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开始就打压宦官,为何还是有宦官干政?

朱元璋开始就打压宦官,为何还是有宦官干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811 更新时间:2024/2/5 7:42:28

明朝最终的灭亡,其实和宦官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宦官干政的情况,明朝也不例外,但其实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吸取前朝的教训,对于宦官可以说是有诸多的打压,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后来还是出现了宦官干政呢?究竟宦官势力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宦官干政为何没有办法杜绝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明朝高度中央集权,给了宦官专权机会

不管朱元璋是如何严防死堵,只要朱元璋想要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就一定会出现宦官乱政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权,是宦官专权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的趋势就是不断加强的。

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中央集权更是发展到了空前高度的状态,明朝皇帝几乎就是一人独揽大权,但是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的弊端就是宦官可以接触到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凭借职位的特殊性,发展成一种可以控制国家的小型机器,进而就出现了宦官乱政。

当明朝皇帝将权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时,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权力的辐射,因为皇帝一人就难以为继一个庞大的国家运转顺利的,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明朝皇帝不相信大臣,就会造成用宦官的情况。

不管是不是皇帝想的,这就是高度中央集权的需要,需要有一些人来帮助皇帝来分担国家事务,而人选就是宦官,这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是如何修改也无法避免的情况。

而朱元璋称帝后非常想要巨大的权力,只要了为了集中权力,什么事都可以做,所以启用宦官也是可以的,尽管他的初衷是不想要宦官进入政治活动的,但为了集权,也只能如此了。

明朝皇帝为了集权、巩固统治,锦衣卫就应运而生,专门观察官员的私事,来看是否有谋反之心,而这种机构的权力在随着朝代发展,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就只能选择宦官成立东厂,来遏制锦衣卫的发展壮大,这也是中央集权的弊端。

中央集权从秦朝发展到明朝,只要权力足够高度集中,就了宦官专权的机会,只要是这种制度存在,宦官乱政的现象也一定是会出现的,所以我认为宦官乱政的最本质原因就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

2、 明朝皇帝专横残暴,朝堂几乎无人可用

朱元璋登基后,在他的默认下,发生了两起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二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而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猜疑,给这两位开国功臣莫须有地安排了许多罪名,使得这些大臣被杀戮,并且牵连一系列的人。

朝中几乎人人自危,所以明朝皇帝专横残暴的特点,使得惨遭杀戮的人越来越多,朝堂上几乎无人可用,宦官就有了可乘之机。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就迅速地默认组织了这两起开国功臣被杀的大案,并且牵连之人甚广,哪怕是有一点点关系的人也会被找出来发配边疆等等,一时间,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每个大臣都尽力撇清自己与这两位开国功臣的关系。

不仅仅是要撇清关系,在政治主张中也要跟两位功臣不一样,否则很容易就会被多疑的皇帝认为这个大臣跟那两位开国功臣有关系,稍不留神,脑袋可能就掉了,所以很多人都尽量在生活中在政治方向上都是这两位撇清关系。

理所当然的,所提出的意见也都使用率不高,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宦官就成了可以利用的人选。

明朝皇帝的专横残暴不仅仅体现了两起开国功臣的案子上,还体现在一系列的"文字狱",多疑的皇帝们也会从文人文官的诗中找到蛛丝马迹进而治罪,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但是也非常大程度的造成了很多人才惧怕皇权,惧怕朝廷,不敢去做官,不敢去谏言。

很多人才就这样白白流失了,很多建议就被烂在肚子里,造成了朝廷上几乎无人可用的情况,宦官位置的特殊性就成为了弥补人才缺口的最好人选,所以各个皇帝都建建设了自己的宦官集团,例如西厂、内厂等等,权力越来越大。

宦官重新在皇帝之下掌握一点虚权后,掌握实权也只是时间原因了,并且明朝皇帝的专横残暴一直都存在,即使在后代的皇帝中减轻了,也仍然会有一些有才之士惧怕,人才缺口就变成一直存在的问题了。

