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锁院制是什么意思

锁院制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318 更新时间:2024/1/17 17:26:33

古代科举为了公平,发明了锁院制度,那什么叫锁院制呢?意思就是,经任命的考官要立即锁宿,五十天内不能回家、不能和家人见面,也不能和其他官员交往,确保考题不会泄露。所以这个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而且从源头制止了泄题的可能性。那到底是谁首先提出的锁院制度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感兴趣的朋友就千万不要错过啦。

锁院制创始人

《宋会要辑稿》上记载:

是年(淳化三年),又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后遂为例。”谓之“锁院”。

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毕士安,知制诰钱若水、旦、吕祐之等5个人被确定为当年贡举的考官,其中苏易简为主考官。

苏易简得知被委以重任,为了规避亲戚朋友找自己走后门请求照顾,于是主动率领其他四名考官一起把自己锁了起来,直到当年贡举结束才出门回家。

当时苏易简等人的行为其实是自发,但宋廷认为这种举动可以有效防止考生请托,防止考题泄密,便将之定为惯例,然后沿用至今。

跟糊名法一样,只不过糊名法是对考上的,锁院制度就是对主考官的。

锁院制度下,被选为主考官的这些人会被立即送入贡院(或其他场所)封闭起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没收一切与外界联系的通讯工具。这些人必须在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确定等次等各环节工作,甚至到放榜之后,才能出院。

从苏易简之后,锁院制度便成为定制,所以说苏易简就是锁院制度的首创者。

但就是这个首创者,最后的结局很尴尬,他是大量饮酒而亡。其实,苏易简这个人颇具传奇。

此人从小就显示出了天示异象,江湖上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苏易简的父亲有一个好朋友叫严储,二人关系不错。

当时苏家举办麒麟宴,为苏易简降生大宴三日,作为好朋友的严储自然要到堂祝贺。跟严储坐在同一桌的有一个看相算命的,据说算命很准。

严储本来也要进京赶考,于是壮着胆子询问算命看相的大师,他的前程怎么样,什么时候才能高中。

算命看相的仔细看了看严储,掐指一算,然后手一指正在襁褓之中的苏易简:你严储应该是在苏公子高中状元那年或可成名。

结果一言既出,哄堂大笑。严储感觉有些尴尬,等到苏易简高中状元,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谁都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严储当然不信,但事实却真如当年那个看相算命说的。严储此后连年无论怎么努力,考科举总是名落孙山。一直到太平兴国五年,苏易简榜下才进士及第。

可以说有些事情真的说不准,冥冥之中似乎自有一些安排。

苏易简生平简介

苏易简高中状元的时候是22岁。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这个皇帝特别尊崇儒学,于是朝廷专门召集进士们搞了一场殿试。苏易简自然也在,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三千字的长文,一挥而就。

宋太宗读完这篇文章,感觉非常棒,当场转发并点赞,同时赐名苏易简为龙虎榜状元。

苏易简中了状元后,曾担任谏官,后来又连续七年担任主考官主持贡举,皆公正无私,深受太宗器重。

除此之外,苏易简还著书立说,著名的《文房四谱》就是出自于他之手。该书共五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涉及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纸发展史的著作,极具史料价值。

苏易简这个人为人也不错,很坦率,总之,苏易简什么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嗜酒如命。

本来文人雅士喜欢喝酒没什么不好,但苏易简太贪杯了。没有一天不饮酒的,没有一天不喝醉的。凡酒必饮,凡饮必醉,总是酩酊大醉。

据《宋史》载,苏易简还借酒发挥,他以酒水倒欹器,用“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宋太宗持重守成,谨慎勤勉,循序渐进,以固国本。

宋太宗虽然对他的这个建议太宗欣然接纳,但对他的这个嗜酒如命的坏习惯很不高兴,总担心他因饮酒过度而丧命。

于是,宋太宗写了《劝酒》《戒酒》两首诗赐给苏易简,意思叫他戒酒。皇帝的话,谁敢不听?

