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杀了太平公主,为何留下她的儿子?

李隆基杀了太平公主,为何留下她的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78 更新时间:2024/2/3 22:17:24

太平公主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拥有非常传奇经历的女性了,她身为武则天的女儿也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对于皇位也有自己的野心。不过后来还是并没有能够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且最终太平公主还被李隆基所杀。对于李隆基来说,自然要除掉一切对于自己的皇位有威胁存在的人,即便是自己的姑母也在所不惜。不过,既然要斩草除根,为何李隆基最后却留下了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713年,唐朝都城长安一直被乌云所笼罩着。

天将大变,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但对于长安的百姓来说,他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自从武则天死后,笼罩在长安上的乌云就没有消散过。

如果要问这时候的长安,谁的权力最大,不少人会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毕竟他现在是皇帝。

可是当时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都知道,此时的长安可不是李隆基说了算,当然也不是太上皇李旦说的算,而是太平公主说了算。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在武则天执政后期,还一再对其进行培养,意在让其接自己的班。

可是后来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趁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着武则天退位了,进而拥立了唐中宗李显复位,这下好了,江山重新回到了李唐手里,太平公主想要接武周政权的愿望,自然也落了空。

不过太平公主并不灰心,因为她知道自己哥哥的能力,但是她却忽略了自己侄儿李隆基的本事,最终在和李隆基的斗法中,太平公主完败,而她也在政变失败后被赐自尽。

在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对她的后代自然要个大清算,肃清薛家成为了李隆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李隆基也确实这样做了。

太平公主的后代大多也都被李隆基处死了,为何说是大多而不是全部呢,这是因为李隆基还唯独留下了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

斩草要除根,这是帝王所崇信的信条,为何李隆基却没有这么做呢,这件事还得唐睿宗李旦的二次即位说起。

1、李旦:你们该斗斗,我不问

唐中宗接了武则天的班之后,没当几年的皇帝就倒在了自己的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的手里,还别说唐朝皇宫的女人还真是各个都不简单,唐中宗死后,韦后就扶持了幼子温王李重茂继位,自己则意在效仿武后。

可是对于韦后的专权,自然有人不满,而跳出来的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的兵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等人,并且拥立唐睿宗李旦重新当了皇帝,李旦此人很软,这虽然是他第二次当皇帝,但是根本驾驭不住唐朝的暗流涌动。

李旦继位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人的矛盾就趋于不可调和,想想也是,蛋糕就这么大,谁都想多吃一口,不打架才怪。

而对于这两人的争权,李旦根本无法驾驭,当然也无法调和,李旦干脆再一次当了鸵鸟,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双手一摊,不问了。

2、太平公主:李隆基不是我的对手

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感觉并不好,因为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仗着李旦的宠爱,那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朝中不少大臣也都是太平公主的亲信,李隆基连施展拳脚的能力都没有。

而在太平公主的眼里,李隆基只是一个小孩子,她自认为无论是权谋还是势力,李隆基都不是对手,后来看着李隆基逐渐有了做大的趋势,太平公主觉得不能忍了,于是她就想对李隆基来个斩首行动,想要毒死李隆基,只不过没成功。

可是李隆基是正儿八经的皇帝,而太平公主势力再大,也是没有名分的,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也觉得不能忍了。

于是在臣下的建议下,李隆基来了个先发制人,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而太平公主被迫逃入了山寺之中,后来太平公主无路可走,最终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

3、薛崇简:我打心底是拥护表哥的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家族来了一个大清洗,太平公主的后代也基本全被处死了,但是李隆基并没有斩草除根,他还留下了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李隆基作为一个玩弄权术起家的帝王,这点道理他不懂吗,为何留下太平公主的儿子呢,这不是给自己找不愉快?

其实李隆基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独留下薛崇简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因为薛崇简打心底是站在自己这边的。

说到这,不少人就会怀疑了,薛崇简是太平公主的亲儿子,却和表哥穿一条裤子,这脑袋是被门挤了?

薛崇简的脑袋有没有被门挤,这点我不清楚,但是他真心拥护李隆基却是千真万确的,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时候,薛崇简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自己的母亲不要和李隆基作对。

后来也正是因为薛崇简处处向着李隆基,让太平公主觉得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鞭打薛崇简,这让薛崇简的内心对自己的母亲更是有怨言了,可是他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正是薛崇简的这种态度,让李隆基大为感动,所以等到太平公主死后,除了薛崇简外,李隆基处死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子女,甚至连自己已经死去的姑父,都被李隆基进行了二次伤害。

史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为:公主事败,儿女俱受牵连,惟崇简幸免,复官爵,赐姓李,视同宗亲。