明朝皇帝的专横残暴,在处理两位开国功臣的案子上,伤了很多开国元老的心,很多人都找借口辞官回乡了,这样一来,一些有力的元老人物也没有了,后续的人才就补充不上来,所以就只能重新启用宦官了,进而来继续维护王朝的发展。

另外,在燕王朱棣统治时期,作为皇帝的朱棣也意识到皇权和官权的巨大冲突,而要避免这种摩擦就要找一个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缓冲带,那就是宦官了,做得好是皇帝和大臣的功劳,而做不好就是宦官的错误了,所以这种变相的启用仍然是给了宦官专权的机会,进而发展为宦官可以乱政了。

3、 宦官在重要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得到喜爱

一种事物往往是存在两面性的,宦官也是如此。朱元璋非常讨厌宦官,是因为前朝有宦官乱政的教训,而朱棣喜欢宦官,是因为他们对朱棣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帮助。

所以宦官凭借自己的职位之便谋求到了下一位皇帝的喜爱,尤其是靖难之役中的朱棣的好感,因而掌权乱政也是迟早的事情。

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建文帝的统治时期,当时建文帝因为刚上位,年纪太轻,迫切地想要建立伟大的功绩,所以在身边人的支持下,开始效仿汉景帝,进行大量削藩,本是好事,但由于建文帝刚上位就开始削藩,闹得人心惶惶。

并且速度非常快,几乎不可能给藩王准备的时间,最快的时间是一个月,削了三位藩王,还造成了一位藩王的自杀,其他的藩王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当时的燕王朱棣因为战功赫赫,若是第一个就削掉朱棣的藩位,肯定会引起天下的不满。正是因为建文帝想要暂时稳固天下而不削燕王,就给了燕王准备的时间,如此一来,燕王朱棣的清君侧运动也可以顺利准备,称帝也是势在必得的。

燕王朱棣作为一个战功赫赫的藩王,军队自然非常强大,但是这样强大的军队和成立已久的朝廷相比还是有点杯水车薪的,所以战争就打得非常胶着,而朱棣想要迅速解决昏庸的朝廷,自己称帝,就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而宦官就在这时候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在皇宫内进行活动,虽然他们不参与任何政事,但是因为其身份的便利,很容易就可以探听到各种情报消息,并且因为宦官身份的特殊性,很多宦官都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宫廷内的情报自然就可以被获得了。

燕王朱棣便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对皇宫内的消息都了如指掌,这不仅仅是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前就开始布局,更是在朱元璋在位时,朱元璋打压宦官的时候,朱棣就收服了一批非常有能力的宦官为之服务。

正好这些宦官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最后燕王朱棣也确实是不负众望,将建文帝推下帝坛,自己称帝了。

燕王朱棣称帝后,在靖难之役中发挥大作用的宦官群体更是得到了重用,权力越来越大,例如七下西洋的郑和,这些宦官都在朱棣统治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待遇和权力,以至于在后世仍然可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基础。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在皇宫内活动,为外面的藩王朱棣收集情报,在朱棣称帝后,自然会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发挥的大作用而深受喜爱,给予权力,所以不同皇帝对待宦官的态度也是宦官能否乱政的一个重要条件。

4、 结语

明朝作为一个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即使朱元璋在怎么严防死堵也仍然会出现宦官乱政,这是制度发展至明朝一直存在的一种缺陷,是不可逆转的。朱元璋登基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开国杀戮,尤其两位功臣被杀,严重影响到了人才的任用。

很多人才都会惧怕残暴的皇帝而不去提出建议,朝堂几乎无人可用,就只能启用宦官,并且宦官可以成为皇帝和大臣之间冲突的缓冲带,减少无谓的伤亡。

另外,宦官这种职位的特殊性,就很容易收集到各种重要的情报信息,就给了燕王朱棣一个很好的情报处,因而在朱棣称帝后,对宦官也是非常喜爱的,重新启用宦官也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朱元璋的严防死守下,宦官乱政现象仍然可以出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同样都是降将,为何于禁和姜维的评价差那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名将有很多,但是名将也不一定一直都效忠于一个人,也有不少归顺其他人的,比如于禁和姜维,都是蜀汉的降将,但是很显然他们各自在后世的名气和评价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姜维的评价都是很好的,认为他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对于于禁却没有那么好了,这又是为什么?为何同样都是降将,姜维和于禁的评价却差了那么多呢

