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谦为什么选朱祁钰当皇帝?为何不让太子继位?

于谦为什么选朱祁钰当皇帝?为何不让太子继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78 更新时间:2024/1/19 12:58:15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次可以说是改变了明朝命运的事件,对于明朝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没了朱祁镇,明朝还需要另外一位新的皇帝,这时候大臣于谦则是选中了朱祁钰。不过,朱祁镇当时虽然被俘虏,却已经有了太子,为何于谦不让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却选择了朱祁钰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朱祁镇被俘

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的入侵,明英宗朱祁镇的专权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明军战败,2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

蒙古军得胜之后,瓦剌太师也先野心膨胀,率军深入大明腹地,并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各城关守将,索取好处。蒙古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很快就会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的大明因为战败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皇帝被俘虏,朝堂之上群臣哗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当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时,于谦喝斥徐有贞:提出南迁者可斩,于谦此举使得朝堂之上那些支持南迁的人偃旗息鼓,朝廷也正式定下了固守北京的战略。

想固守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谦知道他首先要稳定朝局。只是大明皇帝都被敌方抓了,朝局如何稳定?于谦知道想破这个局,必须重新立个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的皇帝身份丧失作用,一方面蒙古人就不能借此来威胁大明,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大明内部军心和民心。

然而立谁为皇帝才合适呢?于谦可不敢轻易做这个主,废立皇帝不是一个臣子可以做的,而是权臣所为,拥立新帝后会有从龙之功。于谦一心为公,却也不想落下把柄,让人觉得他想当权臣。所以,于谦找到了当时的孙太后,商讨此事。因为皇帝人选,朝中群臣和后宫掀起了一番斗争,各派势力粉墨登场。

当时有资格当上皇帝人选的有3个人:朱见深,朱祁镇长子,周贵妃所生,当时年仅2岁。朱祁钰:朱祁镇同父异母弟弟,郕王,当时年21岁。朱瞻墡:襄王,朱瞻基的同母弟,朱祁镇的叔叔,当时年43岁。

不同的人在这场角逐中的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心目中的皇帝人选也不一样。

2、孙太后的想法

孙太后最希望的皇帝人选肯定是朱见深,因为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孙太后明白皇帝一旦确定,则很难再更改。如果朱见深不能当上皇帝,对她而言这就意味着皇权旁落到他人手中,孙太后的权势也会被削弱。然而朱见深年幼,当上皇帝的话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之人应该是朱祁钰或朱瞻墡。

孙太后曾将召藩王入京用的金符拿到皇宫之中,打算正式召襄王朱瞻墡入京,有人说孙太后打算扶持朱瞻墡为帝,其实不然,孙太后只是想让朱瞻墡入京监国。朱瞻墡与孙太后毫无关系,孙太后自然不可能支持朱瞻墡。不过,孙太后最终并没有动用金符召朱瞻墡进京。后来,朱瞻墡自己上书朝廷,建议立朱见深为帝,以朱祁钰监国,只是那时朱祁钰已经继位。

朱祁钰并非孙太后亲生,他继位后会尊自己的亲母为太后,与孙太后并驾齐驱,孙太后肯定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发生。

3、于谦的想法

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最希望的皇帝人选应该是朱祁钰。于谦知道京城保卫战的重要性,一个成年的皇帝可以振奋人心,有助于稳定局势。另外,朝中群臣明白,这时候皇帝不听话后果是很严重的。看看朱祁镇就知道了,不听大臣的话,结果大明20多万精锐大军损失殆尽,自己还被俘虏。朱祁钰虽是成年人,但之前是个闲散王爷,并没有执政经验,当了皇帝后也只会听从大臣的意见,遵从大臣的安排,不会制肘群臣的决策。说白了,这是皇权旁落到群臣手中。

于谦应该不会支持朱见深,这不仅仅只是主少国疑的原因,而是朱见深当皇帝后,必须另安排监国之人,那么监国人选最合适的是朱瞻墡和朱祁钰。另外朱见深年幼,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这个人选无疑就是孙太后,这就给了孙太后干涉朝政的机会。孙太后为人强势、老谋深算,一旦干涉朝政,他日必权势滔天,这是于谦和朝中群臣绝对不想见到的。明朝自建立以来,朱元璋就立下祖制,严禁后宫干政。孙太后一旦摄政,朝中群臣的权力就大为削弱。

于谦也不会支持朱瞻墡。不论是朱瞻墡当皇帝还是监国,于谦都不会欢迎,其原因跟于谦反对孙太后干政类似。因为朱瞻墡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一旦当上皇帝或监国,势必掌握朝中大权,朝廷之上就不再是于谦或文臣们说了算了。于谦想打好京城保卫战,必须先保证大权在握,才有利于军队调动和作战部署。

简单来讲,于谦与朝中群臣最理想的皇帝应该符合这样的条件:1.弱冠之年,即20岁左右,有助于稳定人心;2.为人平庸。可以事事听从朝中群臣的安排。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朱祁钰了。

4、朝中另外一些大臣的想法

朝中有些大臣可能会支持朱瞻墡。其理由有三点:1.废掉朱祁镇的皇帝之位后,朱瞻基这一脉已经没有嫡子,按照大明的祖制,只有嫡子的身份才有权继承皇位。所以朱瞻墡在身份上有一定的合法性。2.私心作祟。废掉朱祁镇后,与朱祁镇这一脉结下仇恨,即便朱祁钰当上皇帝,这些人可能会面临孙太后的不满或报复,所以不如迎立外藩;3.朱瞻墡曾两次监国,有一定的执政经验。一次是朱高炽驾崩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另外一次是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叛乱时,也是由朱瞻墡临时留守北京。