苏易简当场表示不喝酒,表示规表示,他依然我行我素,还是无酒不欢,举杯痛饮,沉醉其中。

“上尝戒约深切,且草书《劝酒》二章以赐,令对其母读之。自是每入直,不敢饮。”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后来,苏易简最终还是因为喝酒而被罢免。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苏易简的官已经当的很大了,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官很大。

同为参知政事的赵昌言不喜欢苏易简,两人经常相互攻击。赵昌言抓住苏易简爱喝多次失礼的病进行精准打击,最终击破了宋太宗的心理防线。

苏易简被贬到外地做官,而苏易简下放没多久,就因为喝酒过量而一命呜呼,终年39岁,十分可惜。

而宋太宗听说苏易简纵酒离世,禁不住悲从中来叹道:“易简果以酒死,可惜也。”于是追封苏易简为礼部尚书。

所以说,喝酒千万不要贪杯,切记!切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孚忠于曹魏,为何还参加高平陵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高平陵之变作为曹魏政权终结的一个事件,参与者除了司马懿、司马昭等,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基本上就已经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距离皇位也不过就是一步之遥,因此司马懿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篡权夺位的人。然而司马孚参与了这次行动,但是却始终还是以曹魏忠臣自居,这究竟是为什么?司马孚

  •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秦始皇死的很突然,他应该没想到自己会在东巡的途中驾崩。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准备他的第五次东巡,结果途中始皇帝染疾,并且病情逐渐加重,最后是在沙丘宫,也就是今天的邢台广宗这个地方病死。因为事情太过突然,才给了赵高、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机会,导致扶苏被逼死,胡亥继位,同时为秦朝早衰埋下了隐患。秦

  • 秦将军章邯为何在巨鹿之战中消极避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巨鹿之战,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这是项羽率领着楚军与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全歼王离军,迫使章邯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 该如何评价史可法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抗清名将,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史可法于崇祯元年中进士,此后辗转各地镇压叛乱。不过当时明朝政权注定走向衰亡,等京城被攻破后,史可法决定拥立福王为帝。但扬州城也没能坚持太久,然而史可法誓死不降,他想自刎却被众将拦住,最后是被清军所杀。史可法一生为官清廉,其意志坚韧不拔,不过对于史可法也有一

  • 明朝火器真的先进吗?是吹牛还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应该有不少人都认为,明朝的武器一直都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尤其是火器,而且在明朝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中,都体现出了明朝火器领先世界的情况。只不过,这些情况真的是真实的吗?明朝时期的火器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些对于明朝火器的推崇,究竟是有没有后人吹牛的成分?真实明朝的火器究竟如何?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

  • 于谦为什么选朱祁钰当皇帝?为何不让太子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次可以说是改变了明朝命运的事件,对于明朝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没了朱祁镇,明朝还需要另外一位新的皇帝,这时候大臣于谦则是选中了朱祁钰。不过,朱祁镇当时虽然被俘虏,却已经有了太子,为何于谦不让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却选择了朱祁钰呢?下面就

  • 刘备野心有多大?把他4个儿子名字连起来念,暗示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明争暗斗在这一时期是最常见的事情了,这一期间出现了非常多的英雄和各路军阀势力,其中我们最为熟悉,也是对其印象最好的就是刘备了。刘备曾表示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子嗣,虽说他一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征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远大的抱负,而这一点就从他那四个儿子的名字中就能看出来。那么接下来小编就

  • 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国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国号是对这个朝代这个国家的称呼,而国家的创立者也会选择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字来作为自己的国号,比如刘邦曾是汉王,所以称汉就是国号,秦始皇是秦国国君,统一之后就称秦为国号。而在清朝时期,清原本并不是国号,是被改了之后的名字,原本是叫大金的,那为什么皇太极要

  • 刘备为什么不得不伐吴?孙权求和为何也不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这件事情,很多人一直都并不能理解,刘备和东吴一直都是盟友的关系,在之前双方之间关系一直都还不错,虽然不能说像亲兄弟一样,毕竟是因为共同利益才结成同盟的。因此,刘备伐吴必然是事出有因,毕竟他不仅是伐吴,但孙权派人来求和的时候,刘备也是坚决拒绝了。但是又为什么要说,刘备伐吴是不得不这样做,是没有

  • 如何评价唐宪宗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唐宪宗李纯一度被认为是挽救晚唐的希望,到头来却功亏一篑。唐宪宗在位一共15年,期间大力改革,平定藩镇,开创元和中兴,做出了不少贡献。不过李纯的一生却是前明后暗,在取得部分成就后,李纯便开始渐渐怠慢,做出了很多昏庸之事,给朝堂留下不少问题。所以评价唐宪宗需要从多方面看待,功劳和过失都要有基本的认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