  • 李世民屠夏县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有关李世民有没有屠过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屠城毕竟是一件惨无人道的事情,会被后人诟病,所以这段历史就算存在恐怕也很难记录下来。不过传闻李世民曾屠过夏县,但这件事并没有在正史上出现过,所以其真伪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可以信也可以不信。那下面就来简单讲讲这段历史,看看李世民当时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竟然下

  • 魏忠贤死后不到一年,崇祯为何再次重用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一上位,就杀了魏忠贤,初期看来,似乎不是什么坏事,毕竟魏忠贤身为宦官却对朝堂之事过多的干预,崇祯一直都想要杀了他,但是只有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才能做这样的事情。之事在魏忠贤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崇祯却再一次重用了太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祯既然杀了魏忠贤,对阉党非常不满,为何又要如此重用太监们呢?

  • 胡人在唐朝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唐朝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的,也有很多的胡人在大唐生活,他们也做着各种工作,甚至还能够入朝为官。虽然看起来胡人似乎在唐朝可以像普通的百姓一样,唐朝对于胡人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史书所记载的也只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那么普通百姓对胡人又是什么态度呢?胡人在当时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

  • 为何李治不敢废掉武则天?是出于什么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身为李治的皇后,却和历史上其他的皇后并不一样,武则天手里也是握有大权的,两人共同治理国家,史称二圣临朝,可见武则天在当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李治身为皇帝,如此明显的后宫干政的行为,为什么不加以阻止,甚至还算是默许了呢?李治为什么没有废掉武则天,是不敢还是不愿?李治究竟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没有废

  • 明英宗明知于谦死得冤,为何到死都不替他翻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于谦可以说是明朝的大功臣,但是最终却被明英宗处死,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件事情感到不平。但其实明英宗自己,是知道于谦是被冤死的,但他还是要杀了于谦,而且和岳飞不一样,明英宗至死都没有为于谦平反翻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于谦死的那么冤,明英宗却不为他翻案,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齐湣王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齐湣王是齐宣王之子,齐国第六位国君。齐湣王即位初期,便联合魏国、韩国重创楚国,使得楚国此后必须依附齐国。然后又发动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此后继续吞并宋国,西侵三晋,甚至想把周皇室一同拿下。看的出来,齐湣王是有一番野心的,而且当时齐国国力强盛。不过此景并没能延续太长时间,齐国就被乐毅率领的大军攻破,齐

  • 孙权为何要和曹操死磕合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地方因为地理位置等条件非常好,因此在战乱年代,总会引起各方势力的争夺。而在三国时期,除了荆州是魏蜀吴都想要得到的地盘之外,还有合肥,是孙权和曹操一直死磕的地方,尽管耗费多年,也一直对合肥不肯放弃。那么合肥究竟是有多重要,对东吴来说又有什么意

  • 孙尚香为刘备殉情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关孙尚香的具体下落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孙尚香和刘备结婚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很多朋友好奇孙尚香到底爱不爱刘备,如果从当时的情况环境来推断,孙尚香很难真心爱上刘备。但在毛宗岗版的《三国演义》中,孙尚香对刘备是死心塌地,后来误以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最后选择投江殉情。当然这只是小说对孙尚香人格的塑

  • 明朝败家子皇帝是谁?真的是崇祯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明朝的那些皇帝,看看朱元璋、朱棣等等,能干事,敢干事,也会干事,这的就是甩开了人家十几条大街那么远。然而同样也是在明朝,也出了不少的荒唐皇帝。就比如说明英宗,他别的能力太差,而败家子能力超过了崇祯等,无人能敌。明仁宗朱高炽胖到走路都需要两个仆从搀扶,万历皇帝朱翊钧二十多年不上朝,明英宗朱祁镇更是