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82 更新时间:2024/1/16 19:52:43

有人说,朱瞻基如果不英年早逝,那明朝便不会提早步入衰亡,整个历史将被改写。从朱瞻基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是一位明君,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整个明朝皇帝中也是名列前茅。很多人对朱瞻基的死因抱有好奇,不过当时医疗技术有限,根本无人知晓他确切的致命因素,史籍中相关的记载也是比较笼统。后人也只能依据常识和科学做出推断,或许这跟朱瞻基的基因有关。

1、英年早逝

史书记载,朱瞻基先是生病,到了第二天病的不能上朝,第三天就驾崩了。具体死因记载不详,导致后来各种说法都一一涌现。

有人说朱瞻基真正的死因是因为他曾发过一个誓言,那时候他爷爷朱棣还活着,有一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觉得这个梦是恶兆,就把这个梦告诉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听完告诉他,以后你的子孙后代也会像你一样同胞相残。朱棣一听就慌了,马上让三个儿子一个孙子跪下来割破自己的手掌发誓,这个誓言就是永远不杀朱家人,发誓的人中就有朱瞻基,但是朱瞻基没有遵守这个誓言,后来他二叔三叔造反的时候他把二叔给杀了,所以才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当然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还有人认为朱瞻基是疲劳致死,说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就是因为身体不好再加上国事繁忙给累死了,既然是亲父子朱瞻基会遗传朱高炽的身体因素,朱瞻基的死因应该和朱高炽一样,也是累死的。感觉这种说法也不对,朱高炽当太子监国的那段时间是因为常年战乱导致的国事繁忙,但是到了朱瞻基当皇上的时候国家很少打仗了,还有,虽然这俩人是亲父子,但是朱瞻基的身体明显比朱高炽好得多,在战场上的朱瞻基还能亲自带人上阵杀敌呢。要说劳累他祖爷爷、爷爷、父亲哪个都比他操心,到了他当皇上的时候处理完国家大事还有时间斗蛐蛐呢。

虽然说朱瞻基父子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却创下了历史上少有的仁宣盛世。他们父子在位期间下令停止征战,与民生息,并且限制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明朝国力也在此期间繁荣强大。

2、神秘死因

朱瞻基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比较高的一个皇帝,他重用名臣,严惩贪官污吏,改革经济、政治制度,使得大明王朝出现了一个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又一盛世——“仁宣之治”。想要达到这样的盛世,作为国家的一把手,朱瞻基对所有国家大事都要亲自过问。

然此其余才,性明断,不废政事。——《宣德逸纪》

《宣德逸纪》记载中,大部分记载朱瞻基贪玩、但还是肯定了朱瞻基认真治理国家的态度。此外在宰辅杨士奇的传记中,我们也能看到朱瞻基勤于政事的记录。

杨士奇作为一代名臣,辅佐朱瞻基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有一次杨士奇因为年纪大了,就生了一场重病,就像朱瞻基请假在家中养病。但是呢,朱瞻基因为有要事要找杨士奇商量,就连夜赶到杨士奇的府上,询问国家大事。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可见朱瞻基确实是一个勤于政务的好皇帝。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瞻基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大大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最终英年早逝。

至于朱瞻基的后裔,明孝宗朱佑樘离世的时候只有36岁,明武宗朱厚照因病离世也只有31岁。明熹宗朱由校落水生病,终年23岁。从明朝皇帝的去世的年纪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寿命普遍比较多,从侧面说明,朱瞻基这一脉可能存有遗传疾病,导致了朱瞻基的早逝。

3、朱瞻基为人评价

瞻基执政时期,设立了内书房,让内阁大学士教宦官读书识字,这在朱元璋创立明朝的时候是严厉禁止的。而朱瞻基这么做是想在内阁帮助自己的同时,让宦官也可以帮助他处理政务,同时宦官也可以帮助朱瞻基稍微克制文臣的势力,但是朱瞻基这样作为明朝以后留下祸根,让大奸臣王振成功的进入了皇宫。

之后取得了朱祁镇的信任,最后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明朝差点亡国。朱瞻基执政时期。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战争的频发,但是同时这样做也就减少了对边境的控制权,导致边境的部落势力越来越大。

