熙皇舆全览图》,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并命名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比外国人的测量早了135年。

在清人心里,虽然西藏地处边陲、气候严寒、甚至语言不通,还略带神秘的色彩,但他们永远乐意用一颗炽热的心,去认识这片神秘的土地。

说回正题,对西藏的地理测绘其表现成果就是地图。在当时,测绘的工作主要由掌握专业知识的传教士来进行,针对西藏的第一次测绘是1709年,在完成工作后于1711年将成果交给雷孝思,但因为并未标明经纬,被雷孝思认为无用。康熙得知此事后派遣数人去学习专业的测绘知识,前文提到的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胜住就是这批人中的两位。不过由于突发战事,这两位从冈底斯山匆忙返程,还没来得及对所绘地图进行复核,并且,地图中的部分资料也仅是两人根据传闻所绘,并不精准。

等到乾隆年间,绘图工作已经开始进入低谷,地图制作水平大为衰退,甚至众多图考中仅绘地图,不标经纬,最过分的是很多地图采用了山水画的形式,不说经纬,就连比例尺都是错误的。

不过,虽然问题多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的地图却越来越多,例如《卫藏全图》、《西藏全境道里图》、《西藏全图》等等层出不穷,虽然不甚精确,但这表明内地的众人对西藏的认识是渐渐的越发开阔。

关于清人研究西藏的动机,其实这些去西藏进行考察的人员,往往只是官员,由于科举制的存在,这些人具有良好的文史素养,因此将所见所闻编写成书,就有了对于西藏的各种游记。要论起他们的出发点,《西藏图考》的作者黄沛翘曾说过“盖昔之卫藏只滇蜀之藩篱,今则西南攘印缅,西北御俄罗斯,正北又为新疆之后障,坤维大局,斯其咽喉,未雨之谋,履霜之戒,其可忽耶?”

可见其目的是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不过,就算如此,这些相关的著作依旧丰富了国人对祖国大西南的认知,在学术的角度上,尤其是中国地理学,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他们笔下记录着关于西藏的高山、河流、人口、山川、疆域、交通站、民族分布、灾害分布,还有那里的气候、道路、物产、居民、建筑、民风以及宗教。

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在他们的笔下鲜活着展示着,这就是最初清人对西藏略带温度的认识,也构成了我们对西藏神秘的向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孙权强调关羽不能杀为何吕蒙还是杀了?两人有什么私人恩怨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最终被吕蒙所杀,而吕蒙又是东吴孙权的大将,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应该是孙权的命令,但是实际上,孙权曾经很多次的对吕蒙强调,不能杀了关羽,然而结果显然易见,吕蒙还是杀了关羽。这样看来,杀关羽这件事情,应该就是吕蒙自己的想法,那他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关羽呢?难道说吕蒙和关羽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私仇之类的,所以

  • 乾隆有几个儿子?为什么没有夺嫡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历史上,康熙时期曾经出现过“九子夺嫡”,场面非常的惨烈,这九个人也是牵涉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比如朝臣,因此夺嫡绝不仅仅只是他们几个人的争夺而已。而在乾隆时期,乾隆的儿子也有不少,总共有十七个儿子,然而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像康熙时期那样发生夺嫡之争呢?乾隆的儿子们对于夺嫡事件又是

  • 康熙九子为何夺嫡?做个王爷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九子夺嫡”很多人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一次历史事件了,康熙皇帝时期,他总共有九个儿子参与了夺嫡之战,最终四子胜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九子夺嫡其实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了,除了最终的胜利者,其他的人后来也没有几个人有好下场。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参与夺嫡呢,明明这么残酷为何还要参加

  • 宋军为何能坚守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宋元襄阳之战,对于南宋来说是一次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当时元军兵力优于宋军,军队士气更是气势如虹,面对这样的元军,孤立的宋军却在襄阳城坚持了六年。当时宋军利用襄阳的地理优势,成功阻拦了元军猛烈的进攻,不过襄阳城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后续兵力还有补给能够续上,所以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但这一仗,也是让人们看

  • 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南宋的中兴四将都分别是谁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能被称为是南宋中兴四将的人都是非常给力有实力的人了,所以这四位到底有谁呢?下面跟谁小编,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南宋中兴四将常规人选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南宋中

  • 三家分晋最大的获利者是谁?为什么说是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韩赵魏将原本强大的晋国瓜分,晋国消失,而这三个国家都崛起,看起来,三家分晋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应该在这三个国家当中。然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似乎他们都不能算是最大的获利者,相反,有很多人认为秦国才是从这件事情获利最多的

  • 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和张郃谁能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武将,一般大家都更喜欢谈论蜀汉五虎将,这五位也是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将领。不过论战斗力,曹魏的五子良将也不输五虎将,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张辽和张郃这两位将领。其实对于五子良将的排名,一直有很大的争议,这种问题也很难有个准确答案。所以准备先分析下他们二人的战绩,看看谁的军功更加耀眼,再结合实际

  • 汉武帝知道刘据被冤死,为什么不立刘病已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那就是巫蛊之祸,原本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这场祸乱中被杀,皇后卫子夫也因此而死,而当汉武帝后来知道真相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太子也是有悔意的,还因此写下了罪己诏。既然如此,为什么汉武帝没有选择将刘据的儿子刘病已立为新的太子,而是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继任皇帝呢?汉武帝

  • 明末三大案指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出了很多大案,牵涉非常广,比如明朝初期就有洪武四大案,而明朝末期又有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几大案可能很多人都有听说过,都发生在皇宫之中,而且都和朱常洛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何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些案子背后又有什么样的

  • 赵匡胤为什么要杀韩重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重赟是北宋开国功臣,他曾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助他坐上皇位。韩重赟自然是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员,但此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在逐渐走向恶化。967年,有人告诉赵匡胤,说韩重赟私养亲兵,这让赵匡胤大为恼怒,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就准备处死韩重赟。这种做法跟赵匡胤当年夺取后周政权如出一辙,不过韩重赟并没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