斩草不除根,李隆基灭了太平公主一家,独留了她的儿子薛崇简,那么幸免的薛崇简真的得到了李隆基的宽恕吗,其实也不见得,因为薛崇简虽然捡了一条命,却被李隆基赶出了长安,在接下来的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为李隆基一贬再贬,最终抑郁而终,病死在了袁州。

由此可见,帝王之家权力至上,一旦有人动了这块奶酪,即便是最亲的人也会反目成仇,这或许也是生在帝王之家的悲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和孙策都是白手起家,为何两人的差距如此之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到刘备和孙策两人,严格来说他们其实都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可能觉得,孙策是建立在孙坚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完全的白手起家,但其实孙坚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逐渐的声名鹊起,这个时候的孙策所做的事情,孙坚也并没有给到太多的助力,很多事情都是孙策自己去解决的,因此要说是白手起家,孙策也不为

  • 刘备托孤是否在试探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话可谓是推心置腹,不过对于其中含义各有各的解读。大家都非常好奇,刘备究竟说的是实话,还是在试探诸葛亮呢?其实刘备应该说的都是心里话,他这样做只是想让诸葛亮能够安心,好好帮助刘禅,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绝不可能自立的,要是蜀国的皇帝由他来当,就会变的名不正言不顺。刘备并非心胸狭隘

  • 澶渊之盟对北宋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给金国崛起创造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有诸多好处,例如结束了宋辽两国长达20多年的战争,百姓能好好安居乐业,而且还减轻了朝廷的赋税压力,节省开支百姓也会轻松一些。此后宋辽民间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不过澶渊之盟既然有积极的一面,肯定也会有消极的一面,因为战争停止,宋朝的几位皇帝开始减少兵力,导致不少武官被文臣排

  • 天启大爆炸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真的和陨石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5月30日上午9点左右,在北京城西南隅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起大爆炸,爆炸半径约为750米,导致2万多人丧生,而这场爆炸发生的原因至今不明。因为是在火药库附近,所以多半怀疑这场大爆炸和火药有关,不过还有另一种比较玄乎的说法,是称天上有陨石降落,所以造成了这场大灾难。可能未

  • 曹操败走华容道,为什么既不能杀也不能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随后准备从华容道撤离。诸葛亮已经算到了这一步,于是提前让关羽前去拦截,关羽虽然碰见了曹操,但他既没有杀他,也没有将他拿下,而是为了报恩将曹操给放走。关羽义薄云天,这天下人皆知,不过就这样放走曹操是不是也有点太草率了?其实刘备、诸葛亮早就猜到关羽会做出如此决定,才会让他去完成此事。曹

  •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退至白帝城,至死不回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中,刘备作为战败方,在兵败之后自然是要退兵的,但是刘备最终退到了白帝城,而且就在白帝城死去,临终之前指定了李严和诸葛亮为托孤大臣,交代好了一切的后事。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蜀汉的大本营在成都,成都作为蜀汉都城,为何不是刘备首选的退居地?刘备在战败之后为什么只是去了白帝城,却没有回到成都?这中间究

  • 宋朝经济如此繁荣,为什么没有出现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朝代,因为有不少人做过分析,古代历朝历代的普通百姓中,或许宋朝百姓是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宋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不过既然经济繁荣了,为什么其他朝代都有各种盛世,比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但是为什么宋朝却一个盛世都没有呢?宋朝的经济既然

  • 历史上杨家将共有几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初年,杨业和杨六郎保家卫国的事迹在当时便已传遍街头小巷,一直流传至今。不过后来经过各种演义,杨家七子各个都有了名气,而且除了男将,杨门女将也是美誉不断。那在历史上,杨家七子是真的吗?实际上,在北宋史上,真正能留下名字的只有四人。今天就准备趁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杨家将的历史,了解其

  • 唐德宗赐李怀光免死金牌,李怀光为什么还要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李怀光是唐朝将领,朔方将军李嘉庆之子。李怀光早年跟随郭子仪,立有战功,唐德宗继位后,李怀光更是拜副元帅,册封连城郡王,其地位来到顶峰。不过此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李怀光萌生反叛之意。唐德宗打算给李怀光赐免死金牌,一般只有战功显赫之人才能有这样的待遇。不过李怀光非但没有高兴,反而担心起来,开始怀疑唐德宗的

  • 朱棣迁都北京真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其实他是出于私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有过迁都的举动,而迁都的原因和目的也都各不相同,历史上在后人看来非常霸气和壮阔的一次迁都,莫过于明朝时期朱棣迁都北京了,而且当时修建的皇宫,正是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北京故宫。而朱棣当时迁都,说过自己身为天子,自然应该“天子守国门”,自己就应该到北京去守着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