不过,支持朱瞻墡的大臣应该不会很多,不是主流意见。

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役战败,明朝损失了一大批武勋极高的将领,拱卫皇权的京营三军和亲军26卫主力被消灭殆尽,皇家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也被沉痛打击。大明的政权悄无声息地从皇家转移到朝中文臣手中,皇权被大大削弱。

于谦面见孙太后,表达朝中群臣的主张,希望得到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是皇权的代表,为人虽强势,但毕竟是女流之辈,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再加上皇权削弱,她作为后宫之主,又不宜光明正大地干涉朝政,这使得她没办法与朝中群臣相抗衡。孙太后最终只能认可于谦的做法,立朱祁钰为帝。只是基于孙太后个人原因,他需要坚持的是必须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以让皇帝在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朱祁钰不是皇室正统,本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于谦并不介意日后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况且也先即将兵临北京城,此事越早做决断越对大明有利,于谦拖不起。所以,于谦与孙太后一拍即合,定下了最终的决定:即立朱祁钰为帝,立朱见深为太子。

由于朝中群臣与后宫的角逐,让朱祁钰坐上皇帝之位。对于朱祁钰来讲,虽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但于谦和孙太后也把他耍了一遍,他又怎么可能会满足于当个临时皇帝呢?果不其然,在京师保卫战得胜之后,朱祁钰先是不愿意迎回朱祁镇,无奈迎回之后也是将朱祁镇囚于南宫。后来朱祁钰更是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景泰八年,朱祁镇也不甘寂寞,发动政变,重夺皇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野心有多大?把他4个儿子名字连起来念,暗示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明争暗斗在这一时期是最常见的事情了,这一期间出现了非常多的英雄和各路军阀势力,其中我们最为熟悉,也是对其印象最好的就是刘备了。刘备曾表示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子嗣,虽说他一直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征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远大的抱负,而这一点就从他那四个儿子的名字中就能看出来。那么接下来小编就

  • 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国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国号是对这个朝代这个国家的称呼,而国家的创立者也会选择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字来作为自己的国号,比如刘邦曾是汉王,所以称汉就是国号,秦始皇是秦国国君,统一之后就称秦为国号。而在清朝时期,清原本并不是国号,是被改了之后的名字,原本是叫大金的,那为什么皇太极要

  • 刘备为什么不得不伐吴?孙权求和为何也不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这件事情,很多人一直都并不能理解,刘备和东吴一直都是盟友的关系,在之前双方之间关系一直都还不错,虽然不能说像亲兄弟一样,毕竟是因为共同利益才结成同盟的。因此,刘备伐吴必然是事出有因,毕竟他不仅是伐吴,但孙权派人来求和的时候,刘备也是坚决拒绝了。但是又为什么要说,刘备伐吴是不得不这样做,是没有

  • 如何评价唐宪宗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唐宪宗李纯一度被认为是挽救晚唐的希望,到头来却功亏一篑。唐宪宗在位一共15年,期间大力改革,平定藩镇,开创元和中兴,做出了不少贡献。不过李纯的一生却是前明后暗,在取得部分成就后,李纯便开始渐渐怠慢,做出了很多昏庸之事,给朝堂留下不少问题。所以评价唐宪宗需要从多方面看待,功劳和过失都要有基本的认识。有

  • 南宋名将郭浩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郭浩是南宋初年将领,“蜀中三大将”之一。郭浩从宋徽宗时期开始从军,曾多次率军击败金军,到了北宋末年,郭浩官至枢密院都统制。可能在南宋历史上,郭浩不如岳飞、吴玠、韩世忠等将领出名,但他同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将。郭浩的一生并不平顺,但结局还算不错,病逝后宋高宗追授他为检校少保,此

  •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称“必损阳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自然元素,为己方增强战力,火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三国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最后就是靠火攻击退曹操大军,如果不是利用自然元素,这一仗对于吴蜀联军来说恐怕会很艰难,毕竟兵力少于曹操。后来诸葛亮面对孟获,同样是利用火攻取胜,不过这次诸葛亮却流露出感伤之情,还说这样做“必损阳寿&

  • 六国为何反秦却不反汉?汉朝时期六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作为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朝代,却很可惜非常短命,而在秦朝时期,原本的战国时期的六国残余势力,一直都想要推翻秦朝,重新复国,虽然复国是不可能了,但是推翻秦朝却还是做到了。但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也不过只有几年的时间,为什么这几年之后,原本的六国残余势力就不再说要复国了?六国推翻了秦朝,为何却没有反抗汉朝

  • 项伯是不是吃里扒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项伯是项羽叔父,但他却在鸿门宴保护刘邦,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项伯到底是不是吃里扒外的内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项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动机是什么。其实项伯主要是想救张良,因为张良对他有恩。而且当时项羽的最大对手并非刘邦,项羽也不会把项伯当成是叛徒看待,顶多是觉得项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此后刘邦会崛起谁

  • 战国七雄的国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作为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对抗也有很多,而不同的国家的发展路线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各自的强盛、衰落也不一样,不过最终的赢家作为秦国,那秦国的国力在后期自然是能够排在前列的。那么这七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究竟国力排名如何,又该如何来对他们的国力进行一些分析评价呢?下面

  • 嘉庆继位后,与太上皇乾隆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大多数皇帝并不会主动退位,但是乾隆因为在继位之处就说自己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时候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但其实退位之后的乾隆,依旧掌握实际权力,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号而已,却做着皇帝的事情。但是这时候毕竟是有皇帝的,那就是嘉庆,那么身为皇帝的嘉庆和自己身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