朱瞻基从小就受到明成祖的厚爱,从小的老师都是著名的文臣。在日后的行军打仗中,明成祖也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行军打仗。也带朱瞻基去民间了解农村的艰辛,可以说朱瞻基上位之后,对明朝实施的各项策略的发展与明成祖对他的教导离不开关系。朱瞻基在位时期的内阁,由杨士奇,杨溥和杨荣执掌朝政,对明朝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出现了后来的仁宣之治,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

但是在朱瞻基做出那么大功德的同时,也犯过一些错误。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宦官的问题,明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宦官而灭亡的国家。而宦官在明朝后期能拿到很大的权力,掌握朝政,这之中朱瞻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无完人,就历史而言,朱瞻基所做出的贡献远远比他带来的祸患很多。评价一个人,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去从多角度分析。朱瞻基或者不是那种特别完美的君主,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庸俗的皇帝。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杨业的父亲杨衮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在民间演义中,杨业父亲杨衮是金刀杨会之子,杨家将先人,他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武艺天赋,年纪轻轻就威震中原。后来面对辽军大举进攻,杨衮率领一众兵马成功击退敌人,但他看出刘知远并非是一位明君,因此拒绝了他的封赏。可以说在民间杨衮被当作是民族英雄看待,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杨衮和演义中的身份大相径庭,他是辽朝大

  • 北宋名臣张齐贤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张齐贤是北宋时期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他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既可以率军抗敌,还能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在军事、外交、政治三大领域,张齐贤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其才华少有人能比之。今天就准备和大家讲讲有关张齐贤的故事,希望各位可以了解这样一位人物。实际上宋朝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只是对外战绩实在让人感到恨铁不成

  • 战国时韩国为什么那么弱,成为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末期,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就是韩国,而之所以选择韩国,自然是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韩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如果先从赵国楚国这种大国下手,就算他们再弱也未必能拿下,但韩国却相对来说更轻松。但是,韩国为什么会那么弱,同一时期有那么多强国,韩国为何没有发展起来呢?下面就让

  • 秦灭六国时有什么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而很多人也都觉得秦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其实战争的结果不可能永远偏向胜利者,秦国即便实力强大,却也有战败的时候。那么秦国在灭六国的战争中,有过几次是失败的呢?秦军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对敌这些失败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秦军后来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呢?下面

  • 六国灭亡时,各国的君主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奋斗,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大业,而战国末期七国称雄,秦国走到了最后,而其他的六个国家都被秦国所灭,那么在面对这六国的君主的时候,他们各自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六国在灭亡的时候,它们的君主最后又是什么结局,是继续活着还是被杀了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

  • 秦国和赵国为什么是世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后期,六雄中唯一还有实力和秦国一争高下的便是赵国,只是决定两国命运的长平一战是以赵国完败告终,此后天下再也无人能阻挡秦国东出的步伐。有种说法称,秦国和赵国原本是同宗,但他们又是世仇,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传说,缺乏确凿的证据,不过各位也可以了解看看。秦国和赵国时间

  • 齐国为何不参加合纵,与其他五国有什么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末期,大局势就是山东六国与秦国对抗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就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策略,合纵就是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形成一条统一的战线,阻止秦国东出,而连横就是破解合纵的办法,为秦国结来盟友,瓦解合纵。而原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六国中,齐国却始终都保持中立,并不参与合纵行动,这是为什么呢?下面

  • 明朝276年间重大事件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会觉得明朝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朝代,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有着复杂的特务机构,行事非常神秘;另一方面明朝在276年间发生过不少怪事,令人好奇。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就是一位颇具传奇的人物,从底层成为一国之君,他的经历堪称奇迹。此后国内还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等于是推翻正统,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有关明朝的大事

  •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向秦国,时而靠向楚国。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

  • 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吕不韦和李斯,还挺有意思的两个人了,那么有人要问了,他们2个如果要分个忠奸的话,到底谁才是这个忠臣,谁才是这个奸臣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来揭秘试试看啦!一、吕不韦和李斯谁是忠臣吕不韦和李斯相对于当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